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普通图书[1]

普通图书既可以以章节为单位,也可以以文章为单位。两种构成方式具有编排上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规则依循。本章介绍普通图书的基本构成要件,以及写作和出版时应遵循的规则。

1.1 图书基本构成

学术图书主要由外表部分、前置部分、正文和后附部分构成(见表1.1)。

表1.1 图书结构示意

1.1.1 外表部分

外表部分由护封、封一、封二(封里)、封三(封底里)、书背/书脊、封四、勒口/飘口组成(见图1.1)。

护封:包在封面外的另一张外封面,用以保护封面并有装饰作用。

封面:图书的外层,包括封一、封四、书背、书脊,载有本书的相关信息。

封二和封三:封二是封一的里面;封三是封底的里面。封二、封三通常空白,也可放置条码或其他信息。

书背:连接图书封面和封底的部分,书背两侧凸起部分称为书脊。

勒口:平装书的封一和封四或精装书的护封的切口处多留30毫米以上向里折转的空白纸张,连接封一的叫前勒口,连接封四的叫后勒口。前后勒口上可印刷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相关图书链接等介绍性信息。

飘口:精装书或假精装书外壳比书心三面切口长出3毫米的部分,用来保护书心。

1.1.2 前置部分

图书的前置部分(the front matter)主要呈现图书的书名、出版者以及版权信息(版权信息也可放在后附部分)、声明、致谢、献词、序/前言,以及图书的基本结构信息,以介绍图书的主旨和基调。

除声明、献词外,前置部分各内容的标题,都可上目录,以便读者查阅。包含全书各部分信息的目录,更便于数字环境下读者掌握全书框架信息。

图1.1 图书外表部分

1.1.3 正文

正文(text)是学术图书的主体,是图书内容的陈述,包括文字、句子、论据、数据、图表、插页、引文、注释、公式等,通常有一定的层次,按照内容的结构进行编、章、节的划分。

插页:插于正文中或者正文前又和正文文字不相连贯的一张单独书页,有艺术插图、地图、表格、照片等。

1.1.4 后附部分

后附部分(the back matter)包含的内容更多属于辅助性信息,但对理解正文又有支撑作用,不可或缺,页码与正文接续,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1.2 封面

1.2.1 封一

封一标明书名(含版次、卷号等信息)、著者及著作方式和出版单位(见图1.2);

文字信息应简略,并与书名页的信息基本一致;

作者名称采用全称,多作者时可列主要作者;

翻译作品应标明原文书名和中文书名、作者原名和译名,宜放置译者姓名;

宜使用规范的汉字、民族文字以及规范的外文;

题签等手写体、书法体、繁体等可作为书名及作者署名的文字。

1.2.2 封四

封四一般载有图书内容摘要、书号、条形码、其他与宣传推广等相关的信息,包括公众号、网页等。

图1.2 封面展开

1.2.3 书背

图书书背上应设计主书名和出版者名称(或者图案标志),如果版面允许,应加上著者或者译者姓名,以及副书名和其他内容。

系列出版物的书背,应包括本册的名称和出版社名称。如果版面允许,可加上总书名和册号。

多卷出版物的书背,应包括多卷出版物的总名称、分卷号和出版者名称,但不列分卷名称。

书背名称的排印应醒目、清晰、易读,便于查找。

1.3 书名

书名是指书的名字,一般有丛书名、系列书和多卷册书总名、正书名、副书名和说明书名文字、并列书名。

副书名是指对正书名作进一步解释说明而不独立使用的名称。

丛书名,直接表达或象征、隐喻丛书内容及其特征的共同题名。

并列书名,出版物另外一个语种的题名。学术出版物一般要求有对应的外文并列书名。通常本土原创图书应提供对应英文书名。

书名应准确概括该书的内容,简短精练,适合传播,符合学术习惯,书名内一般不加标点。外文并列书名应准确,符合该语种语法习惯。

1.4 作者署名及责任方式

1.4.1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分为团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学术出版单位应按照其与作者的约定进行署名。

署名作者应在作品形成过程中参与论证、研究、写作,能够答辩,承担责任。

多位作者时宜按贡献大小排序,各作者应对署名情况知情。

作者为多个团体时,一般全列。

作者为多位个人时,三人以下(含三人)全列,三人以上时,可只列第一位责任者或者前三位责任者,并在其后加“等”字;为四人时,可视情况全列。

李培林 陈光金 张翼 等 著

个人作者为单名时,姓和名之间应空一格。

李强 著

译著时,作者译名后用括号标示原文名。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

1.4.2 著作方式

著作方式指的是作品形成的方式,作者应如实标注。

著作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类。

著:作者根据自己的原创性见解撰写作品。

译:由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由古代汉语译为现代汉语。

著译:作者将自己的原创作品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编:根据收集的文字资料或者参考已有著作进行内容和文字整理从而编排形成新的作品。

编著:既有自己原创的文字,也有运用他人著作材料改写而形成的作品。

编撰:编纂;撰写,包含编纂的意思,同时撰写自己部分观点形成的作品。

编纂: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主编:主持全书编著或者编辑工作。主编者对全书整体内容质量负责。

改编:根据某著作的材料,将其体裁、形式或某些内容予以变化、改写。

执笔:集体创作中负责记录、整理作品。

编译:编和译两种方式并用形成作品。以译为主时,可署为“译编”。

摄:用摄影、摄像等方式创作作品。

注:对内容或文字作注解,有“注解”“释”“注释”等。

绘:以创作编绘画图为主形成作品。

研创:研究创作的简称,多用于团队作品或者机构作品,学术机构或智库团队共同研究撰写学术作品或研究报告可用研创来说明作品形成方式,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作品中已被普遍采用。

1.4.3 著作方式等级

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人们经常根据作品内容原创程度对作品进行判断,简单地依据著作方式形成作品档次排名,比如认为著是最高的作品档次,编著、编不算作原创成果。事实上,不能仅仅从著作方式上简单地评判作品档次的高低,而应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价值来评价。高质量的工具书、教材,尽管可能是“编”,但其价值远高于一般“著”出来的论文或专著,优秀的译著也应如是。应将集成、整合视作一种创新,至少包含创新的因素。

1.4.4 作者信息

图书中的作者简介应该客观、简明扼要,一般不使用形容词,不包含与学术无关的内容。

内容包括作者的姓名、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学术经历、主要学术成就(含学术成果、代表作、贡献)等。

作者信息既可以放在封面的前后勒口,也可以在正文前置或后附部分单列一页。放在后附部分时,作者信息可放置在索引之前。

1.5 版本

版本(edition)指的是由同一出版者出版、内容相同的所有复制品。初版是第一次出版的出版物。初版书不标版次。

新版,内容有小部分变动、采用了不同的装帧形式和(或)出版权转移后重新出版的图书。

再版,经较大修订后重新排版印制的图书,以原书为基础但要进行较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完全按照生产新品种的程序进行。用新书号,装帧开本形式重新设计。

修订版,对原版本的内容进行修订后印刷的版本。

现代图书的版本类别名称还有普及本、通俗本、单行本、合订本、节本、缩写本、译本、重写本、改写本、审订本、横排本、直排本、重印本、集成本、汇编本、简编本、选本、抽印本等。

1.6 页码

页码(page number)是书页的号码,用以标明页面的顺序。页码用的字号、字体应根据图书的性质、开本和版式确定。

为了便于引用,学术图书通常区分前置部分页码和正文以及后附部分页码。

前置部分通常采用小写的罗马数字正体连续编页码,正文以及后附部分通常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

多卷本(两卷及以上)图书出版时,要考虑各卷册之间是连续编页码还是分别编页码。如果多卷本图书只编一个索引,则连续编页码比较实用。如果分别编索引,则连续编页码或分别编页码都适用。一般的原则是,单卷图书超过1000页则分别编页码。

暗码,即页码连续计数,但不印出,空白页所占的暗码也叫空码。另页排的篇、章,整面的超版口图或表,或章末的空白页使用暗码。

边码,翻译著作除了译作的页码之外,原作的页码有时候以边码的形式呈现,标明原作内容单页的起止。

1.7 书眉

书页版心以外的空白部分,上边称天头,下边称地脚,书脊边称钉口留白,与书脊边相对一边称切口留白。为了起到导航的作用,通常在钉口留白以外的三个空白边之一印书名、编名、章名、节名或者其他可供读者快速查阅相关内容的文字、符号。这些反映正文章节变化的标示性文字,印在天头叫作书眉。

书眉的内容应简明、准确,能导引基本信息。书眉包括正文前置部分书眉和正文以及正文后附部分书眉,通常反面书眉排书名、正面书眉排章序号和标题,或者对应各部分标题。但如果正文反面书眉排一级标题(如章题),正面排二级标题(同一面上有两个以上二级标题时,只排最后一个标题),或正面、反面都排一级标题,则正文前置部分的正面、反面的书眉都排同样的内容。

致谢、声明、献词、编委会或学术委员会名单、版权页,或者目录、前言、编、章的第1页,书眉可以省略。

如果学术著作所有章节的尾注都放在书后,而且篇幅较大,为了便于读者查找,书眉上不仅要列出尾注字样,而且要标明尾注覆盖的正文的页码或者章节(见图1.3)。

图1.3 尾注的书眉

1.8 书名页

书名页(title leaf):图书正文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

主书名页(title leaf):载有本册图书书名、作者、出版者、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版本记录等内容的书页。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

附书名页(half-title leaf):载有多卷书、丛书、翻译书等有关书名信息的书页,位于主书名页之前。

扉页:载有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者等信息的书页。位于主书名页的正面,即单数页码面。

1.9 编辑委员会

编辑大型或重要出版物,如丛书、全集、文集、词典、工具书、成套教科书等,为集思广益,保证质量,一般都成立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board),简称“编委会”。

编委会通常由主任、副主任和若干编辑委员组成。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出版物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成员的产生,或指派或由学术团体推举,或由出版单位聘任。

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后审定。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

编委会构成名单有一定的编排顺序,通常为: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编委会成员。

编委会成员中应包括主任、副主任。

编委会成员应有适当的排序原则,或者按姓氏字母顺序编排,或者按姓氏笔画编排。

1.10 题词页

题词页内容包括题签、题词、献词、资助说明、获奖说明、研究项目说明、致谢等,可置于书名页之前。获得资金支持,或者表达对别人的致谢,也可在序或者前言中表示。题词页不上页码。

1.11 序

序(preface)指的是置于正文之前的有关本书的独立文章,由作者自己撰写或请他人撰写。

1.11.1 序的分类

以图书类型分,有丛书序、单本书序、译著序、修订版序或第×版序。

以序的作者来源分,有自序、他序、代序、原序、译序等。

丛书序:说明全套丛书(系列书)的编写意图、涉及范围、总体结构、共同体例以及某些事务性问题。

再版序:只在该书出修订版(不是重印)时才存在,一般是因新版对原版内容有了补充,对原来观点有了修正,需要在新序中加以说明。

自序:由作者撰写,内容一般包括该书的创作意图、基本内容、编撰体例、写作背景、资料来源、撰稿过程、主要特点、存在问题、读者对象以及作者的写作分工、所获帮助等,都是不宜写入正文而又有必要向读者交代清楚的内容。

他序:由他人撰写,但署为“序”即可。他序可以不只一篇,内容一般包括作者介绍,对作品的分析、价值评判以及就某些问题所作的深入探讨等。多人作序时,可标明“序一”“序二”等。

原序:一般只存在于引进版图书或编选图书中,指的是原著作者的序。

代序:放在正文前用以替代序言的,本非书序之体的文章。通常有文章名并在文章名后括注“代序”二字。

译序:一般只存在于引进版图书中,除了说明翻译缘由、翻译过程、翻译分工的文字之外,也可以介绍原作者的基本情况、创作意图、写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基本内容与对其的分析、价值评判等。

1.11.2 序的排序

一般著作:他序在前,作者本人序在后,或将作者本人序改为“前言”。

丛书/系列书:丛书序在前,本书他序其次,本书自序最后。

译著:原作者中文版序在前,其他非译者序其次,译者序再次之,原著序最后。

再版书:再版序在前,原版序在后。

1.12 前言

前言(foreword)是置于正文之前,由作者撰写的有关本书的说明文字。内容与作者所撰写的序有相似之处,但与正文衔接更紧密。

1.13 目录

图书中的目录(contents),也称目次,置于出版物正文之前,排列正文及部分辅文的标题,包含排在其后的所有内容题目及其起始页码信息,包括正文前置部分(出版说明、各种序言、凡例等)、正文(包括篇章题)、正文后附部分(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后记等)。如果该著作以编或者部分进行划分,则编和部分的标题出现在目录中,但不标页码。

如果该著作由多位作者的文章构成,则著者名经常出现在目录中。

目录可以分为:

(1)多卷书的总目录,可称为总目,各分卷可称为分目录;

(2)单卷书目录;

(3)插图目录,简称图目;

(4)插表目录,简称表目;

(5)栏目目录。

如果一部著作只有很少的图表,或者有很多图表但与正文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不具有太强的独立性,则不必单独进行图目和表目的编排。

如果图表有必要单列,但数量较少,则图表目录可以合并在一处,称为图表目录。

如果图表及其他较独立的内容类型非常多,则可将其区分成各个类别,比如图目、表目、地图目、照片目、案例目等。

目录通常通栏排列,根据开本大小以及内容类型,也可双栏或者三栏排列。

1.14 缩略语列表

并非所有学术著作都有缩略语列表,但如果该著作中经常使用某些缩略语,则在书前列出缩略语对应词表会有助于读者阅读和作者写作。

1.15 导言/导论

导言/导论(introduction)又称绪言、绪论。与序和前言不同,导言是正文的一部分,其内容要与前言或者序有差别,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有一个总体概念,以便于理解整部著作。导言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如果标题仅仅是“导言”二字,则不需要有“第一章”的字样,文内标题层级也不宜有“节”。但其后的章节都应当依序编号,包括结语。

导言的层次应当简单明了,层次不应过多,控制在二级标题即可。

1.16 正文的组织

正文部分按照内容、写作方式以编(部分)、章(篇)、节进行组织,并有前后顺序以及层次区分。

1.16.1 编/部分体

学术著作至少包含两章。章与章之间连续编号,贯穿全书。有些学术著作分成若干编(也称部分),每部分下面有若干章(篇)。

图书的每编或者每部分可以有引言,引言既可以跟着该部分的标题,从正面开始,也可以从随后的反面开始,还可以隔着反面空白页,从新的正面开始。

如果不包含引言,各部分的标题起始于正面,随后跟着空白的反面,之后章节的内容从正面开始。

1.16.2 章节体

学术著作最通常的区分方式就是章。各章之间篇幅基本统一。每一章通常起始于新的一页。第一章起始于正面。章名页通常包括章序号、章题以及章副题(可选)。

无论是尾注还是脚注,对于该章的整体注释通常以*为注码,区别于正文注释中阿拉伯序号注码。

1.16.3 文集

某位作者自己的文章集合,既可以加上章序号,以章的形式进行组织,也可以不加章序号,直接按照文章前后顺序组织。

多位作者的文章集合,可以以章进行组织,章题既可以包括章序号,也可以不加序号。该章的作者署名既可以位于标题下,也可以位于脚注中。

两种情况下,如果该文非首发,则需要标明文章的出处信息。出处信息和作者信息以脚注的形式标注,注码一般用*、**标示。通常出处信息在前,作者身份信息在后。

文集中各文章风格体例应基本一致,尤其是引文注释的风格应统一。

1.17 层级标题

1.17.1 层级标题的要求

标题是各部分内容的提示语,应简洁明确,提供该部分内容的概览和实质信息,也是分清文章层次的重要文字,不同层级的标题有不同的字体、字号。

图书各级标题的用字,应遵循“由大到小、由重到轻,变化有序、区别有秩”的原则。忌大小失序、轻重倒置。

标题层次不宜太多,且各部分之间层次应基本统一,以四级标题为宜。

1.17.2 层级标题的体例

标题序号可以采用“第×编”“第×章”“第×节”等明确表示级别次序的形式(见表1.2)。

如果不采用上述形式,就需要另加符号或改变数字、字母的写法及字体字号来标明其级别次序。

表示标题级别的序号形式,一般从大到小依次为:“一”“(一)”“1.”“(1)”“①”等。可以根据标题的实有级数,跳过某些形式的序号。比如,可以在标题序号“一”之下就用“1.”作序号。但是这些序号的序列顺序不可倒置。比如,不能以“(一)”为一级标题的序号,而以“一”为二级标题的序号。

其他序号形式如“1”“1.1”“1.1.1”等或混合编排法也可采用。总体原则是可明确辨别出层次关系,并且全书统一。

表1.2 标题层级示例

1.18 行文要求

(1)汉语文字学术作品应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少数民族文字和其他外国语言文字学术作品应遵循相应的规范。

(2)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本书中关于标点使用方法规定(见第16章)。

(3)数字的使用应用法得体,局部统一,倡导阿拉伯数字(见第15章)。

(4)科学技术名词应符合相应学科及行业的规定。

(5)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和书写规则应符合本书相关建议(见第17章)。

(6)科技符号应符合相关学科的规定。

(7)公式的编排应准确、简明和规范,应有编号,符号的意义和计量单位应加说明。

(8)表格应有表号和表名,插图应有图号和图名,具有可读性和自明性,前后风格统一。

(9)引文应相关、准确、贯通、规范。

(10)注释应必要、相关、准确、完整,风格和体例前后一致。

(11)参考文献应真实、完整、准确,体例一致。

1.19 附录

1.19.1 附录的内容

附录(appendix)应简明、可靠、新颖、实用,不包含与正文无关的零碎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有如下特点。

编入正文影响编排,但对保证正文的完整性又是必需的材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不便置于正文中的材料。

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但对本专业同行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正文中未被引用但具有补充参考价值的参考书目。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图、表或者设备、技术等的信息描述。

1.19.2 附录的位置

附录通常紧跟在正文最后一章之后。但在包含多位作者文章的著作中,如果是某篇文章的附录,则通常紧跟该文章。如果该附录较为重要,也可在目录中出现附录内容标题信息。

附录中文字的字号既可以与正文相同,也可以略小于正文。

1.19.3 附录的标题及编号

附录应有标题,当有多个附录时,应进行编号。

附录编号时可采用阿拉伯数字或者大写拉丁字母。

比如附录1、附录2……或者附录A、附录B……

附录中章节的编排格式与正文章节的编排格式相同。

附录中的图、表、公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号,并在序号前冠以附录编号。

比如附图1-1、附表2-1,或者图A1、表B2、公式(B3)。

1.20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chronology)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重大事件的列表,兼具参考性和检索性功能。多为与该书基本内容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少数亦提供全面背景信息。

大事年表的编制应全面且详略得当、简洁而有利于参考。

大事年表既可以出现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出现在正文之前。

1.21 尾注

尾注(endnotes)通常位于附录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尾注分章节进行编排,按照注号先后顺序排列。

尾注部分的页眉应当标示正文对应部分的章节或者页码。

字号通常小于正文,但大于脚注文字。

如果是多位作者文章的集合,尾注通常附于单篇文章之后。

1.22 术语解释/译名对照

术语解释(terminology)部分通常包含一些读者不太熟悉的专有名词,或对本专业而言非常重要的专业用语,便于读者查阅和理解。

译名对照表是将有关中外人名、地名、事物名及其他专有名词的原文与译名对照列出,兼备参考性、检索性和说明性功能。

一般翻译图书、涉及外国事物较多的工具书和其他图书常附译名对照表于正文之后。它可以按汉字笔画排序,亦可以按音序或首字母顺序排序。

术语解释/译名对照通常位于参考文献之前。

1.2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bibliographies)列表在全书正文之后或各部分之后,一一列出参考、引用资料的名单。

参考文献是学术著作的重要组成部件,罗列参考文献既表现学术规范的要求和对原作者的尊重,也为读者的查检、研究提供方便。

通常情况下,所有的文献信息(专著、文集、文章、博士论文等)都按照第一作者的姓氏音序编排,不加序号。

不同类型参考文献可分类编排。

排列顺序为中文在前,日文、西文、俄文、其他文种依次在后。

同一责任者有多部参考作品,可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在该责任者名下。

参考文献排版时字号通常小于正文,并采用悬挂缩进的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条目应完整、准确、真实,防止将未被作者研读或参考的文献资料列入。

外文参考文献条目不必译出,从原文,如需翻译,原文在前,译文在后。可只译出重要信息。

1.24 索引

学术图书宜编制索引(index),索引编制应简明、准确、客观揭示重要主题或特征信息,便于检索。

索引通常起于图书的单数页,后续索引接续编排。

人名索引通常位于主题索引之前。

索引通常双栏排版,悬挂缩进,字号小于正文。

1.25 跋/后记

跋/后记(afterword)是置于书末的有关本书的说明文字,与序、前言有所呼应和补充。

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后记、附记则是相对于前言、引言、前记、绪言等而言的。

跋、后记与序、前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跋与后记或补充序与前言的不足,或对稿件完成后的新情况加以说明,或对他人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谢意等。

译后记只存在于翻译图书中,在该书无译序或译者前言时,译后记有代替译序、译者前言对原作者和作品进行评介的功能;如有译序或译者前言,译后记则重在说明译校过程及其他技术性问题。

跋和后记一般应由作(译)者撰写,少数也请他人撰写。

在索引之后又有后记可能是中国的特例,一般认为索引是图书最后的部件。

1.26 版本记录页

版本记录页提供图书的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可印在主书名页后、封三,或书末单辟一页。

版本记录页为一部图书出版的历史信息记录,详细记载书名、责任者、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开本、印张、插页、字数、版次、印次、历次印数和统一书号、定价、出版年月和发行范围等。

1.26.1 版权说明

经作者或者版权所有者授权出版的作品,可标注版权符号©,并注明版权授权信息。引进版图书应标明授权信息。

1.26.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制并印刷在图书上的书目数据,包括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部分。著录数据是对图书识别特征的客观描述,包括书名与作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号项。检索数据提供图书的检索途径,包括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正书名、其他书名信息、第一作者、译者、其他作者)和内容主题的检索点(主题词、分类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正书名=并列书名:其他书名信息/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与本版有关的第一作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正丛书名=并列丛书名/丛书主编,ISBN:丛书编号.附属丛书名)

附注

国际标准书号(ISBN)

Ⅰ.书名 Ⅱ.作者 Ⅲ.主题词 Ⅳ.分类号

其他注记

1.26.3 版本记录

版本记录提供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未包含的出版责任人记录、出版发行者说明、载体形态记录、印刷发行记录。出版责任人包括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责任校对和其他责任人;出版发行者包括出版者、排版印刷和装订者、发行者,都使用全称。

1.27 勘误表

当书稿已经印刷出来,但还未发行,这时如果发现书稿中存在严重错误,容易引起误解,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或者重新印刷,或者使用勘误表(errata)(见表1.3)。

如果错误较少,可使用不干胶粘贴。

如果错误较多,则勘误表字样应当上目录,并附在图书最后或者前置部分最后,与正文装订在一起。

表1.3 勘误表

1.28 版式

版式是书刊版面的编排格式,对于学术图书呈现内容起着重要作用。

版式编排遵循如下大致原则:

(1)开本实用,版面规整,便于阅读、携带和保藏。

(2)编排紧凑,配置适当,保障应有的信息容量。

(3)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能很好地表达书稿内容。

附1.1 作者提交书稿自检表

(请作者提交书稿时,依据本表一一核对)


[1] 本章执笔人:童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