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引言:开放金融的理论研究尚待破题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金融科技大多是前沿性的创新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因如此,金融中介机构或平台如果能将自身掌握的数据、服务、流程等各种资源开放,与其他机构或个人共享,将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各方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不同方向上共同推进技术、场景、应用、组织等各类创新,从而提高金融科技创新成功的概率。这就是金融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价值所在。在当下的金融发展进程中,数字化经营、平台化、多向开放竞争等典型特质已经充分显现,开放成为金融体系变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金融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开放银行是开放金融中最早成形和最具代表性的领域。相关研究表明,数字化技术与银行业务和组织的融合带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金融科技数字化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技术环境、竞争环境、客户环境等外部环境,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营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进而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董昀、李鑫,2019)。因此,开放银行成为开放金融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领域,被视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开放银行的发展可全方位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消费者的能力。2017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宣称,欧洲开放银行政策将引发一场“大地震”。2018年之后,金融界开始流行“银行4.0”提法:银行1.0时代,以传统的银行模式和物理网点为基础提供服务,可称之为“水泥银行”;银行2.0时代,借助电子技术延伸物理网点触点,通过网点之外的ATM、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客户,可称之为“鼠标银行”;银行3.0时代,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化服务客户,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要,可称之为“移动银行”;银行4.0时代,银行通过构建开放生态向客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化服务,可称之为“开放银行”。

从上述提法中不难看出开放银行在当下全球金融业中所处的位置之重要。如果能够把开放银行的典型特征系统化和理论化,那么将会为我们研究开放金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考量,我们将首先以开放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开放金融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伴随着“开放银行”概念的流行,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都开始对开放银行进行理论研究。然而,目前的理论进展还极为有限,这是社会科学理论的特性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理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现象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开放银行的实践中,有关开放银行的业务模式、流程设计、监管政策都处于探索之中,少有形成定论的共识。这直接导致学术界无法从实践中获取足够的样本和数据,也就无法提炼出能够刻画现实的典型化事实,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工作便无从谈起。因此,开放银行的理论研究还只能停留在展望和规划阶段。

尽管如此,面对一个正在兴起,且未来可能重塑金融业的新领域,学术界仍然有必要做一些理论分析,以期为我们观察开放金融的发展变化提供有用的理论工具或框架。有鉴于此,我们拟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文献和业界对开放银行的已有讨论,探讨开放银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开放银行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事实中提炼若干理论要素,并借鉴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已有理论,为开展有关开放银行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经济学分析思路和框架。随着对开放银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放金融的理论意蕴和理论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开放金融的理论研究路径也将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