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人均真实收入、GDP、GNP和PPP

很多发展经济学家用人均GDP或人均GNP及其增长率来测量发展绩效。GDP是一个国家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值。GNP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很多发展经济学家批评用GNP来测度发展绩效。他们建议用一些社会指标,如预期寿命、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收入不平等程度来测度发展绩效。这种测度方法有很多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可能因为扭曲或分工的演进而引起。例如,政府对银行和其他很多部门的垄断会产生无效率的分工结构,并使市场范围缩小。这正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宪政秩序和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分工的演进会产生一个新的职业企业家的活动。职业企业家的工作就是试验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并承担试验风险(见第14章)。这意味着,企业家将有一定的概率发财或破产。破产意味着负(在自杀情况下将是负无穷大)的收入,而成功的冒险则可能使一个企业家非常富有,尽管企业家的预期收入几乎同其他较低风险的职业相同。因此,当职业企业家从高分工水平中出现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会提高。但只要有自由进入和自由定价,这种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升就可能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用预期寿命、识字率、婴儿死亡率指标来测度福利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一对变量之间都有很多种可能的两难折中。个人福利的最大化同这些两难冲突的最优折中有关,而不是其中单个变量值的最大或最小化。福利分析最终关心的是个人的效用。因此,我们将效用称为人均真实收入。我们现在用简单的李嘉图模型来显示,人均真实收入不同于人均GNP,因此用人均GNP来测度发展绩效可能出现误导。

假定参数值在由k∈(k0k1)和M1/M2>(a2xa2y/a1xa1y0.5β/(1-β)定义的区间内,结构Ba出现在均衡中。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人均GNP等于人均GDP,因为没有劳动的贸易。在计算GNP的一般做法中,大多数自给的服务都没有被计入GNP。因此,国家1用商品y表示的人均GNP是I1=pxs1=(M2a2yβ/M1)-(a1yβ/k),其中p的均衡值由表2-1给定,xs1=a1xl1x-β)由模式(xy/y1的决策问题给定,而l1x=(ka2yM2β/a1yM1)的均衡值由结构Ba的市场出清条件给定。国家2的人均GNP是I2=ys2=a2yβ,由模式(y/x2的决策问题给定。同样我们可以发现结构C中的人均GNP:I1=M2a2yβ/M1I2=a2yβ。从表2-1中容易发现,结构Ba中的两个国家的人均真实收入是

不难证实,当均衡出现在结构Ba时,有:

U1(Ba)>U1(C) I1(Ba)<I1(C)

U2(Ba)>U2(C) I2(Ba)=I2(C)

也就是说,用人均真实收入(效用)来进行不同分工模式的福利比较,同用人均GNP进行福利比较不一致。这就显示,基于人均GNP概念的发展,绩效分析可能出现误导。人均GNP计算的误导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概念不计算或低估自给的服务。因此,相对于一个低分工水平的国家的福利而言,它可能会高估一个分工水平很高的国家的福利,前者的自给服务水平往往很高。第二,交易成本对人均真实收入有负效应。但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服务的部门的收入则被算为人均GNP的一部分。因此,人均GNP高估了一个高分工水平的国家的福利,因为高分工同高交易成本水平相关。

例如,1997年,美国的人均GNP高出澳大利亚40%。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的分工水平要高于澳大利亚。例如,美国很多作家依靠专业化的出版代理机构来处理出版事务,而这种专业化的出版代理机构在澳大利亚并不多见。但是,根据很多在1997年有过在两个国家生活经历的人的感受,两个国家之间人均真实收入的差距要比人均GNP数字反映的小得多。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这一数字忽略了澳大利亚的一些非商业化的真实收入,而这部分真实收入在美国则已商业化。其他原因则是,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分工水平很高,在美国的每个人都为此而花费比澳大利亚更多的交易成本。这个交易成本被计算成人均GNP 的一部分,但它对人均真实收入(效用)有负效应。

在一个有贸易的结构中,两个国家用商品y表示的真实工资是不同的。考虑结构Ba,让国家1中一个人生产的用y表示x的价值等于用来生产x的劳动价值,我们有px1+xs1)=w1l1x,其中w1是国家1的工资率。这些再加上px1xs1l1x的均衡值,就会产生国家1的均衡工资率,即w1=a1y/k。同样我们可以发现国家2中用商品y表示的均衡工资率,w2=a2y。可以看出,对于k∈(k0k1),有w1(Ba)>w1(C)且w2(Ba)=w2(C)。回忆一下,当k∈(k0k1)时,均衡结构是Ba,这时U1(Ba)>U1(C),I1(Ba)<I1(C)且U2(Ba)>U2(C),I2(Ba)=I2(C),则我们可以看到,用工资率表示的福利分析相对于用人均GNP表示而言,更接近用人均真实收入表示的福利分析。在这个一般均衡的模型中,如果两个国家使用相同的货币,则我们可以认为其名义汇率为1,而其用两国劳动力价格表示的真实汇率则为w1/w2。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率经过该汇率调整,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也会相同。这种调整同根据购买力平价的调整有关。因此,默迪逊(Maddison,1995)根据购买力平价对人均GNP所做的调整,使调整后的人均GNP更接近人均真实收入。但正如我们在这个例子中已经显示的,根据PPP调整后的人均GNP仍然不同于人均真实收入。

我们这里的讨论不考虑通货膨胀对测度发展绩效的影响。在第16章中,我们将在斯密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货币,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