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抓住政策利好,让创新型职业体验扎根学校劳动教育

郭晶 冯军 冯蔼昕[1]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北京,100081)

摘要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正式成为国家课程,全面进入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和资源的开发成为刚需。本文将职业体验理念融入科技馆展区规划、展品设计和常规科普展教活动中,深化拓展科技馆展品内涵,实现与学校劳动教育刚需对接,科技馆通过职业体验课程设计,构建新型的馆校课程,解决长期困扰科技馆进一步发展的馆校结合诸多瓶颈问题,创新科技馆的展教模式。

关键词 职业体验 劳动教育 馆校结合

1 劳动教育的发展背景

无论是古老《诗经》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可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代义务教育中,劳动教育早期被简单理解为体力劳动,后期随着独生子女现象和应试教育盛行,劳动教育逐渐被忽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重视劳动教育的地位,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明确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形式。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 科技馆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1 强化科普知识传播的要求

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需要充分利用展品对受众进行全面系统化科普教育。目前科技馆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接待量巨大,但“冷热不均”。工作日除少数学校集体组织外,门庭冷落;周末和节假日,人满为患,甚至需要限流。由于人员拥挤、无序,受众无法深刻理解展品所要表达的科学理念。通常见到的模式是走马观花,甚至把科技馆当游乐场,把展品当游戏机。

科技馆若将现有展区展品赋予劳动教育的属性,将展现完全不同的场景。因为每个展品后面都隐藏着一个职业,每个展区后面都代表着一个行业。通过劳动教育,对接学校的刚性需求。学生在学校完成行业知识的传授,到科技馆进行劳动技能的体验,形成良性衔接。利用国家规定的学时或劳动周,在工作日带着学校规定的任务来,以不同的职业岗位扮演、用职业体验“过家家”的方式体验展品,孩子参与度高。同时将单纯的科普知识与行业文化结合、与行业应用结合,通过稳定的学校集体活动,解决客流不均衡、参观无序混乱的难题,强化丰富了科普知识体系。

2.2 实现学生第二课堂定位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现有课程体系中,学校能够安排学生集体走出校门的稳定课时只有综合实践活动,但综合实践活动涵盖的内容很多,科普教育只是众多选项之一,很难有固定的学时保障,因此馆校合作过程中科技馆角色尴尬,处于从属被动服务地位。

另外,科技馆传统展陈模式和科教活动,与学校科技教育有很大重叠,不能充分发挥展区优势。劳动教育则为馆校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办、国办文件规定劳动教育各学龄段每周至少要保证一节课的学时,每学年要设置劳动周。科技馆可以依托不同展区的关联,设计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除了了解每个职业的特色技术外,还要掌握本岗位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脱离盲人摸象、以管窥豹式学习,摆脱单纯科普知识学习,在人际交往、表达能力、财务控制、团队精神、环保生态意识等科技素养方面全面提升。同时学校教育因为缺乏必要设备和空间的支持,无法真实再现上述场景,因此科技馆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和主战场。

2.3 馆校结合课程扎根学校的需求

移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形式,方便了科普知识进入学校,但由于主题与学校课程无紧密关联性,更多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点缀的作用。但以劳动教育为线索,可以将展馆展陈、移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有机整合成一个系统化的劳动课程,扎根学校。

劳动教育在学校实施,有三种教学场景:劳动教育课时、劳动教育周、课后活动。学校通识劳动教育课时可以安排在科技馆进行,学生对各种新兴职业有切身体会,移动科技馆丰富并支撑学校劳动周的形式和设备,弥补学校的短板。数字科技馆与学校课后托管、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双师课堂的新技术形式,充分利用数字科技馆的网上资源和专业讲师资源,远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秩序管理,充分发挥馆校双方优势。

通过系统化组织展陈教育形式,将馆校课程稳定深入地扎根学校,扩大科技馆品牌影响力。

2.4 劳动教育满足科技馆社会化投入的需求

科技馆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单位,一个省级科技馆每年运营费用上千万元,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客观上有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科普能力的需求。另外,每年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占GDP比重达4%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占支出总体规模的54.7%,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下学期至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约为19042.6亿元,占当年GDP的2.48%。政府和家庭对教育如此高的投入,吸引各路资金都在寻找与教育的结合点。《意见》的出台,使社会资金看到了通过劳动教育进入教育行业的政策通路,科技馆应该借助政策东风,以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成为资金进入学校的载体。科技馆吸引社会资金打造劳动教育体系,让资本、学校、科技馆实现三赢。

2.5 满足国家培养紧缺人才,为学生升学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新型职业形态越来越丰富。科技馆通过劳动课程的设置,将国家紧缺人才的职业特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对这些行业有深刻认识,吸引优秀人才将来投身国家优先发展产业。另外,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学生需要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因此家长和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真实了解,成为刚性需求。科技馆利用职业体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满足了社会和百姓的迫切需求。

3 科技馆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3.1 丰富的展区展品资源,提供劳动教育的实景体验

常设固定展区大多以知识分类进行展区规划。常见展区有基础知识展区、生命与安全展区、航空航天展区、海洋展区、信息科技展区、传统科技展区、地方特色展区,临时展区通常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以主题形式呈现。展区分布基本涵盖了传统与现代的各个行业,学生通过展区可以了解相应行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建立劳动创造世界的意识。科技馆展品设计按照展区主题,以实物、模型、情景互动体验为主,应用声、光、电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现场感。学生通过体验,对不同行业劳动特点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劳动的多样性。

3.2 专业的讲解人员,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就是没有专业的老师。师范院校迄今没有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短期之内师资的短缺,将严重制约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开展。科技馆有完善的依托展区的讲师体系,通过劳动课程基础培训,丰富的行业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校劳动教育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教育系统的教研体系,为学校培养劳动教育师资。

3.3 多种多样的展教活动,覆盖了劳动教育三种形式

科技馆有充分的条件开展生活实践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科技馆的日常保洁、后勤、食堂,包含了大量生活实践劳动的基因,展区展品引导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行业生产劳动的过程,疏导、讲解、博物馆特许商品售卖等志愿服务体现了服务性劳动的内涵。三种劳动形式可以相互转换和衔接,形成科技馆特色劳动教育。

3.4 科技馆的定位,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的中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科技馆的属性具有成为三种劳动教育中枢的可能性。家长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科技馆都能找到对应或近似的展区展品,从展区展品又能延展到社会上真实的企事业单位。以科技馆为枢纽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增强对父母职业的理解和认同,增进亲子关系和加强家风教育。另一方面,为到社会上企事业单位进行研学和真实劳动实践打下基础。科技馆解决“课堂听劳动、现场看劳动”的伪劳动教育问题,发挥推动学生在家培养劳动意识,在学校掌握劳动知识,在社会参与真实劳动的中枢作用。

4 科技馆劳动课程设计模式

科技馆应该充分利用展品展区优势,强化劳动教育中的职业体验馆校合作课程设计。职业体验是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和前提,充分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1 国内外青少年职业体验现状

全世界第一家儿童职业体验主题公园Kidzania于1999年在墨西哥成立,之后Kidzania在世界各地推广其儿童职业体验理念。Kidzania是一个仿真的、缩小的现实社会,它将现实社会里各行各业浓缩成一座按儿童的体型所打造的城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航空服务员、消防员、护士、警察、模特儿、电台广播员、记者、摄影师等各种职业,各个职业场合均有专属的角色服装,孩子们穿上制服后可以更好地体验相关职业的工作流程。国内在21世纪初引入这套体系后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有世界、蓝天城等知名品牌在全国连锁运营。墨西哥系统侧重模拟,更适合幼儿和低学龄段儿童,对不同职业的外在特征进行模仿。

国外另一个体系是以芬兰“Me & My City”为代表的社会化青少年职业体验。芬兰职业教育被世界认可,支撑其诞生了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著名企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都设有芬兰教育专门研究机构。“Me &My City”按照学龄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版本,除了具有岗位模拟功能外,更强调职业的社会属性,是仿真真实社会背景下的职业体验,强调通过职业间的交流协作,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学生体验前需要完成固定学时的基础知识学习和长达5个小时的现场体验,才能够完成体验全过程。芬兰体系的结构与我们劳动教育要求的形式和目标更为接近。

4.2 馆校结合职业体验课程体系建设

4.2.1 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分为三部分:第一,在现有数字科技馆基础上完善直播平台建设。平台成为科技馆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劳动教育内容的纽带,应满足学校劳动教育的需求,形成双向互动的直播模式,能够与学生面对面远程交流。平台包含虚拟演播室、课程管理、协作教研、课程评价等教学功能。

第二,职业体验支撑系统,参照芬兰体系,建议包含科技馆每个展区代表领域的工作岗位设计、职业体验内容设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关联设计、岗位薪资体系设计、评价体系设计。职业体验支撑系统,是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时的载体,规定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记录学生体验流程,客观反映体验效果。

第三,社会企事业单位劳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科技馆展区行业领域对应的企事业单位可提供志愿服务、职业体验、项目研究等科普研学项目资源。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行业内部,了解真实行业的工作方式和劳动特点。

4.2.2 教材建设

每个展区劳动教材编写按照小学重在劳动意识的建立,中学重在劳动能力的培养,高中以服务性劳动为主的原则,从“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四个方面组织展区展品资料,配合展教活动,形成科技馆特色系列化劳动教育教材。

4.2.3 师资团队

以科技馆现有讲解员团队为基础,补充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等方面专家,结合对应领域企事业研学、科普机构人员,形成完整的中小学劳动职业体验执行团队。与学校统一协调课时安排,形成完整的以科技馆为中心,串联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师资团队。

4.2.4 评价体系

早期馆校结合课程不能深入学校,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技馆科普工作的评价体系脱离学校的需求,与学校对课程的评价体系交集很少。《意见》要求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关于评价形式,《意见》提出“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强调既要记录结果,也要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但也不是事事都记。

5 结语

《意见》的发布,使劳动教育为科技馆开展馆校结合提供了新思路。职业体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通过职业体验协调科技馆内各种资源,整合社会、家庭力量,与学校共同打造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特色的科技馆学生职业体验教育是科技馆展教模式的创新,为国家紧缺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红:《中国科学技术馆馆校合作的实践与思考》,《科普研究》2019年第2期。

[2]李纪红:《科技馆与企业合作新模式探讨——以上海科技馆的馆企合作为例》,《科技传播》2019年第13期。

[3]张健:《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推进策略》,《江苏教育》2019年第76期。


[1] 郭晶,《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普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中小学科技课程活动策划组织、数字科技馆内容策划、科普融媒体实践研究;冯军,北京蓝天城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素质教育政策研究、中小学创新课程评估、实践教育体系规划、家校社三育研究、教育社会化投资;冯蔼昕,未来志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材编辑,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共管理、体育教育、中小学科技社团活动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