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问题

鉴于本文样本文献主要为1989~2018年共30年的科研成果,这一时段正是当代边疆研究的热潮期,故笔者未将其进行阶段划分,而是整体性分析。这里主要运用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法进行研究。通常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会使用关键词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关键词如果在多篇文献中同时出现,而且与其他相关词语共现的频率较高,我们就可以认为该词所代表的是本领域关注热点。[11]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将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频次统计,进而总结关注焦点;其二,在关键词频次统计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将关键词进行聚类整合,总结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中国边疆研究焦点问题

这里主要通过样本关键词提取和频次统计,对边疆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总结。主要步骤是将样本的“EndNote”格式数据导入SATI工具,选择去重转换,进而关键词字段抽取,并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样本文献共涉及关键词10185个[12],出现一次的关键词为7789个,频次2次以上关键词2396个,所有关键词总频次为20203次。笔者选取了前1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说明(见表1)。

表1 中国边疆研究前10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

表1中的100个高频关键词,仅是从频次角度所彰显的中国边疆研究的核心关注点,这些点相对分散,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中国边疆研究的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整合处理。下文笔者将对所有关键词进行整合处理,并分析说明,以便更为清楚地把握我国边疆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知识体系问题。

(二)中国边疆研究主要领域和知识体系

由于“边疆”本身属性较为复杂,涉及内容相对宽泛,加之研究学科背景和方法的交叉性,我国边疆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主题多样,甚至泛化的情况。上文中单个关键词的频次统计,很难完全反映我国边疆研究热点的趋势。为了准确把握我国边疆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具体热点集群,这里笔者采取了人工干预的手段,对于频次5次及以上的近5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将大量的同属、同类或同义关键词进行归类,归类后的关键词再进一步主题聚类,划定主题词。进而明确我国边疆研究的主要范围和领域,这些领域是基于高频关键词整合得出,相对客观,基本能够代表中国边疆的突出特色和核心内容(见表2)。

表2 中国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与整合

续表

从以上的统计和整合,可以发现我国边疆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边疆治理、边疆关注时段、边疆史地与热点专题、边疆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认同、边疆涉及国家(区域)与国际关系、边疆地区与区域边疆、边疆稳定与发展、边疆重点地区、边疆理论与学科构建、海疆、边疆人物、边疆其他12大领域。

在边疆治理方面,主要体现在边疆治理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有效治理边疆的政策、对策、方法、手段、制度、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前后贯穿秦汉至当代中国。从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羁縻州府、安西四镇、卫所、阿奇木伯克、参赞大臣、屯田、使匈奴中郎将等热门关键词,可以发现主要热点时期是汉、唐、元、明、清诸朝,其中清朝尤为突出。

在边疆关注时段方面,涉及全时段考察和独立或过渡朝代,其中清朝是关注最多的时段、民国时段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较为靠前的时段,其他时段主要集中在明朝、唐朝、元朝、汉朝、宋朝、辽朝。

在边疆史地与热点专题方面,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是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的系统研究,历史地理资料、地名、地理沿革等的专门考察;此外历史研究专题、学者、高句丽、吐蕃、突厥、渤海、唐努乌梁海、准格尔部、南诏、噶尔丹等专题问题也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边疆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认同方面,大量的研究内容与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中国民族、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民族史、民族政策、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游牧民族、族际主义、跨界(境)民族、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等众多方面。在单个民族中,维吾尔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是关注热点。

在边疆涉及国家(区域)与国际关系方面,基本都是我国的陆地邻国,或者隔海相望的近邻国家,由于陆地的接壤和部分海洋边界的重合,加之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交织,俄国(沙俄、苏联、俄罗斯)、朝鲜、印度、日本、越南、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缅甸、不丹等成为我国边疆重要关联国家和地区。另外,由于近代以来各方列强对中国入侵,以及当今世界个别国家“世界警察”角色的扮演,地区平衡等问题,我国边疆又与英国、美国、葡萄牙、法国等国家,以及亚洲、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欧洲等区域交织在一起。

在边疆地区与区域边疆方面,边疆民族地区是边疆研究探讨的核心区域,其中西南边疆是研究的热点,无论发文量、研究的机构还是队伍数量都占比较大;西北边疆属于第二梯队,西北边疆史地和西域问题研究是核心问题;东北与北部边疆紧随其后。

在边疆稳定与发展方面,如果说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稳定与发展则是其落脚点,我国边疆研究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趋势,正体现在这一领域,包括边疆的社会稳定、危机处理、边防与主权、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发展、边疆服务、边疆开发、对口支援、移民实边、边境贸易、“一带一路”倡议与边疆等方面。

在边疆重点地区方面,我国边疆研究突出关注的地区是新疆,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新疆治理和发展问题;另外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吉林(吉林省、图们江、鸭绿江)、海南(海南岛)等区域也是我国边疆研究重点地区。

在边疆理论与学科构建方面,理论探讨和学科构建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根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无论对我国边疆话语权的形成和构建,还是对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认同与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直都有学者在此领域不断地展开探讨,主要论及内容包括疆域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边疆观念、中国边疆学构建与完善、其他相关学科与内在联系等。

在海疆方面,作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相关研究一直对其有所关注,鉴于多年来有关钓鱼岛、南海等海疆问题新形势新特征,学者们在此领域展开了持续的研究,通过翔实的资料进行科学、准确的回击,有效维护了主权和相关利益。

在边疆人物方面,主要体现的是与边疆研究有重要关联的人物群体和个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拉铁摩尔、特纳、斯坦因等国外边疆研究学者,国内主要是古代和近代以来重要的边疆历史和地理研究专家。

在边疆其他方面,主要是一些不好明确归类的边疆关键词,涉及边疆宗教、权利主体、新边疆、亚洲内陆、利益边疆等方面。

李国强在《开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新征程》一文中指出,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其所包含的第一个要素即为“中国边疆”,第二个要素即为“独立知识体系”。所谓“独立知识体系”指的是边疆研究的理论(或知识)基础,决定了中国边疆学所具有的独立性,它包含了中国边疆从无疆无界,到有疆无界,再到有疆有界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在空间格局上,以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为主体,涵盖我国所有边疆地区;在时间脉络上,遵循历史发展轨迹,覆盖中国边疆由古至今的全时段;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对边疆历史和边疆现实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考察,诠释国家历史疆域与国家领土的形成与演进、边疆治理与边疆发展的嬗变与精髓。[13]可一发现依据上文边疆研究核心关键词所总结的12大主题研究领域一定程度彰显了这一“独立知识体系”。一方面,在空间格局和时间脉络上,12大领域中的边疆涉及国家(大区域)与国际关系、边疆地区与区域边疆主题、边疆重点地区和海疆主题,全部涵盖了我国陆疆与海疆的全部区域,并进一步拓展至与边疆紧密相连的区域国际关系问题;而边疆关注时段主题,则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以及全时段的边疆考察。另一方面,在具体研究内容上,12大领域中的边疆治理、边疆史地与热点专题、边疆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认同、边疆稳定与发展、边疆理论与学科构建、边疆人物和边疆其他主题,则多角度、全方位彰显了边疆的形成、演变、治理、稳定与发展,以及边疆研究本身的学科构建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