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长:每个阶段都是人生“必修课”
从古至今各种文化都对人生命成长的阶段充满关注,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人生分为6个阶段:十五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希腊人通过对人的内心变化分析,将人生划分为10个阶段,每个阶段7年:0~7岁,幻想阶段;8~14岁,想象阶段;15~21岁,青春期;22~28岁,人生基础;29~35岁,证实并强化人生基础;36~42岁,第二青春期,跟随内心,重新调整人生方向;43~49岁,狂躁抑郁期;50~56岁,与衰老抗争;57~63岁,思想成熟;64~70岁,第二童年期,有意识地改变,将把人带向更高起点。
人从出生起,直到成年以后,再到老年,每个成长阶段,都与后面的发展相关联。每一个成长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矛盾,能够成功突破它还是带着那些未解的冲突一直走向下一个阶段都不重要,总之那是我们自己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个阶段。
0~1.5岁阶段,要解决的是信任与依赖的危机,在有充分安全可依赖的照料下,建立基本的信任感;相反,若婴儿经历的是不一致的回应,或缺乏陪伴、身体接触、温暖的照料与互动,婴儿会在底层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1.5~3岁阶段,要解决的是对自我的肯定与怀疑,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行走、认知以及进行简单自我探索,在这个阶段给予儿童关注、充分的肯定与自由,有助于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相反,若在这个阶段过于严厉的要求训练孩子,急于比较、批评或纠正,会导致儿童缺乏自我价值感,感到无力控制事情,而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或做某事。
3~6岁阶段,要解决的是能否自主发起行动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儿童主动发起行动、智性活动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家长给予的正面反馈将决定他们对自己的主动行为的看法是否有价值,否则儿童会对自己的主动行为产生内疚的情感,缺少自我价值感。
6岁~青春期阶段,要解决的是勤奋努力和自卑的危机,一些经历了前面阶段的儿童,会努力地投入课业、体能、兴趣的训练中,更多地参与社交团体活动,开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充分得到锻炼的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交技能与认知能力,而有些儿童,无法很好地投入这样的训练中,不仅错失参与成长的机会,还会形成内在的自卑感,缺乏自信,感到挫败。
青少年阶段,要解决的是自我角色认知危机,这个阶段的少年正在经历了从孩子到成年世界的过渡,他们面对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若能作为一个人感受到做自己的舒适感,无论面对何种境地,都知道自己是谁,他便具备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完整性,若无法跨越这个挑战,他的自我是碎片化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
成年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个人做出清晰的选择,并有能力承担责任地进入亲密关系中,在亲密关系中学会合作,保持独立性又放弃一部分独立性。如果无法完成这个挑战,可能会陷入孤独与隔绝。
成年的中期阶段,在30~40岁期间,个人在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繁衍的危机,关注对家庭、社会和后代的奉献;没有妥善解决这个挑战的个体,仍然沉迷于个人的自我放纵,会对未来和过去都感到迷惑。
成年的后期阶段,成功解决了前面几个阶段危机的个人,已经可以感受到一种人生的圆满感,让他对自己感到满意,如果有一些挑战还没有被解决,会产生挫败感、焦虑、自卑,甚至绝望无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度过危机,发现自我,创造自己的生活,许多因素共同构成成长的途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父母因素、发展因素、意识因素,还有潜意识因素。人的一生,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我们始终在成长着,认知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