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及扶贫模式
一 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类。韦宏从农业产业集群的角度将农业电子商务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型、市场联合型、战略联盟型以及中介型;而按照发展阶段来划分农业电子商务,可分为以网络营销为主要内容的初级阶段和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高级阶段。[14]郭承龙根据村落主营产业发展,将农村电商模式分为自组织模式和产业再造模式。自组织模式是指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创业或回乡创业,在淘宝上网销产品,经摸索成功后,迅速带动同村人共同开办网店经营相同产品。产业再造模式是指当地的优势产业在传统市场上面临激烈竞争,正失去原有竞争优势,通过淘宝平台,由以线下业务为主过渡到以线上业务为主要销售方式,重新激活原优势产业活力的交易模式。根据资源依赖性,农村电商模式可分为资源型产业模式和特色产业模式。资源型产业模式是指依赖于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和开拓新市场的模式。特色产业模式是指当地不具有优势资源,但借助电商平台,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模式。根据网商参与角色,农村电商模式可分为自产自销模式、“订单+网销模式”、“自产+多平台网销”模式以及共生模式。在共生理念指导下,学者提出农村电商模式的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郭承龙指出,农村电商模式存在六方面隐患,包括移植性、同质化严重、第三方平台门槛渐高、人才招不到且留不住、发展空间受限以及忽视农业资源禀赋。[15]周建良从发展动力来源的角度指出,我国主要存在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不同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前者由政府主导、国家投入、通过带有官方背景的机构运营平台开展电商服务;后者由市场引导、社会或用户自己投入、农民自发利用市场化的平台来做电商。纯粹的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的农村电子商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政府的推动与农民自发的草根需求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政府外力推动和农民内在需求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协调二者的关系,使两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是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真正关键所在。[16]
二 农村电商扶贫模式
王全春等按照典型案例将农村电商扶贫分为四种模式,一是陇南模式,即基层政府主导的电商扶贫模式;二是元阳模式,即地方特色农产品驱动的电商扶贫模式;三是“军埔模式”,即从个体农民自发到政府主导的电商扶贫模式;四是沙集模式,即能人带动电商创业的电商扶贫模式。[17]朱家瑞、起建凌指出,电子商务农村扶贫的区域推进模式包括县域带动模式、乡镇推动模式以及整村推进模式。按照电商扶贫平台,农村电商扶贫分为三种,一是公共机构电商扶贫模式。该模式平台易于建立,平台资金易于落实,能够快速聚集平台所需要的管理人才队伍,有效克服外部性所导致的电子商务扶贫服务供应不足。但是体制相对僵化,资金压力大,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二是农业企业电商扶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中介机构等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服务平台,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以为农业企业内部和贫困农民提供有偿电子商务服务的方案。这种模式市场化服务程度高,持续发展能力强,技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农业企业建立难度大,农业企业发展受市场影响大,农业企业的营利性和农村扶贫工作的服务性矛盾突出。三是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合作社处于主导地位,在代表合作社成员利益的基础上,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依托扶持平台建设,以农业电子商务项目为纽带寻求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资源来组建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服务平台,为贫困农村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方案。这种模式组织较为稳定,合作社服务程度高,市场接纳度高,但是建设成本高,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技术积累能力不强。[18]
三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人,较2015年底增加526万人,增幅为2.7%;城镇网民占比72.6%,规模为5.31亿人,较2015年底增加3772万人,增幅为7.7%。《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6》显示,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网上零售交易总额达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我国的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农村网络零售交易额8945.4亿元,已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移动购物在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70.7%;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达到3700万。[19]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扶贫已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效,一是电商销售呈井喷态势,电商模式提升了农产品销售量,农业部印发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2015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此外,该规划还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力争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二是政府对电商扶贫支持力度大,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电商市场体系构建逐步完成,为电商扶贫创造条件。四是电商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为农民参与电商活动降低门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五是电商消费群体壮大,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机遇。六是电商交易环境优化,降低了农民从事电商的风险。七是电商的成功为贫困农民参与电商活动提供了经验[20]。
自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在49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4亿元。截至2016年6月底,示范县累计培训超过120万人次。截至2016年底,累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40万个,快递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80%,农村电商达到800多万家,劳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多万人。扶贫方面,商务部在2016年新确定的24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有158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在三年来累计支持的496个示范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共有261个,占52.6%。综合示范共带动12万户贫困户就业。[21]
许多学者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瓶颈。一是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的压力。二是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三是人才匮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背景不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对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四是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差异性显著,流通效率低下,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农村物流体系中信息建设滞后,物流理论、专业人才缺乏。五是网络交易缺少必要的信用环境,交易安全方面仍需改进。六是农村电商发展缺乏社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农村居民电子商务意识淡薄。七是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八是电子商务网站增多,但质量不高,涉农网站缺乏特色,未形成品牌。九是农村消费主体分散,消费规模小,物流配送难成为农村电商发展阻碍。十是当前我国农村电商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农村电商政策配套措施有待完善,以及部分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科学、不协同的问题等。[22]
电商扶贫方面也存在许多亟待调整和改善的方面,一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是受农产品本身特点的制约,农产品特色不突出;三是农村电商融资困难,电商扶贫资金不到位;四是贫困农民参与电商活动积极性低,电商人才匮乏;五是政府推行扶贫政策不完善,政策针对性不强;六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包括道路状况差、物流发展滞后、网络覆盖面窄等。[23]
[1] 郑英隆、田莎莎:《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信息消费内生增长战略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 陈的非:《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潜在风险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15年第1期。李海平、刘伟玲:《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李艳菊:《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求索》2015年第3期。
[3] 郑英隆、潘伟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村民信息消费成长效应》,《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4]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5期。
[5] 郑英隆、潘伟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村民信息消费成长效应》,《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6] 储新民、李厚廷:《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机制——基于“沙集模式”的拓展》,《价格月刊》2013年第12期。
[7] 朱君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农业经济》2008年第11期。李海平、刘伟玲:《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李厚廷、储新民:《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产业障碍及其克服路径》,《价格月刊》2013年第11期。陈的非:《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潜在风险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15年第1期。陈明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电子商务风险及防范举措》,《农业经济》2014年第7期。郑英隆、潘伟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村民信息消费成长效应》,《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马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第2期。
[8] 朱家瑞、起建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构建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期。
[9] 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2期。
[10] 朱家瑞、起建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构建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期。
[11] 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2期。
[12] 郑瑞强、张哲萌、张哲铭:《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理论导刊》2016年第10期。
[13] 王全春、周铝、龙蔚、陈骥:《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研究述评》,《电子商务》2017年第3期。
[14] 韦宏:《以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打造——以苏州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为例》,《农业经济》2014年第3期。
[1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5期。
[16] 周建良:《“遂昌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电子商务》2016年第1期。
[17] 王全春、周铝、龙蔚、陈骥:《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研究述评》,《电子商务》2017年第3期。
[18] 朱家瑞、起建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构建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期。
[19] 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dzsws.mofcom.gov.cn/。
[20] 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2期。
[21] 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6》,http://dzsws.mofcom.gov.cn/。
[22] 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李海平、刘伟玲:《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张晓燕:《美日两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2011年第9期。陈的非:《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潜在风险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15年第1期。李艳菊:《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求索》2015年第3期。刘雯:《关于电子商务推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研究》,《农业经济》2015年第11期。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农业经济》2016年第2期。钮钦:《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政策文本计量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商业生态系统的内容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4期。
[23] 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12期。卢迎春、任培星、起建凌:《电子商务扶贫的障碍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