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黄金积累期,培养你对语文的感觉
徐丽博
高考总分:627 语文:117
毕业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第一中学
2018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容导读
刚升到高一时,同学之间流行一个段子,“世界上互相之间最信任的人莫过于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了,一个说‘中考不考,你们不用学,高中老师会教的’,另一个说‘这么基础的东西在初中应该已经学过了吧,那我们跳过讲下一题’”。大概有一部分初中老师对语文的教学,承接了小学老师的“放散羊”式管理,很多本该在初中补齐的基础知识在高中狂风骤雨式的应试考查和查缺补漏中暴露无遗。这点我深有感触,只能在高中阶段的3年里一点点补齐初中欠下的“债”。因此我把自己走过的弯路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初中课业相较于高中而言更轻松,比起高中“功利地”阅读课外书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技巧,初中是一段你可以享受阅读、增加底蕴的黄金时期。
首先一定要仔细挑选要读的书。我的建议是优先选择经典名著。虽然近年来有不少优秀的网文作品,但是总体上看依旧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部分文章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核也不适合处于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的初中生阅读了解。
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呢?秘诀就是:周围没有其他比读书更有意思的事情,抑或是这本书是借来的。我初中时如果能看电视,绝对不看书,能玩电脑,绝对不看电视。因此父亲把家里的电视线掐断了,当时我还小,做不来接电线的活儿。从初一到高三,整整6年,除了去奶奶家看春晚,我基本没有机会和电视“亲密接触”,家里的电脑又常年被父亲“霸占”着,所以我只能把看书当作消遣娱乐。所以说,当你下定决心读完一本书时,要尽量清除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你认为比书籍更有意思的东西,然后一心一意地看,甚至可以让你比较害怕的人监督你(比如我做作业时会跑到父亲身边,这样做有一种监督作用,作业完成之前自己断然不敢走)。
前文提到,借来的书看得快。小时候,妈妈在超市旁开店,我经常会去店里找她,磨蹭片刻后就去超市。那里有专门的图书摊位,除了菜谱、漫画、育儿心得之外,其余的图书几乎都很适合初中生阅读。我小学、初中时期的很多个寒暑假都在那里度过。“不花钱”“没有时限”“不能带走”“很有意思”,超市图书的这些特点极大地提升了我读书的速度。《悲惨世界》《红与黑》《简·爱》,甚至是《源氏物语》,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在知道它们是名著之前,我就已经把它们当故事一样看完了。当老师讲到雨果、司汤达、勃朗特三姐妹、紫式部是多么有名,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伟大时,我心中暗想,这些不就是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吗?诚然,小时候的阅读不一定能让你真正地深入作品的内核,但是读完作品后的意犹未尽,会让你在课堂上再次与它们相遇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而那些不熟悉这些作品的同学往往会听得一脸茫然。这种对书籍的亲切感和自认为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的小小骄傲感正是我语文学习的动力之一。
享受阅读的一个方式就是进入浸入式阅读状态。直到现在,我看到书中动人的情节还会不自觉地流泪,看到有趣的情节仍会捧腹大笑。阅读小说时,我会将自己带入喜欢的角色,感其所感;阅读散文时,我会仔细感受文章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阅读诗歌时,我会拖着长腔短调,抑扬顿挫地把它大声朗诵出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感情和意境。总之,阅读时不要做一个旁观者、局外客。如果把阅读比作一场盛大的狂欢宴会,那么局促地站在一旁是不可取的,拿起酒杯,和书中的人物、情节共舞吧。
初中的你,已不是儿童,看书不能像放烟花一样,看完热闹就散了。在这个阶段,你要开始培养自己阅读时的思考能力,去思考书中所描述的是非善恶是否如你儿时想象的那般黑白分明;去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某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放在这儿;去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否颠覆了你先前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你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刚上初中的你可能还不太明白作品的内涵,这时你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如果遵循这样的方式阅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关于阅读,我还有另外一个建议: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不要马上去问他人,而应尝试着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向爸爸、妈妈、老师咨询或上网查资料,把自己的答案和别人的答案对比,以保有自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能力。
玩转“工具书”
在当前的减负教育下,一些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的比较机械的内容不再被老师强调,但这些内容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想要补齐这些被老师忽视的内容,学会高效率地利用“工具书”是极为重要的。
平时看完有意思的小说、散文后,我也会翻一翻一些工具书,倒也感受到了些许趣味。初中语文学习中比较欠缺的是有关结论性方法的掌握。以病句题目为例,在初中阶段你刚开始接触这类题目的时候,老师一般不会讲得太深入。他们往往会通过带你刷题,让你建立起对病句的比较感性的认知。不过如果你想在语文学习上领跑,仅靠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工具书”中会有关于病句成分分析和模型总结的内容,它会帮助你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学习语文,而不是仅靠语感。除此之外,工具书中还有生僻字总结、近义词辨析、成语解释、文化常识等内容,这些知识不需要特别背诵,只需常常翻阅就能受益无穷。
说到工具书,就不得不提一下字典了。很多地区中考题目中的选择题特别注重对易错字和生僻字读音、近义成语意义的考查,而且为了与高中更好地衔接,对文言文的考查也拓展了广度和深度。薛金星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虽好,但是检索不方便,不能做到随找随查,所以字典应是学生常备之物。
我的储物柜里常放着4本词典:《新华词典》,专门用来查字的读音和简单的意思;《古汉语词典》,查找文言文中的陌生词汇的意义和其他拓展义项;《成语词典》,用来查阅成语的意思,并且把没见过的成语誊抄在积累本上,以便随时翻阅;另外还有英语词典。上语文课之前我会把它们取出来,方便查阅和积累,下课后收进储物柜,不占桌面空间。千万不要把字典束之高阁,任其吃灰,要物尽其用。
以不变应万变
中学作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半命题,所以我认为可以靠平时的积累灵活应对,甚至可以达到“用一篇作文应对各种题目”的效果。在看到作文题目时,我会有意识地回想自己储备的文章当中有没有切合题意的;如果没有,怎么调整才能切合题意。半命题作文大大拓宽了我发挥“小聪明”的余地,就算是全命题作文,中考题目往往也是灵活度很高的。举个例子,我之前看过一篇优秀作文,其大致内容如下。
下雨天,我恶作剧地把鞋和衣服弄脏了,回到家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小女孩手里拿着康乃馨和妈妈撒娇。家里没人,只有桌上的饭菜,我吃完饭、换上新衣服就出去疯玩。回到家,我到处找也找不到妈妈,最后发现她在卧室,手里拿着小女孩给的康乃馨和贺卡,原来今天是母亲节。妈妈怕我自责,甚至还把康乃馨和贺卡往身后藏。我感到十分惭愧,于是逐渐改变了喜欢恶作剧、不体谅父母的恶劣性格。
怎样利用这篇文章应对多种多样的中考作文题目,以不变应万变呢?我任意抽取几个中考题目,展示一下文章是如何依据题目需要变形的。以黑龙江省某地区2017年的考题“××的力量”/“捡拾记忆中的珍珠”为例,我们该如何下笔呢?前者可以把故事中的象征性的事物提取出来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康乃馨的力量”。至于后一个题目“捡拾记忆中的珍珠”,讲的是回忆,初中生的回忆就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而这个故事正好讲述的是自己性格的蜕变,完美切题。黑龙江省某地区2016年的作文题为“青春的味道”,如果把青春与成长进步的关系在开头挑明,那么这个素材就可以运用进去了。
作文题其实是一道有很高区分度的题,也是容易让考生不知道怎样突破的题,所以掌握随机应变的能力十分重要。关键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文章储备库,以及在落笔前梳理清楚题目与自己所储备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素材还可以通过平时的练笔进行积累,学会运用好词好句,还可以找同学和老师帮忙修改文章。看似琐碎的过程,实则可以不断将你的文章打磨圆润。只有你平时准备充分,才能在面对考试时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
字就是你的“脸面”
初中也是练字的黄金时期,考试时,字就是你的“脸面”。因为写错字而涂出黑墨团绝对是大忌。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横平竖直,卷面清晰。如果想把字写得更好,除了每天定量临摹字帖外,平时写字的时候也要有意控制,不能临摹字帖时字迹工整,离了字帖字迹依旧潦草。平日里写作业不必着急,放缓速度寻找写字帖的手感;如果觉得手生,可以拿出字帖练几分钟找找手感。练字除了熟能生巧,用心揣摩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多用碳素笔、水溶笔写字,想写出笔画的微妙的粗细差别很有难度。改善字体结构最快也最明显的方式就是改变字的间架结构,这就需要在练字的时候仔细观察笔画的位置和比例。很多人握笔的姿势不规范,这样不仅费力,还不容易写出好看的字,所以调整手部姿势也很重要,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教程来学习。另一个方法就是观察字写得好看的同学写字时的姿势、运笔。这也是我采取过的策略,但副作用是一段时间内你的字可能有点儿像你模仿的同学的字。
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最开始想要提高语文成绩是在初一下学期,那时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是一直收效甚微,语文成绩没有显著的起色。当时我非常着急、郁闷,这种心情甚至对我学习其他科目造成了不良影响。父母和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并且帮助我进行了调节。所以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与其憋在心里自己消化,不如找师长沟通,他们不仅能疏导我们的心情,还能够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帮我们找出问题所在,指点我们走出迷津,少走弯路。一段时间后,我的语文成绩突破了瓶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经验就是:语文的学习需要积累,突击式的学习如同石沉大海。即使一段时间内成绩没有显著提高,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通过与师长交流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及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