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干涸的大道清源·中国故事: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印坊栉比,户户书香

司南、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华民族为推进世界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四大发明”。尤其是印刷术,由唐至清,遥遥领先于世界,它沿着千年陆海丝绸之路远播亚欧非各国。明清时期,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许湾并称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雕版印刷称为“建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四堡雕版印刷业纯属民营性质。四堡,就是中国唯一活态化的古代雕版印刷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证。

①连城建县至辛亥革命为止,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者,有进士29人,举人263人。这些都为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文化环境和技术准备。

②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因素密切相关。四堡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文人才子辈出。宋时,连城书院达167个,明清时私塾几乎遍及各乡、村,人口较多的大乡村有十几所,偏僻村落也有一至两所。发达、开明的教育,培育了大批的人才。

四堡是一座偏僻的山区古镇,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和宁化四县交界,自古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明清时期,在雾阁设驿站,现叫“公馆”。然而,就在这个穷乡僻壤曾经却以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其所印书籍“行销江南,远播海外”。那时候的读书人如果不知道四堡,那是会被人笑话的。

当时雾阁、马屋两村有六成以上的民众长年从事印刷业,据资料记载,当时四堡有书场商号44宗,印刷出版书的数量多达两百余部,四堡的雕版印刷在我国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四堡印刷业的始创,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1551—1580),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字清泉,1523—1598)辞官归里时把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含部分雕版)带回故乡。从此“镌经史以利后人”的印刷业便在四堡雾阁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邹学圣的后人在“身游庠序”考取功名后,继承了先祖的事业,更“广置书田”进一步扩大了印刷事业。他们“走东粤,游武林”四处售书,而“殷富冠都邑”。四堡人步其后尘,镌经刊史,售书各地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乾嘉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明朝万历八年(1580)三种起源说。何说为准,尚待考证,但足已说明它的源远流长。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印坊栉比,书楼林立,世代相传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当年四堡印书坊基本属于家庭作坊,一栋书坊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生产车间”,有雕版、印刷的房间,存放工具和书籍的仓库,还有供往来书商居住的“客栈”。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古镇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①四堡坊刻的主要作品,从族谱、账册及现存书板中统计,有文献记载的近五百种,其中有《四书集注》等儒家经典105种;有《千金翼方》等医药类58种;有《人家日用》《弟子规》等日常实用65种;有《楚辞》《文心雕龙》等文学80种;有历代文人诗文、宋词、元曲、小说等51种;有地理堪舆占卜星算等42种;有启蒙读物41种,可谓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据《连城风物志》载:在这弹丸之地,“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1200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二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100家,充作书坊的房屋更是星罗棋布不下300间,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真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

四堡印刷业之所以能够稳步发展而成为全国印刷业重点基地之一,原因有四:一是清初康乾时代,百姓崇文好学,整理编纂了大量古籍,为四堡印刷业提供了有源之水;二是四堡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印刷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纸张、墨烟、梨、枣等木材,境内均有出产,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许多落第文人入此行业,不仅提供了充裕的人力,也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量、赢得知识界信誉,起到了推动作用;四是当地华侨源源不断回流故乡,汇集和扩大了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大大刺激了四堡印刷业的高速发展。

②四堡玉沙桥与部分坊刻遗址毗邻,是连城县现存较完整的四座古廊桥之一,坐落在马屋村尾的水口林边,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距今已有319年历史。相传当年因花溪河底沙石晶莹闪烁如玉石,故名玉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