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联网思维与出版
某天,老李到自己侄子小李家里做客,听说小李正在准备考研,想去传授一下考试的经验。当他走进小李的书房,看到小李正对着电脑屏幕观看一位名师做考研英语课程的直播。没想到短短五六年间,从前只能在光盘里看到的名师录像,变成了面对面的互动直播;过去有了疑惑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在直播间里说出自己的疑惑,就有老师出来答疑。忽然,老李注意到,小李刚刚好像点了一个礼物的图标。凑近一看,原来是小李使用了直播的打赏功能感谢老师的辛苦工作。老师能实时回答学生问题,学生还能通过打赏和老师互动,上课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直播行业异军突起,原以为这只是游戏界、网红界的宠儿,没想到在教育培训领域也如此受欢迎。能够和名师实时互动,现场答疑,赠送礼物表示感谢,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比看录像学习更有氛围,仿佛学生就在教室和名师面对面一般。直播结束后,小李告诉老李,除了直播,他还能用手机扫描阅读理解题目旁的二维码,观看针对此题的名师讲解呢。老李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啊!
是的,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也与各行各业充分融合,形成了各种新的业态。
互联网+出版也成为传统出版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什么是互联网+?按照腾讯CEO马化腾的说法,它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的一种新的生态。是在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诞生的新型思维模式,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
何谓全新的视角?就是创新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
传统出版业每天都在谈改革,传统编辑每天都在说转型,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思维转型才是这场变革的基础!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在互联网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的经验,来谈谈怎么去塑造我们的“互联网+出版”思维。
用户思维的应用
在互联网体系中,用户思维是贯穿整个价值链始终的。
如何理解用户思维呢?用户思维就是指要照顾到尽可能多的使用者的需求,与他们产生某种形式的连接,形成互动,了解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都将用户体验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做的产品,无论是淘宝、天猫,还是微信、游戏,都在不断优化,不断升级,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这也是他们制胜的关键。
在出版行业里,所谓的用户就是读者。因此,用户思维就可理解为读者思维。在传统出版中,读者和出版社、作者、编辑几乎是脱节的,内容生产者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生产内容。而现在,形成以读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内容生产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这里的用户思维具体包括了用户参与感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改善。
用户参与感的提升
这两年,一些短视频平台不断崛起,是因为它们提供给每一个用户参与分享、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旺盛的自我表达欲望。它们让用户有了存在感和参与感,并且在生产、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对产品产生了依赖感,形成了使用习惯,因此,用户流量才能源源不断。
应用在出版领域,就是要让读者能与图书背后的作者、编辑产生交流互动。作者和编辑可以倾听读者的想法,鼓励读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提升读者在阅读一本书过程中的参与感、互动感。
用户体验的提升
什么是用户体验?通俗来说,就是让用户在使用某个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惊喜,或者有“用起来顺手”“用起来很不错”这样的正面评价。用户体验好,才能留住用户。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苹果公司iPhone的用户体验,从开机就开始,无论从屏幕的触感,还是APP的丰富程度等都追求极致。它高于一般手机的价格就是用户在为使用时候的体验买单。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读者的体验。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快乐、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在于通过阅读获得有效的知识增量,也在于丰富的阅读体验,比如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体验。
简化思维的应用
在互联网领域里,简化思维主要应用在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方面。由于互联网带来了用户习惯上的转变,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浏览网页等,商家设计的产品需要在第一时间就抓住用户的眼球,并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去吸引读者的注意。要针对不同的图书,根据它们自身的特征优势,将它们做到极致。例如专业类的图书,要突出权威性、专业性,童书要突出趣味性、易读性等,并不断丰富图书的内容。
迭代思维的应用
快速迭代是互联网思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互联网看重把握用户需求,能迅速根据市场做出回应,不断提升产品体验,从而保持用户流量的持续增长。例如小米手机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坚持每周更新系统,便是一种迭代;苹果手机为了保证用户体验,不断完善其触屏效果,也是一种迭代。
对于出版而言,编辑也要善于敏锐地感知读者需求和兴趣的变化方向,顺应这个方向,对选题策划、装帧设计、营销策略甚至是图书内容等进行及时更新。
但是,传统的图书出版信息主要是单向传播的,销售信息、读者反馈严重滞后,图书内容更新成本高、周期长。这时候需要编辑拓展思路,不要局限在纸书本身,多去寻找外部的方法解决。
流量思维的应用
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的免费服务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以此来增加用户流量,同时通过收费的增值服务获取收益。喜马拉雅FM 就是通过提供免费音频吸引大量读者,聚合读者流量,同时通过精品付费内容赚取收益的。
这对出版行业也是新的启示。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于图书的免费衍生内容和服务来吸引用户,在聚集了一定的用户后,通过生产高质量的付费内容来进一步吸引读者产生二次、三次消费,以此来增加编辑和出版社的收益具体怎么做?我们在这本书中也会讲到。
社群思维的应用
社群思维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互联网思维。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人人都有在圈子中表达的欲望,社交媒体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如今,社交媒体能够帮助市场上的产品进行低成本、大范围的高效传播。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品牌广告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很多微商也懂得利用社群裂变去增加自己产品的销售。
我们的出版社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借助社交媒体去进行图书品牌的营销和推广,而是更深层次地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出版的环节、运用到做书的体系里,让社群扎根在一本纸书上,以纸书为媒,去形成基于这本书的圈子。
大数据思维的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互联网行业早已司空见惯:抖音总是推荐你喜欢的视频;饿了么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奶茶和甜点;周末你有意买一双篮球鞋,只是搜了三个字,当你再次打开电商APP的时候,发现篮球鞋已经霸占了你的屏幕……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每时每刻都在猜用户喜欢的内容,可是出版社的编辑却长期与读者失联,如今有这么多可以加以利用的技术,出版行业尚未很好地加以利用。
平台思维的应用
平台思维是通过建设平台的方式,让每个平台的参与方都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利益共享,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例如,淘宝由电商平台与卖家、买家三方构成;滴滴打车由打车平台与司机、乘客三方构成;美团、饿了么等,由平台与商家、快递服务者、消费者四方构成;此外,在医疗保健平台有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知识付费平台方面,得到、知乎等应用也层出不穷……而在传统出版领域,却鲜有这样能够让所有的行业参与者实现共赢的平台及运营模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传统出版的特殊性,很难有一个出版社或一个单位拥有“集结众人”的能力。那么,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与权威、可靠的技术公司合作。利用技术公司搭建的平台,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让行业的参与者如编辑、作者、出版社以及终端的读者都能获得各自想要的东西,从而实现快速发展。近几年,通过技术公司搭建的这样的出版行业平台已经开始出现,并初具规模了。
跨界思维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要求行业人才拥有跨界思维,既要对传统业务的流程、知识有所了解,又要懂得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产业思维。现在,很多出版从业人员对传统业务了如指掌,可是在互联网技术、运营等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在这样单一的思维模式下,是很难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更多的价值的。
“互联网+出版”,需要编辑对“图书”这个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朋友的看法有所改变。图书不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互联网+金融+营销+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就好比从前果农需要种出好苹果就行,关于包装、销售则不是他管辖的范围。现在,则必须放弃这种思维,苹果的种植、包装与经销都是果农需要考虑范围之内的事情了。我们要修正传统的做书思路,充分认识到创新和跨界发展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性。编辑不仅要懂得出版领域的知识,还要懂得技术、金融、营销,并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既然已经迎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与其畏惧改变,还不如乘风破浪,在风口浪尖上唱出豪迈的歌。
“互联网+出版”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也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巨变,出版行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广大编辑的工作环境正在发生巨变。我相信未来3年、5年、10年传统出版的环境还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编辑止步不前,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裂变的时代,是一个开放、透明、分享、交互的时代,如果速度跟不上,理念跟不上,就一定走不远。速度和理念,决定着未来。
互联网是开放的,这也是我们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我们的内容生产一直存在局限,共赢与合作的概念并不清晰,庞大的资源在自己的圈子里得不到更好的释放,这其实也是一种囚笼困局。而现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编辑与编辑之间、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都可以实现开放共赢,这会为我们出版行业带来空前的改变。这都需要以平台、技术、资源为纽带去实现。
互联网是讲求信息透明的,这与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同样不谋而合。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出版社特别是编辑专注内容生产,却忽视信息交互。一本书进入市场之后,被卖到了哪儿、读者是谁一概不知。当然,这也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但现在不同了,技术壁垒已经打破,思维和行为的转型就看我们自己了。如今知识付费走入风口,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产品层出不穷,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以用户为核心,强调为用户“赋能”。所以,关注用户,重视数据与信息的透明是至关重要的。出版行业也要做到这点,才能真正捕获读者的芳心。
互联网所具有的共享的特点,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共享经济时代,只有学会共享,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未来的出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行业与跨行业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一方面,编辑生产的优质内容,可以通过开放和共享的形式供其他内容生产者采集,形成优质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其他行业的优质资源,例如让互联网运营人才通过平台加入行业内容生产环节,帮助编辑更好地了解读者,生产优质内容,获得实际收益。
交互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点。从前,图书曾是编辑和读者思想交汇的聚焦点,但是编辑在其中倾注的心血,读者要在很久以后才能看到,读者的感想与建议,编辑也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看到,可以说编辑和读者之间的“爱”是有“时差”的。而如今,技术将曾经横在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墙打破,使他们可以实现实时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互联网+出版”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朝着更深层次的交互发展。一是关系上的交互,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出版社、作者、编辑、读者之间是信息相对闭塞的,尤其是前三者与读者之间,几乎处于失联状态;而移动互联时代是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之间实现交互的,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让每个角色各司其职,合作共赢。二是信息智能上的交互,如今互联网应用、语音识别、VR、AR等技术都已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为信息智能的交互创造了条件,未来市场在这方面的需求一定会持续提升。
我们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渴望进行快速交流、渴望得到精准知识的愿望,这样才能聚集更多的读者,拥有更大的读者流量;我们要秉承“为读者省去思考的麻烦”的原则来进行产品设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解决更多的难题,读者才会更愿意关注我们。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改变,传统出版始终要坚持自己的根本优势——“内容为王”,发挥自己在垂直领域的行业优势与经验。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曾经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大意是:内容是最初始的原料,它不仅是出版业的养料,同时它也被输送给影视、游戏等其他创意产业。
纵观媒介发展之路,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不论介质如何变化,读者对精品内容、经典读物的追求永远不变,对深度知识的需求始终存在。所以无论技术如何更迭、载体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始终有存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我们只是多走一步路,去挖掘这些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
关于如何做好“互联网+出版”,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