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各论

第四章 生态文明与理论构建[1]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丰富和发展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认识和处理当今世界的环境与发展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世界观既要正确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要稳妥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直至2035年,中国将长期处于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既是关键期,即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时期,也是压力叠加、负重前行期,即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积累,使得转型期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因而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窗口期。另外,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技术,促进“散乱污”企业的出局和转型,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的市场份额,促进了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因而,可以说,这个时期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大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大理论突破,开展了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阶段性总结和历史性部署,设计了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并修改了党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行动部署作出规范性规定。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生态文明进入国家建设目标和国务院的工作职责。五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了中国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举世公认,如2017年GDP实际增长6.9%,工业增速回升,企业利润增长21%,实现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效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的环境保护共识已经形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73%;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3%,与五年前相比,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人民群众在具体、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中感受到了环境改善的效果。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近几年,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前所未有,各方的支持与投入前所未有,法治措施的严厉前所未有,改革措施之密集前所未有,环境质量的改善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前所未有,全社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也前所未有,这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伟大的斗争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传统的环境保护史,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论述,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于“五位一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系统形成。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是习近平同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审时度势,作出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机恰当地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领域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总的来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国民族传统生态环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思想有力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