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制胜法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史,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史,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史。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学党史要学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学党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精辟总结,为我们站在百年新起点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方向,又为我们学习党史画出了重点。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的一栋石库门楼房的客厅里,一群年轻人在开会,商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事宜。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只有19岁,平均年龄28岁。会议因意外而被迫中断,只得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而那时,我们只有50多位党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一个世纪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呢?

1948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消灭蒋介石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国民党电台的女播音员天天捏着嗓子嗲声嗲气地念着“共军节节败退、国军节节胜利”。许多人搞不懂了,蒋介石号称800万军队,且被美式的精良武器武装到牙齿,怎么会被武器装备远远落后的人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美国远东问题的战略专家们同样搞不懂了,他们举行座谈会,讨论的主题之一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胜利?”《纽约星报》(New York Star)发表了座谈会纪要。1949年1月12日,上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转载了这篇文章。

据纪要披露,埃德加·斯诺[1]在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失败了,因为它没有向全中国老百姓兑现它所做的承诺。共产党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实行平均地权,并让农民在斗争中享有经济实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政治联盟。由于有了这样的联盟,他们开展了群众运动。从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一股道德和文化力量,造就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领导队伍,一个纪律严明和深为群众爱戴的政党。他们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是因为它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并为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寻求答案。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涌现了一支现代中国最有成效的军事组织。[2]

斯诺的这段话,对于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立,在枪与弹的沐浴中崛起,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的揭示,可谓“一语中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只是一个人数很少、很不起眼的组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才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成熟和巩固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信仰,决定着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充满着勃勃生机。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2020年5月召开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讨论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他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关群众观点核心内容的中国化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概括和丰富发展起来的成功经验和根本理念。它已经成为融入党员意识、构成党员品格、展示党员气质的政党文化之魂;成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整合全党需要、规范全党行为的精神标识;成为带领人民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敢于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支持和信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制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以特定阶级为基础,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或小集团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其根本特征和唯一宗旨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往的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政党,都是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当作榨取物质财富的机器,当作改朝换代的工具。与此相反,无产阶级政党则把自己当作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但是,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这就是说,与以往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社会运动相比较,无产阶级所进行的社会运动的最大特色在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那么,无产阶级必须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仅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主张用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代替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要求消灭一切阶级和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们最终脱离了动物的生存条件而进入人的生活条件,原来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终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恩格斯专门提醒,党的各级干部必须牢记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警惕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最高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焦虑的严重关头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对自己的初心使命有着清醒的认知。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演讲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首次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其作为党的宗旨写进党章。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因此,“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高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计划地开展民主选举,支持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满足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演出各种戏剧节目,出版大量报刊图书,满足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积极进行灵活多样的理论学习,举办各种形式学校,满足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等等。被称为“人民救星”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众的高度信任和衷心热爱。解放区里天天锣鼓喧天,年轻人披红骑马光荣入伍争上前线;淮海战场上的滚滚车流,长江炮火中的浩荡船队,民心所向,势不可当;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价值追求,这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规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中国人民再次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焦虑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革命胆略和科学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并围绕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回答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把“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重要内容,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执政使命,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当作执政担当,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等等。我们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使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参政议政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全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自自身需要的满足。需要是社会主体对基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对其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状态的观念性把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满足需要的方式、评价需要满足的标准,都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正确满足需要的方式,确立科学的满足需要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这些需要构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准的需要满足资源供给,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具体需要,让人民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自多维需要的基本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评价标准更加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结束时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高尚情操。然而,能否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多维需要,能否用恰当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维需要,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挫折和苦难。一般来说,满足经济需要是基础,这为满足其他需要提供物质前提;满足政治需要是核心,这为满足其他需要提供制度保障;满足文化需要是精神追求,这为满足其他需要提供精神动力;满足社会建设需要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为满足其他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满足生态文明需要是构建美好自然环境,这为满足其他需要提供环境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快推进五大文明建设,尽量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真正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来自伴随着多种需要的满足而带来人生境界的升华,进而带来稳定、安逸、祥和、快乐、无忧的心理感受。人民群众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本质,就是克服需要满足的片面性、狭隘性、单一性、封闭性,实现需要满足的全面性、广泛性、多维性、提升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中多种需要,按照依次递进的原则,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开始,逐步进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层次,让人民群众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如财务安全、食品安全、教育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安全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最高境界。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稳定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很快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至上,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的根本原因。1949年1月12日,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转载的《纽约星报》的美国远东问题战略专家关于中国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文章里,《纽约先驱论坛报》驻华记者克里斯托福·兰德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比蒋政府更加关注中国人民的需要。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是在一个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明确思想指导下工作,更具有奉献精神和高效率。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中国国内。俄国人的物质援助,与我们对蒋介石的援助相比,少得可怜。如果外界列强对于中国的内战不予过问,共产党可能早就取得胜利了。”这段话不仅精辟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且告诫我们,一个党制定出正确的纲领固然重要,把正确的纲领拿去兑现更为重要。判断一个纲领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能否正确认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否采取正确的措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蒋介石退败台湾后总结教训时说:“我们此次失败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他总结了四条:第一,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对方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第二,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第三,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第四,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由此可见,国共两党的博弈,中国共产党赢得战争的胜利,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兵力的强大、装备的完美,甚至不是战略战术的高超,而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需要,承诺带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继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才能生产出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物质需要;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才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繁荣,才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对终极关怀的追问;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人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满足人们找到人生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确立高层次的需要,并通过各种创造性活动去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配收入制度,从制度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占比例的合理性,确保大众劳动性收入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层次和满足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正确引导和规范人民群众为满足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活,保证我们国家秩序稳定、充满活力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为什么人谋利益的问题,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又是利益观、权力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其利益观、权力观。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真正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过上美好生活,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毛泽东曾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4]在实际工作中,人民群众的需要期待得到满足,这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这是人们幸福感的来源;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目的。然而,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认真研究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所要求的各项条件,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当条件具备时,就要尽力而为、认认真真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条件不具备时,又要量力而行,向广大人民群众解释清楚,给人民群众信心和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