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成败效应——努力之后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词典】
成败效应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格维尓茨在实验中发现并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我们在努力之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所带来的心境变化会影响自我认知,从而产生成就感或自卑感。
【心理学实验】
教育心理学家格维尓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准备了一些难度不等的问题,让参加实验的学生自由选择并解答这些问题,结果他发现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解答了一个问题后,就不愿意再解答与之具有相同难度的问题,而是会去挑战具有更高难度的问题,借以探索新的解答方法。如果他们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这时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并且会非常愉快。这就是努力之后产生的成功效应。
而那些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如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仍然没能成功,失败了多次之后,他们通常都会灰心失望,甚至会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是努力之后产生的失败效应。
【心理学与生活】
成败效应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思考就是:遭遇挫折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来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是怎样做的。
天文学家开普勒一生都非常坎坷。他是个早产儿,在妈妈肚子里只待了7个月就出生了。后来一场天花又让他长了一脸的麻子,没多久他的眼睛又因为传染病而出现问题。可他仍然非常努力地读书,学习成绩要比同伴好很多。后来家里条件变得非常困难,没法儿再供他读书,可他还是坚持自学。
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又经历了很多常人无法承受的挫折,比如,多病,尊敬的教师和爱妻相继去世。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对天文学的喜爱和研究,最终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条件非常差,没有钱买纸和笔。母亲就拿着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识字。等他稍微大一点儿之后,家里无书可读的他就跑到家乡藏书很多的人家里去借书。有时候还会一边读一边抄,夜以继日地学习,正因为如此,他小时候写的诗文就有成年人的水平。
北宋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情况差不多。他也是幼年丧父,母亲为生活所迫而改嫁。他年少时在家附近的一座寺庙里读书,经常从早上读到第二天黎明,和尚们都起床了他才睡觉。那个时候他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喝粥,而且还要把一锅冷却后凝结的粥分成四块,早上和晚上各吃两块,吃的时候只加一点韭菜末和盐,别的什么都没有。
有时候他一天只能喝一顿粥,可是对于这样的苦日子,他却一点儿都没觉得苦,仍然非常刻苦地学习。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官,做官之后他是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为官正直,曾多次被贬,可是他一点儿都不消沉,仍然积极地为国为民做事。
贝多芬这辈子也很坎坷,因为家里穷,没能读大学,还得过伤寒和天花,后来又失去听力,爱情上也很不顺。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最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
从上面这些先贤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时选择的是勇敢面对,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战胜它们,从而使人生得到升华,并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挫折时都会勇敢面对,通过努力去战胜挫折,很多人在遭遇困难或挫折后会自暴自弃。
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打败秦军后,秦昭襄王非常忌惮他,于是派人带着重金到魏国寻找信陵君的政敌,让他们散播信陵君要夺取魏国王位的谣言。与此同时,他还想尽办法挑拨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甚至还派人到魏国去假装祝贺信陵君做了魏王。
结果魏王对信陵君的疑心越来越重,最终收走了他的兵权。于是信陵君就推脱说自己有病不去上朝,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从此一蹶不振,四年后因酒色过度而患病去世。
隋炀帝也是一个无法正视挫折的人,第一次征高句丽失败后,他就变得失眠、多梦。随后杨玄感反叛和雁门之围更是严重动摇了他的信心,从此以后他越来越消沉。最终他不愿意正视现实,不愿意听到农民起义的消息,在中原地区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的情况下,居然带领精锐部队逃到江都去,完全放弃了中原。
到江都后他更加堕落,每天花天酒地,一点儿都不关心外边的形势,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无所事事,导致局势越来越糟糕,他最终被叛军杀死。
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不同的人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做法。积极乐观的人会正视挫折,与挫折进行搏斗,经历一番磨难后最终会苦尽甘来,获得成功与幸福。消极悲观的人会选择逃避,或在一定程度上被挫折击倒,从此远离成功与幸福。所以,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能获得成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