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旅游开发策略
(一)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资源—产品转化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的旅游产品开发首先应以原真性展示遗产主体及其文化价值特点为导向,建立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清单,明确保护措施,全面挖掘利用遗址公园的文化景观、历史演变、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使游客从渤海国的起源、发展过程、文化价值、自然环境等方面对遗址公园获得全面完整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为充分发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在观光展示、文化体验、科考教育等方面的价值,需要在遗址公园内划定不同类型主题的功能区域,并通过不同功能区组织游客的旅游活动,引导各类休闲要素向不同旅游景点集聚,有效满足多种类型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并采取多种方式对各旅游分区进行串联,进而达到合理组织生态旅游活动的目的。根据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可将旅游产品分为六个基本类型。
1.遗址观光展示类旅游产品
遗址观光展示旅游产品是在保护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对游客进行的展示解说,可以使游客全面系统地了解遗址的历史形态和文化价值,主要内容包括上京城遗址的形制、规模、布局、建筑艺术,兴隆寺内渤海时期的遗物石灯幢、石佛、石灯幢,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概况等。展示方式一方面可在遗址重要节点设置解说牌或通过博物馆展厅的布置进行静态的展示,另一方面可借助现代声、光、电等技术,营造虚拟观光环境,并利用虚拟现实手段再现历史场景、遗址和文物原貌,使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渤海文化的特色魅力。
2.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
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是依托渤海国历史文化特征开展的与游客互动参与式旅游活动。比如通过满族特色服饰的穿着,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古渤海国历史生活场景的虚拟体验活动,让游客从多维度了解唐代渤海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托不同社区,充分发掘渤海靺鞨绣等地方文化传统及现象,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把遗址公园内居民的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生活仪式等转化为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使之成为旅游吸引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依托兴隆寺,经寺院同意,尝试向游客部分开放参与体验宗教礼仪文化,并定期举办祈福请愿等文化活动;依托玄武湖遗址及渤海风情园,通过举办篝火晚会、民俗表演、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加游客互动表演参与的机会。
3.科普教育类旅游产品
科普教育是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展示、解说等途径,开展文化遗址价值的科普教育,构建科普教育旅游专线。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具有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可在相关研究机构、院校的组织带动下开展有一定深度和专业性的科普旅游活动。通过科普教育旅游产品,传播古渤海国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并吸引更多人关注遗址公园保护事业。比如,设置虚拟文物修复体验区,通过文物修复过程的展示体验,向游客传递文物考古、修复知识[13],并尝试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定期举办相关的学术活动,为相关科研考古人员提供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核实遗址的分布和埋藏情况,积累与古渤海国文化相关的知识及科研成果等。
4.自然观光类旅游产品
遗址公园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石板田稻作文化景观、熔岩台地、牡丹江景观,以及人工种植的各种花卉植物,搭配雕塑小品等,为游客提供了观赏、游憩的场地;可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开展遗址公园摄影写意游,从不同角度记录、传播遗址公园的自然之美。
5.节庆演艺类旅游产品
节庆演艺类旅游产品应是体现古渤海国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方式,可将满族的虫王节、添仓节、走百病、颁金节等丰富的节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旅游节庆活动,增强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开展以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歌舞为主题特色的旅游演艺活动,并贯穿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打造以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舞台剧和具有视觉冲击力、心理震撼力的古渤海国生活场景实景演艺,形成鲜明的旅游文化特色;每年定期举办古渤海国历史文化论坛、遗址公园旅游文化节等新型节庆活动,丰富遗产地旅游节庆内容。
6.美食购物类旅游商品
依托地方优质食材,结合满族传统文化,开发保健餐饮食品和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发与古渤海国文化特色相关的旅游商品,如满族手工艺品、满族服饰、稻作大米、古渤海国复建微缩景观等,并让部分购物点与特色商品的生产加工点相结合,增强购物旅游活动的观瞻性及参与性。
(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强产业融合
首先,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放在安宁市、牡丹江、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进行统筹考虑,同牡丹江、东宁、林口、绥芬河、林海、穆棱等地的旅游发展形成协作互动格局,共同打造融文化遗迹、自然景观、边境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大片区,形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充分整合安宁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镜泊湖风景区、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镜泊峡谷、小北湖、响水小镇、莺歌岭文化遗址等价值较高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历史文化旅游、冰雪旅游、火山遗迹观光、度假休闲、稻作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渤海国—镜泊湖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海林市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口县莲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雾凇谷、八女投江殉难纪念地等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形成牡丹江旅游发展轴线;充分利用201国道、鹤大高速公路,打造连接大连、丹东、恒仁、长白山、镜泊湖、古渤海国、牡丹江、哈尔滨的东北东部旅游线路,并与东北亚区域发展相结合,加强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旅游合作,积极开展跨境旅游,激活东北亚国际旅游市场。
其次,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影视产业、信息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融合发展,通过整合、创新、提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最大化。与文化产业和影视产业相融合,将古渤海国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制作成书籍、纪录片、动画片、电影、微电影,并根据影视情节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如将遗址公园的景观制作成日常用品、创意服饰等。与信息产业相融合,建立遗址公园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丰富、全面的旅游信息;完善遗址公园旅游信息化硬件建设,满足游客自助游需求;建立遗址公园旅游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游客安全追踪和生态环境预警,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建立关于遗址公园旅游的手机App,方便游客及时获取和分享遗址公园的旅游信息。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融合,将与遗址公园相关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作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销售给游客;让游客参观体验遗址公园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制作、加工的过程,增进游客对遗址公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社区参与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需要协调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利益共同参与,从而实现遗址公园文化保护、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首先,在政府层面,依托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管理委员会对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统一监管,并在政府、企业、社区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一方面使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游客之间在遗址保护方面形成一致认知,遗址保护的目的和方案被充分理解并自觉贯彻执行,形成来自各方的保护合力,确保所有旅游项目的建设都要以遗址公园的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另一方面兼顾、协调各方在旅游发展中所得收益,最终使遗址公园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自觉良性运转。
其次,在企业层面,建立遗址公园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优质资本等参与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建设。企业是遗址公园旅游发展中的市场主体,是加快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者,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线路制定、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量企业参与遗址公园旅游开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应和差异化发展,是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在社区层面,充分调动遗址公园内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14],通过社区参与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民族性、参与性,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对深入挖掘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度设计、宣讲等方式,对遗址公园内的居民进行培训,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资,设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提升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
(四)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宣传合作
首先,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公园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旅游从业人员数量较少,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应加强对遗址公园旅游从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建设和培养。积极引进旅游管理、经营等高级人才,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任用和优胜劣汰等旅游人才吸引和流动机制。加强对地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增强遗址公园社区的主人翁精神,对古渤海文化相关传承人、宗教祭祀人员、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特殊人群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并建立相应的扶持机制。逐步推广岗前培训、上岗培训、轮岗培训制度,通过教育培训使社区居民具备基本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以及热爱、保护和发展渤海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理念,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建立常设的兼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人才培养和旅游宣传职能于一体的旅游人力资源机构,加大对遗址公园内满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对遗址公园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培养出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其次,加强宣传合作,针对遗址公园不同的目标群体,实行不同的宣传营销策略。与相关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历史文化协会组织等开展合作,深度挖掘研究渤海文化、拥有强烈出游动机的潜在游客群体,他们通过游览遗址公园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并能够结合自身的文化积累对渤海文化体验做出新的阐释,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旅游协会、旅行社等加强合作,同镜泊湖、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响水小镇、莺歌岭文化遗址等景区实行联合营销,将遗址公园加入旅游行程,不断培育新的游客群体。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渤海文化展示宣传窗口的作用,开展在线讲座,积极改进展览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大众体验产品,增加游客的服务休闲体验;推动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的灵活运用,不定期举办渤海文化学术交流、普及教育讲座、文化演艺等活动,形成以渤海文化为核心的展示交流、观光旅游场所。
[1]时雨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发展。
[2]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第28页。
[3]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1期。
[4]丛宇、姚军等:《浅析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安徽建筑》2012年第1期。
[5]施亚岚:《基于文化体验的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1,第12页。
[6]姚庆、张童心:《中国建筑考古学研究再探——兼谈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制》,《东北史地》2016年第1期。
[7]熊东旭、董智:《可持续性保护思维下的古城遗址环境保护——以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为例》,《安徽建筑》2010年第2期。
[8]王鑫:《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以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为例》,《艺术教育》2014年第2期。
[9]汪侠、顾朝林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多层次灰色方法》,《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
[10]刘德兵、 陈少玲:《浅析我国古代考古遗址旅游开发原则》,《农业考古》2010年第3期。
[11]郑文俊:《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柳州白莲洞为例》,《沈阳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第225页。
[13]赵志庆、李天扬等:《基于地方特色文化梳理的渤海上京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城市建筑》2017年第11期。
[14]付妍、肖景义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青海省喇家遗址为例》,《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