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想与伟人
怎样解决子弟兵统一着装军需面料供应呢?总后将军们在日夜思索着解决问题的渠道。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了,建设一家军工、军农、军学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这一可能的军工实体产业,成为总后生产军服面料的首选。人们颂扬伟人的理想,指明了军工军服生产发展的方向。
一个日子决定一个时代
军需 军服 军工令
伟人思想放光芒 军工产业诞三线
5.一个日子决定一个时代
君子有失其所兮,小人有得其时。聊固守以静俟兮,诚不及古之人兮其焉悲!
——唐·韩愈《闵己赋》
林彪自担任国防部长以来,居心叵测地开启了为谋取个人权位的心思,常出异人之举讨毛泽东欢心。
“文革”前夕,从发行《毛主席语录》,“天才”“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到全民“活学活用”“红宝书”,演化到“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唱语录歌,做语录操,跳忠字舞,无一不登峰造极。
庐山会议“毛彭”冲突,林彪利用毛泽东晚年的弱点,意识到搞个人崇拜是“得一人者得天下”的捷径。于是,他运用毛主席崇高威望和人民朴实的感情,举国展开了“造神运动”,鼓吹对毛主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指示,必须“一切照办”“毫不走样”地贯彻执行。
1966年5月2日,解放军总后勤部邱会作部长,就部队后勤建设和农副业生产情况及后期工作的打算,向军委提交了一份例行报告:
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
中央军委:
军队的农副业生产,去年取得很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共收获粮食七亿斤。这仅是农场的生产,还不包括军马场生产的七千五百万斤粮食和连队业余生产的少量粮食。……从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军队搞生产,坚决执行了主席亲手制定的我军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大任务,又具体执行了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军队搞生产,在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很好,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生产。
……
特此报告。
总后勤部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日
这份总后就军队农副业生产情况向军委汇报具体工作的《报告》,在林彪签阅以后,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情况下?报告是怎样传送到达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案头?普通百姓当然无从知晓。
世人见诸报刊,已是1966年5月7日以后的事了。毛泽东主席看了军委《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个后称《五七指示》的“批语”。公开文字如下:
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讲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工人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的理想欲将全国各行各业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在当时极左环境下,《五七指示》经林彪等别有用心的利用,实际形成了毛泽东同志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一个伟大纲领性战略部署。
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的社论,公布了《五七指示》的内容,强调:“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
按照毛泽东这个“大学校”的理想,商品交换没有了,“三大差别”似乎可以消亡了。全国的工农商学兵都可以变成“多面手”。他们“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
他幻想不经过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达到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他认为,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穷是好的基础,“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白则更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一个日子决定一个时代”,为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在林彪等推动下,举国出现了“造”革命化“学校”的运动。
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各机关、学校、工厂、农村,普遍建立起了以“五月七日”为概念命名标志的“五七”单位,出现了以“五七干部学校”为标配的类似军事建制的组织。成千上万的机关干部、教授、教师、工程师、科学家、专家,纷纷离开城市被派(遣)送、分配到农村,进行带有强制性的劳动。“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商店”“五七大学”“五七家属队”“五七大队”“五七广场”等等,一时全国冠有“五七”为前缀的单位遍地开花。对这一历史情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是这样表述的:[15]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林彪寄来的军委总后勤部的一个报告上写下批语(后称《“五七”指示》),提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从而能够进一步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能够更快地铲除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这就为那个年代解放军总后勤部大规模兴办“军学、军农、军工、军民”的军工企业、军工农场等军工实体产业,既找到了理论渊源、威权动力,又找到了组织框架和现实物资供需渠道。
无疑,类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348工程指挥部这样的军工产业的诞生,便有了一系列刚性需求的愿望:理论指导——《五七指示》;国防备战——“三线建设”;现实目标——“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军衔制改革、军需供给——物质窘迫;知识信息——北京市民“穿衣”遗憾;解决渠道——石油化工合成纤维……
于是,国防大厦里总后勤部的将军们,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们脑海里风起云涌——运用现代技术,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搞一个现代化高科技大型的军工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部队军服布料生产供应问题。
这个合适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解决部队“穿衣”问题的实体产业,总后将军们早已按下云头,他们在寻觅着时间、地点,期望在何时、何处降落大地……
6.军需 军服 军工令
对历史事件不应当埋怨,相反的应当努力去理解它们的原因,以及它们的还远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的结果。施纳普汉斯基·利希诺克斯基在法兰克福议会中大声说道:历史权利没有任何日期,他说得多么正确。它确实是从来就没有日期的!
——马克思
军委办事组
“三线建设”和“文革”时期的1969年3月,发生了苏联军队4次侵入我国黑龙江省的珍宝岛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的严重流血事件,我边防部队被迫进行了胜利还击。这一冲突,加重了党内“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估计,“大三线”战略被迫出现了亢奋的推进——“三线建设”: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
1969年4月28日,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九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79人,其中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仅留下53人,不到九届中央委员总数的五分之一。林彪、江青一伙的主要成员多进入了中央政治局,不少亲信和追随者进入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他们因此掌握了更多的国家、军队权力。
“九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集团在党中央的地位。
选举的结果是: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陈伯达、周恩来、康生。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叶群、叶剑英、刘伯承、江青、朱德、许世友、陈伯达、陈锡联、李先念、李作鹏、吴法宪、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纪登奎、李雪峰、李德生、汪东兴。
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后,建议原军委副主席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继续担任军委副主席,决定中央军委的执行机构为“军委办事组”。改组后的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分别任正副组长,办事组成员有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
1969年6月,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主持军委办事组(实际行使中央军委的权利)座谈会。会议按照林彪提出的“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要求,提出了庞大的国防建设计划。
邱会作等人先后提出,要搞“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要比洋人还要洋”。并对当时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进行颐指气使的指责,声称“什么比例不比例,打仗就是比例”。由于他们盲目扩大军工生产,1969年的国防战略费用比上年猛增34%,1970年、1971年又继续递增15%和16%还多。1969年到1971年这三年,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的比重平均高达11%,超过1968年不到9%的比重,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6]
军需 军服
1965年4月21日,军委办公会议审定了总后军服军需调研小组提交的“服装改革方案”,总参谋部代军委起草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帽徽、领章和军帽样式的请示》。4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这份请示后面批示了两个字:照办。
1965年5月2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服样式的决定》。1966年3月25日,总后勤部颁发了全军《被服装具供给标准(草案)》,细化了换发65式军服供给标准:[17]
(一)战士被服装具供给标准
1.单军衣:入伍第一年发两套(热区春季兵发三套);尔后每年一套另单军裤一条,高寒区和穿夏季工作服的则每年一套。
2.衬衣:每年两套。但秋季入伍兵第二年发一套。
3.解放帽:每年一顶。
4.罩衣:高寒区每年一套,寒区、温区二年一套,热区三年一套。
5.棉衣:高寒区二年一套,寒区、温区三年一套,热区四年一套。海勤战士(含陆军海上船艇战士,以下同)呢服三年一套。
6.绒衣:高寒区三年一套,寒区、温区六年一套,热区北部绒上衣六年一件。海勤战士:北海舰队三年一套,东海舰队四年一套,南海舰队六年一套。
7.冬帽:寒区皮帽三年一顶(南部可发栽绒帽),温区栽绒帽五年一顶,热区解放帽二年一顶(北部可发栽绒帽)。海勤战士:寒区、温区呢栽绒帽六年一顶,热区呢解放帽三年一顶(北部可发呢栽绒帽)。
8.大衣:寒区皮大衣一件(辽宁地区发棉大衣);温区棉大衣一件;热区的铁道兵、高炮、岸炮、探照灯、雷达、海岛(不含海南岛)部队和看守劳改犯、桥梁、隧道的人员每人棉大衣一件,其余按总人数的25%发给军区掌握使用;海勤战士呢大衣一件。均用八年。
9.长衬裤:二年一条。高寒区每年一条。
10.棉背心:高寒区和长江以北水面舰艇海勤战士六年一件。
11.冬季手套:寒区皮手套三年一付(辽宁地区发棉手套二年一付),温区棉(绒)手套二年一付(南部发25%)。海勤战士:北海舰队皮手套六年一付,东海舰队(不含热区)绒手套二年一付。
12.解放鞋:入伍第一年,寒区发两双,温区发三双,热区发四双;尔后每年两双;另热区按每人平均零点四双由军区掌握使用。海勤战士,寒区、温区一年一双,热区一年两双。
13.布鞋:每年一双。
14.单皮鞋(靴):骑兵每人一双,长期使用;海勤战士三年一双。
15.冬鞋:寒区毛皮鞋二年一双(辽宁地区发毡皮鞋),温区棉鞋二年一双,温区以北海勤战士毛皮鞋三年一双。
16.袜子:每年四双。热区从入伍第二年起每年三双。
17.雨衣:每人一件,长期使用。
18.针线包:每人一个。每年发线50米。
19.帽徽:入伍第一年发两个,尔后随坏随换。
20.领章:入伍第一年发两付,尔后每年一付。
其他:棉被、棉褥、褥单、凉席、蚊帐、毛巾、包袱皮、枕头套、水壶、瓷碗、挂包、外腰带、裤腰带、背包绳带等(略)。
(二)干部被服装具供给标准(略)
以上军需供应,过去都是由各大军区、兵种,自筹保障供给。如驻岳阳的“3517工厂”,1945年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211工厂”,隶属中南军区管辖,后成为广州军区军需后勤工厂。
祥云降落云山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境外军队正规化、现代化、摩托化建设一日千里,中国军队“小米加步枪”的窘境,尤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艰难,严重困扰部队现代化建设。“三线建设”“备战备荒”,迎来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机会。
1969年8月27日,总后勤部正式给军委办事组提交了筹建一个生产合成纤维工程的《请示》。[18]
关于建设合成纤维化工厂的请示
军委办事组:
为了加强军需产品的坚牢度和减轻战士的负荷量,主要的办法是采用化工材料,炼油废气是化工材料的原料之一。石油部在湖南岳阳建了一所炼油厂,明年投产,年产250万吨。我们拟在该厂附近建一所化工材料厂。
根据炼油厂可供原料,这所化工厂的生产规模拟作如下安排:
一、涤纶5千吨,可织“的确良”布5000万米,按部队现有人数,每年可做单衣二套。“的确良”的牢度比布强,一件可顶二、三件穿,并且也较轻。
二、锦纶(亦称尼龙)5千吨,部队的袜子可全部改为尼龙袜,所有蚊帐雨衣等,全部改为尼龙的。这样就不易坏,也大大地减轻了总重量。
三、腈纶1万吨,可代替现用毛皮和絮棉。增加了保暖性减轻了重量。
四、改性聚苯乙烯2千吨,可制作机械设备的配件,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有它许多特殊的优良性。
五、环氧树脂1千吨,可制作用于配件及机械维修,并可做枪托,活动房子盖瓦。
六、合成橡胶2.5万吨,除可满足军需产品的橡胶外,还可制作解放牌汽车轮胎,比现用的天然橡胶与氯丁橡胶都具有它的优点,特别是耐寒、耐高温、耐老化。
经派人去现地勘察,厂址拟建在临湘西15公里之卢西桥[19],距长岭炼油厂12公里。投资1.9亿元。今年开始设计采用军工施工,争取1970年可部分投产,1971年可全部投产。
对我们在该处建厂,曾向国家计委、中央化工部、石油部、广州军区、湖南省革委会、临湘县革委会汇报。他们都同意,并且大力支持。国家计委同意供应材料和设备。
特此报告,是否妥当,请予指示。
总后勤部
1969年8月27日
这份报告,使毛主席《五七指示》在湘北的临湘县云溪镇放出了耀眼的光芒。解放军总后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一朵祥云终于寻觅到了降落点。
时间:1969年9月
地点:湖南岳阳临湘云溪
目标:“加强军需产品的坚牢度和减轻战士的负荷量”
目的:“建一所化工材料厂”
办法:采用“炼油废气”生产“化工材料”
其实,工厂选址(点)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石油部在湖南岳阳建了一所炼油厂,明年投产,年产250万吨”。
7.伟人思想放光芒 军工产业诞三线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汉·刘向《说苑·谈丛》
在“三线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大革命”狂飙猛进的日子里,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建设合成纤维化工厂的请示》,由军委办事组于1969年9月6日呈送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案头。1969年9月7日,周总理在《请示》上作出(笔者将解密的文件原文,按批示过程及影印件,由结果至缘由倒叙抄录,以飨读者)批示:
机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稿纸笺)
丁司令员[20]
刘政委[21]:
经军委办事组同意并报周总理批准,总后在湖南省岳阳地区建设化工厂一座。此厂建成后对改变军需产品原料,加强军需产品的坚牢度和减轻战士的负荷量,有重要作用。目前建厂筹建人员已进入现场,在现场设有建厂工程指挥部,由马力和凌学义同志负责。请转告湖南省军区和四十七军,对筹建指挥部的工作给予大力协助,以便该厂能以更快的速度建成。
特此奉告,并致
敬礼!
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八一印鉴)
一九六九年九月十一日
同意,即送先念、秋里两同志一阅。
周恩来
九月七日
总理:呈上,总后勤部《关于建设合成纤维化工厂的请示》。军委办事组研究,拟同意。是否妥当,请批示!
附:原批示及原报告一份
军委办事组
一九六九年九月六日
据此,在岳阳云溪黄茅沟壑的大山里,诞生了解放军后勤史上第一家石油化工军工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通知)
(69)临化字第1号
关于启用新章的通知
经总后工厂管理部批准,我部现已正式成立,从九月六日起启用新章。
特此通知。
附(八一)印鉴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政治工作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生产建设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后勤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八一印章)
1969年9月6日
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军区
抄送:岳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岳阳军分区、第二生产管理局、中南物资局、临湘县革命委员会、临湘县武装部、3517工厂、6501工厂、云溪公社革命委员会
官方文件记载:“1969年10月中旬,总后企业部在上海召开2348工程锦纶、涤纶抽丝设计工作交流会,确定2348工程的产品纲领和所采用的工艺路线及设备选型。上海纺织工业局设计院和上海第二合成纤维厂提出了锦纶、涤纶的设备清单。经过审查汇编,随即向国家设备成套局提出订货清单。10月20日总后批准2348工程总体设计任务,10月28日铁路专用线的设计施工图纸完成,经审查批准施工。至11月上旬,工程指挥部设计大队和各部门以及工程指挥人员,全部进入云溪工地现场办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