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中的互动关系:东方与西方
世界政治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耕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5世纪末,即西方发现美洲大陆、工业革命之前,其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工商业不发达。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最突出的现象是帝国兴衰交替,征战奴役,抢夺领土资源,发生过“十字军东征”之类的宗教战争,出现过拜占庭帝国那样政教合一的体制。第二阶段为西方扩张的时代,也就是16世纪末到19世纪末,西方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伴随着生产力的上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强国开始向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第三阶段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第四阶段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从冷战后持续至今。[4]
在世界政治发展的农耕时代晚期,即公元1500年左右,在西欧民族国家的力量得到决定性巩固之际,俄罗斯在欧洲的东部脱颖而出。俄罗斯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之时,其原本很可能与当时世界政治的历史潮流一致,沿着典型的西方路线发展,但是四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因素驱使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裂痕。
第一个影响因素是蒙古鞑靼人在13世纪征服了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直到15世纪末俄罗斯才结束草原帝国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这给俄罗斯文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莫斯科君主比较容易接受专制统治的思想……庄严接受沙皇和专制君主称号的伊凡四世在同库尔勃斯基王公论战的过程中加紧研究专制统治的新观点,这种观点是古俄罗斯所不熟悉的。”[5]经过多年的纷争,俄罗斯才初步建立起君主和神权相结合的等级代表制君主国。[6]相比之下,俄罗斯此时已经落后西欧整整一个时代。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15世纪最终打败蒙古人的莫斯科公国地处俄罗斯东北部的内陆深处,离西欧中心非常遥远,这妨碍了莫斯科与西方建立密切关系。进而,俄罗斯幅员辽阔,不止一次挫败了入侵者,但是,管理巨大的版图、协调各种地方性活动和文化,始终是政权棘手的任务。启蒙时期一些思想家把一国的政治体制与其疆域的大小直接相连,认为专制主义是俄罗斯天然的统治形式。草原边境的敞开刺激了俄罗斯社会的军事化,西部边界难以保护则强化了这一趋势。[7]
前两个因素一般被研究者视为俄罗斯疏远西方的主要因素。事实上,下面两个因素对于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1386年以后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兴起。1386年,波兰女王与立陶宛大公联姻,这不仅使波兰领土增加了一倍,而且使之成为一个奉行扩张政策的国家,从15世纪初开始,波兰立陶宛王国向俄罗斯大肆扩张。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大大加剧了敌对情绪:由于在莫斯科公国心目中波兰立陶宛王国代表着西方,俄罗斯对整个西方文明也开始怀有敌意。1462~1505年在位的伊凡三世使俄罗斯向着东方式的政治统治和帝国方向发展,其采用拜占庭帝国文明模式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发展至关紧要,这正是俄罗斯扩张主义政策的开端。伊凡三世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波兰立陶宛王国,目的是夺取它们占领的西南罗斯土地。为此他与波兰立陶宛王国进行了两次战争,莫斯科公国的版图也随之不断扩大。[8]
第四个影响因素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建立通畅关系的可能性消失了。俄罗斯在988年皈依东正教信仰,是拜占庭传教士的功劳。西方的“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与罗马之间的仇恨日增。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对拜占庭表示同情。1438年,拜占庭为了避免土耳其的威胁而宣布与教皇达成宗教和解,希望能以此换取西方的军事支持,但是西方没有提供任何帮助,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俄罗斯的东正教集团曾拒绝跟随拜占庭向罗马表示宗教臣属,因此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俄罗斯得出结论:土耳其人获胜是上帝对拜占庭人背弃宗教行为的惩罚,俄罗斯应成为反对罗马思想意识的中心。[9]
正是上述世界政治发展和俄罗斯道路选择的互动,使俄罗斯从一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就处于一种既渴望进入欧洲主流历史脉络,却又难以融入欧洲的两难境地。俄罗斯作为东部斯拉夫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还是从地缘等方面来说,都是属于欧洲。但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始终未能融入欧洲社会发展的主流。赶超西方,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使俄罗斯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志向,成为贯穿俄罗斯历史的一条主线。问题是俄罗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夙愿,俄罗斯在各个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既影响了其内政外交的联动性,又塑造了世界对于俄罗斯的认知。
在世界政治发展的西方扩张时代,俄罗斯从彼得大帝开始,逐渐脱离鞑靼东方文明的传统影响,开始向西化的道路转向。当亚洲南部诸群岛和印度半岛先后落入英国人之手的时候,在北方也同样出现了欧洲人向亚洲扩张入侵的现象,即俄国的领土扩大到了西伯利亚和远东,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东部、白俄罗斯和克里米亚半岛也都被纳入俄国版图。
在俄罗斯精英的认知中,俄罗斯帝国与其他帝国不同:在西方,几乎总是把帝国这个概念同武力占领别国领土联系在一起,被占领的地方成为帝国的殖民地,与帝国具有附属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俄罗斯从来没有殖民地,俄罗斯只有经济一体化的周边地区和边远地区。俄罗斯对于自身的这一认知与西方对俄罗斯的历史记忆有实质差别,也造成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跌宕起伏。
到了西方扩张时代的晚期,也就是经过一个世纪的技术变革,到了19世纪末,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之大,超过了自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变化的总和。但是在19世纪欧洲飞速发展的时候,俄罗斯却在停滞不前。直到19世纪末,俄罗斯依然是一个17世纪晚期类型的大君主国。[10]
在世界政治发展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俄罗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时代”的话语体系是列宁首创的。列宁观察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他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因此这一时代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和革命作为时代主题,也为历史所证实。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到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20世纪50~70年代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武装斗争,这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要特色的历史阶段长达六七十年。[11]
在这一时期,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不利的位置。苏联解体加剧了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生态、信息等领域的安全危机,降低了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和军事地位。这一现实要求俄罗斯彻底改变其对内对外政策,首先要稳定独联体地区的局势,其次加强同欧亚大国的互利合作,以为俄罗斯加速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
爬梳历史可以看出,在与世界政治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个历程中,俄罗斯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特点就是其发展的迟缓性,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落后的经济状况、原始的社会形态。[12]这种基因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当俄罗斯即将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仍在大声疾呼:“让我们先回答一个简单但又非常重大的问题。我们是否还要继续把落后的原料型经济、长期存在的腐败以及根深蒂固的只指望国家、外国、某种无所不能的学说或其他任何东西,但唯独不指望自己的陋习带到未来?背负这种种负累的俄罗斯是否还有自己的明天?”[13]就像恰达耶夫1836年在《哲学书简》中说的那样,俄罗斯今天的问题就是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