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主动改变
灵活度是企业近来颇为流行的口号。传统思想这么想: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快速变化,企业要求生存,就要有很高的灵活度。
这在二十年前或许行得通,但现在已经落伍了。回顾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变化剧烈,灵活反应是合理的生存策略,甚至用于过去十年或许也勉强可行。但时至今日,科技革新的脚步已非快速可形容,即便是及时反应都嫌太晚。当然,反应灵活总比迟钝好,但再灵活,也无法让身陷南亚海啸的人逃过一劫。让克罗斯顿、提莉、安达曼群岛原住民活命的,不是反应灵活,而是洞察先机(anticipation)。
90 年代还流行一个口号:主动(proactive),指的是为生活中的事承担责任,不受外界环境的摆布。这个观念用在当时并无不妥,毕竟主动总比被动好。但进入 21 世纪,光是主动还不够,也不够快,我们要先发制人(preactive)。
根据定义,“主动”指的是“掌控局面、精力充沛、有冲劲、勇敢大胆、有活力”。这些都是领导人的特质,但只适用于过去几十年。主动的人通常会说:“不要等,现在就做,立刻采取行动!”但做什么?又怎么知道行动是否正确。主动,解决的是今天的问题,为的是避免问题恶化。但这还不够,我们要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问题,然后采取行动,抢先一步解决。也就是先发制人。
主动,是因为反应灵活;先发制人,是因为洞察先机。
从主动反应到先发制人,从被动反应到洞察先机,赋予了“变化”新的含义。我们常觉得变化搅乱一池春水,这是因为要配合外在改变,自身就会受到影响。举例而言,政府通过新法规,企业为了符合法规而必须改变;对手采取降价策略,企业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新科技改变消费者行为、老板改变经营策略、对手开拓海外竞争市场,都让我们疲于奔命,忙于改变。
日常生活亦如此。油价飙涨,我们改变开车习惯;经济萎缩,我们改变花钱习惯,甚至改变工作、住处与生活方式。如果你或你的另一半被裁员,家庭生活就不得不改变。
我在全世界演讲多年,不管听众是老师、护士,还是企业的主管、总裁,我请他们检查日常事项,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危机。改变若来自外在环境,我们不得已只好疲于应付,忙于灭火。无奈火冒出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因此灵活度的概念才会这么受重视。然而再怎么灵活,四处躲子弹的生活实在累人,更何况现在子弹射得一颗比一颗快。
生活不只是处理危机,更应该把握契机。
俗话说:“有危机才有转机。”但这句俗话不见得对。因为等到危机出现,通常为时已晚,怎么还会有转机。变化的浪潮速度太快,只有预先看到危机,危机才会化为转机。
先发制人,表示把脑筋转成“处处是机会”的模式,预先看到问题,防患于未然。换言之,从内在开始改变,而不再等待外在改变后才反应。
应付外在环境而作出的改变,通常让人疲于奔命;由内在启动的改变,则是有目的、有建设性的。后者是先发制人,是机会管理,有助于个人与企业的成长,让人得以打造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想要由内在发生改变,唯一的途径就是洞察先机。
我家附近有条铁路穿过,旁边的木头标志上写了三个字,你可能曾经见到过:“停、看、听。”
说的真好。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自然而然想赶上变化,但这么做其实行不通。我们不能只想着要加快脚步,而是应该放慢速度,停下来思考。
停:放下手边的问题,下决心固定拨出时间自我训练,成为洞察先机的人。如果你在企业工作,就下定决心把你的企业经营成洞察先机的公司。
一旦你停下来,了解先发制人的重要性,立志培养洞察先机的能力,就可以采取下一步:看。
看:预测一下未来。自问:“我会面临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今天没有,但未来三个月、六个月后会冒出来?哪些问题一年后、三年后,乃至十年后会出现?这些问题是你要解决的。不要只解决当下的问题。想要比别人领先一步,除了在今天解决明天的问题以外,别无他法。
换句话说,防微杜渐,问题就根本不会产生。
一旦你开始看未来,就可以到下一步:听。
听:倾听直觉告诉你的未来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线索也许在你看向未来的视线之外。随着你越来越懂得预测未来,灵感般的远见力越来越强,就能听到更多线索。假以时日,甚至会达到答案有求必应的境界。
当客户听我谈到先发制人时,他们常说:“听起来不错,我们也希望做到,就是没有时间坐下来思考三年以后的问题。现在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
当然,他们太忙了,每个人都很忙。通用汽车管理层忙了数十载到破产收场。忙救不了他们,也救不了你。人生何时不忙,正因为如此,大家都会觉得未来忙、茫、盲。我们必须自问:“为了加快速度,我们愿意放慢脚步吗?”
为此,我给大家介绍一种以静制动的方法:未来标杆学习法(future bench-marking)。
标杆学习是广受企业欢迎的管理技巧。找到你所属领域的领头羊,模仿其最佳实践。但这也有个潜在的问题:企业龙头的最佳实践是现在式,等到学会要加以运用时,早已落伍。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而在变化加剧的 21 世纪,苦苦追赶只能徒劳无功。
奋起直追没有好处,大步朝前迈才是王道。应该略过当前的最佳实践,以硬趋势和未来的确定性为踏板,找到未来的最佳实践。
假设你是一家制造商,发现丰田“精益生产”是目前最优的生产模式,决定要复制。但这要花上四到五年,这时你已经落后于丰田四到五年,在分秒必争的商场,四到五年就意味着一辈子。该怎么办?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丰田目前的模式,而应该自问:“从硬趋势看,四到五年后的丰田会怎么做?”接着就能以丰田的未来最佳实践为范本,调整公司运营策略,进而跃居产业龙头,不必一直玩追赶领头人的游戏。
大家或许会想:“虽说如此,但要怎么知道丰田等标杆企业五年后的做法?”答案是:学好如何精准看出硬趋势。提莉之所以能预知海啸,是因为她学到了海啸前会有哪些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