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维习惯篇:成长型思维让孩子活得更轻松
第一节 忽视:每一朵小花都有独一无二的花瓣
很多时候,虽然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可能会有空虚感,出现自我责备、不愿沟通和不愿求助等问题,父母如果稍微回顾一下孩子成长的环境,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是由情感的忽视造成的。
情感的忽视从婴儿期开始就在孩子的思维中留下烙印。他们一方面无法放下过去的忽视带给自己的愤恨与不满;另一方面又拒绝在自己已经有选择时往前一步,为自己争取关注。于是,他们活在过去的心理阴影中不能自拔,反而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是现在的环境令人不满。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在儿童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中,情感的忽视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改变。
婴儿期的情感忽视习惯及心理分析
表面看起来,家长对孩子都是众星捧月式的抚养,倾尽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并主动提供很多孩子没有索要的礼物给孩子。为什么说这个阶段也会有情感忽视的现象呢?这个阶段的情感忽视,一般是因为父母的“为你好”思想。为了孩子好,他们会努力纠正孩子的左右手习惯;为了孩子好,他们会使劲喂辅食;为了孩子好,一年好几万元的早教班,他们也舍得花钱报名。然而,他们有没有观察到孩子是否愿意呢?
然而情感总是双向的。家长的“为你好”思想导致孩子的意见无从表达,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回应,会感到委屈和不满,于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家长觉得这个孩子难带、脾气大,搞不清孩子在想什么。
幼儿期的情感忽视习惯及心理分析
幼儿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会辨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刚开始,他们会努力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幼儿会说:“我不想学画画,我想学打球。”可是家长认为画画更需要专业的指导,至于打球,等上学了,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玩也就可以了。于是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忽视孩子对打球的渴望。还有一类家长,满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仅如此,在孩子放弃时,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如孩子自己吵着要报英语兴趣班,可是没上两天不愿意去了,家长就顺从孩子的意思,不去就不去了。下一次,孩子又中途退出一个活动,家长都无条件支持。尽管如此,孩子并不感到快乐和满足。相反,他们总是感觉很无聊,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总想找点儿新鲜的事情玩一玩,等到他们找到新鲜的事情,又很快觉得不好玩了。他们不能持续一个爱好,做什么事情都缺少韧性和坚持。
青少年期的情感忽视习惯及心理分析
青少年期处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他们的同理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这时,即便面对父母的忽视,有些青少年也会试图去替父母解释,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达到父母的期待。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深入思考自己的认知。也有一些青少年则会继续我行我素,任由父母的溺爱将自己宠上天。但是他们会隐隐约约觉得难受,因为他们的上一个愿望很快被满足了,毫无成就感,他们要去找寻一个更难被实现的愿望,然而他们心里很清楚,父母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他们。他们觉得做什么都没劲,对未来充满迷茫。而父母在此刻同样觉得自己很累,倾其所有却不能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两种怨气一相遇,则会容易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战争。
每一朵小花都有独一无二的花瓣,只有做到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才能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才会养成自信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以此为目标,不让孩子的情感被忽视。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忽视自己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要想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我们该怎么做
第一,正确认知家庭教养模式。
追求完美型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脸面,希望孩子拿第一,做不到就会指责孩子,忽视了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被肯定的心理,导致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担心自己犯错,渴望得到家长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在思维上表现出来的习惯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是敷衍和无所谓的态度。
溺爱型父母:毫无原则地答应孩子的要求,不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这同样也是一种忽视,因为这类父母没有在孩子成长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约束,没有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导致孩子陷入迷茫。孩子在学业、人际交往和情商上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在思维上的习惯就是天马行空、任意妄为,但是又心有不甘、不知所措。
专制型父母:自己说的才是真理,孩子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一旦这类父母认定了自己的看法,就容不得孩子解释反驳。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孩子逐渐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认为沟通是无效的,宁愿做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正是这类孩子思维的危险状态。
第二,直面孩子的情绪。
婴儿阶段的表达方式会很模糊,家长需要认真辨别,并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按照家长的喜好去决定孩子的习惯,也不能把决定权交给毫无经验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通过逐步的观察试探,与孩子达成共识和默契,并保持灵活的态度,随时可以做出调整。允许孩子哭闹,在哭闹过后,孩子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清晰的认知。
幼儿阶段的孩子脑海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也就有十万个需要被回应的期待。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提问,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向孩子提问时,要尊重孩子的答案,欣赏孩子的思路。不要一味地去纠正孩子的看法,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允许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但也可以在必要时让孩子保持安静。允许孩子大叫宣泄,允许孩子释放消极情绪,并及时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消极情绪,让孩子认识到消极情绪也是有利的。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心里本身就充满矛盾和不平衡,他们的情绪隐藏得更深。因此,家长需要耐心沟通,探寻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思想,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青少年的观点往往是有些偏激的,家长首先要肯定这个观点中可取的一面,然后才去探讨有失偏颇的部分。对孩子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切忌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与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给予孩子思想的自由。
第三,关怀的练习与思维的呵护。
如果前期的情感忽视已经造成孩子思维消极、不愿意表达意见或不信任别人,现在要及时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改变思维习惯。首先,要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让孩子敢于承认现在的问题是由于自己的情感被忽视所造成的。其次,回顾过去情感被忽视的事件,重新认识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并接纳现在的自己。鼓励孩子通过自我关怀、家庭互助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渠道,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呵护自己的思维,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