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浈江区东晋南朝墓
韶关市博物馆
关键词:广东 韶关市 砖室墓 东晋 南朝
内容提要: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广东的咽喉要地。东晋至南朝时期大量北方移民从湖南、江西迁徙进入广东,并在韶关定居。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市区及下辖各个县区都发现了大量该时期的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00余座。其数量之多,在广东地区仅次于广州。2016年底,韶关市博物馆对浈江区的一个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3座东晋南朝时期的砖室墓,其墓葬形制不一,既有长方形单室券顶墓,也有长方形双室券顶墓,还有“凸”字形券顶墓,并且首次发现了“凸”字形券顶墓后室墓壁上设有若干竖向长方形砖龛的情况。同时出土了3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以青釉瓷器为主,主要是四耳罐、六耳罐、碗、碟、钵等东晋南朝时期墓葬常见的器物组合。此外,还发现一枚韶关地区较为少见的五乳祥云纹铜镜。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为研究粤北地区东晋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6年12月上旬,在韶关市浈江区南天豪庭小区的建筑工地发现有古代墓葬,韶关市博物馆随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位于韶关市浈江区韶南大道南郊4公里处的南天豪庭小区南侧,东经113°35′ 3.6″、北纬24°45′ 57.9″(图1)。此次发掘共清理3座墓葬,编号分别为2016SZNM1、2016SZNM2、2016SZNM3(以下简称M1、M2、M3),现将3座墓葬的发掘收获简报如下。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M1
(一)墓葬结构
M1为长方形双室合葬墓,墓向356度,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左右两室组成,残长3.1、宽2.16、残高0.96米。券顶及后室已被挖掘机破坏。两室之间设三个“圭”形门相通,门宽由前至后分别为20、15、16厘米,门高43厘米,“圭”形门间设有小窗(图2;图版五,1)。
图2 M1平面、剖视图
1.青瓷六耳罐 2.青瓷四耳罐 3、4、8、9、11.青瓷碗 5~7、10.青瓷碟
封门以两道长方形砖纵向错缝平铺叠砌,砌法为“全顺”,左室封门中部净高0.32米处设一个砖托;右室内道封门砌于墓室侧壁内,外道封门与左室内道封门连通砌于墓室侧壁外,左室加砌外道封门。侧壁以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底部铺砖呈“人”字形。
墓砖有长方形和刀形两种,以叶脉纹为主。长方形墓砖规格为32厘米×16厘米×5厘米,刀形砖常见规格为32厘米×16厘米×(3~5)厘米。
(二)出土遗物
墓内出土随葬品共11件,左室坍塌堆积中清理出1件,右室出土10件,其中8件置于墓室前部,均为青瓷器。
六耳罐 1件(M1b∶1)。灰胎,施青釉,有细冰裂纹,底部不施釉。敞口,方唇,短颈,溜肩,微束腰,底略外撇,平底内凹。肩附六个方桥形耳,四横二纵,耳上沿饰弦纹一道。口径10.8、底径13.2、高18.1厘米(图3,1;图版六,5)。
四耳罐 1件(M1b∶2)。灰胎,施青釉,多已剥落。敞口,圆唇,短颈,溜肩,微束腰,底略外撇,平底。肩附四个环形耳,并饰双弦纹。口径12.1、底径14.3、高19.4厘米(图3,2;图版六,6)。
图3 出土青瓷器
1.六耳罐(M1b∶1) 2.四耳罐(M1b∶2)
碗 5件。根据口部特征,可以分为二型。
A型:4件。灰胎,施青釉。直口,深弧腹,饼足。M1a∶1,饰细冰裂纹。口径8.5、底径4、高4.4厘米(图4,6;图版六,3)。M1b∶3,腹部饰弦纹。口径14.6、底径6.1、高7.4厘米(图4,2)。M1b∶7,口径8.4、底径4、高4.3厘米(图4,5)。M1b∶8,口径8.3、底径3.5、高4厘米(图4,4;图版六,4)。
B型:1件(M1b∶10)。灰胎,施青釉。敞口,平唇,弧腹,饼足。口径11.6、底径5.7、高4.9厘米(图4,3)。
碟 4件。灰胎,施青釉。敞口,浅腹,饼足或假圈足。M1b∶4,口径14.3、底径6.4、高3.9厘米(图4,7)。M1b∶5,腹部饰一道弦纹,通体有细冰裂纹。口径11.5、底径5.8、高3.3厘米(图4,8;图版六,1)。M1b∶6,口径10.8、底径5.2、高2.5厘米(图4,1;图版六,2)。M1b∶9,通体有细冰裂纹。口径14.8、底径6.8、高3.8厘米(图4,9)。
图4 出土青瓷器
1、7~9.碟(M1b∶6、M1b∶4、M1b∶5、M1b∶9) 2、4~6.A型碗(M1b∶3、M1b∶8、M1b∶7、M1a∶1) 3.B型碗(M1b∶10)
二、M2
(一)墓葬结构
M2为“凸”字形单室墓,墓向359度,由甬道、墓室(分前、后两室)组成,长7、宽2.4、高2.34米。除后壁小部分券顶被挖掘机破坏外,其余均保存完整(图5;图版五,3)。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前端有宽0.6米的承券。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用一道承券分为前、后室。前、后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后室后端置承券。甬道及前室的墓顶嵌于后室券顶内,因承券的设置,前室与后室连接处形成四重券顶。
封门以长方形砖横向和纵向两道交替错缝平铺叠砌,砌法为“一顺一丁”,三重券顶,封门皆砌于墓室侧壁外,较墓室宽0.4米。
侧壁、后壁以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后壁砌于侧壁外。后室侧壁及后壁高0.6米处每隔一横砖有一个长方形龛。龛长0.8、宽0.08、深0.16米。后壁中央有宽0.35、残高1.1米的砖柱一个。底部铺“人”字形砖,较墓室宽。侧壁高1.26米处夹砌刀形砖券顶。
图5 M2平面、剖视图
1、7、9、10.青瓷碗 2.青瓷四耳罐 3~6、11.青瓷碟 8.青瓷盆
墓砖有长方形和刀形两种,以叶脉纹为主,长方形砖常见规格为35厘米×16厘米×5厘米,刀形砖常见规格为35厘米×16厘米×(3~5)厘米。
(二)出土遗物
随葬品集中于甬道前部,前室亦零星分布,均为青釉瓷器,共计11件。
碗 4件。灰胎,施青釉,有细冰裂纹。敛口或直口微敛,深弧腹,饼足或假圈足。M2∶1,口径8.3、底径3.8、高4.1厘米(图6,8;图版七,6)。M2∶7,口径8.3、底径3.7、高4厘米(图6,9;图版七,5)。M2∶9,口径8.3、底径3.3、高4厘米(图6,10;图版七,4)。M2∶10,口径15.4、底径6、高7.5厘米(图6,11)。
碟 5件。根据底部特征,可以分为二型。
A型:4件。灰胎,施青釉。敞口,浅腹,平底内凹。M2∶3,口径10.7、底径5.8、高2.6厘米(图6,3;图版七,1)。M2∶4,有细冰裂纹。口径11.7、底径6.6、高2.5厘米(图6,4;图版七,2)。M2∶6,下腹饰有一道弦纹。口径11.4、底径5、高2.7厘米(图6,5)。M2∶11,口径10.7、底径4.8、高2厘米(图6,2)。
B型:1件(M2∶5)。灰胎,施青釉。敞口,浅腹,饼足。口径11.2、底径4.7、高3.1厘米(图6,1;图版七,3)。
四耳罐 1件(M2∶2)。灰胎,施青釉。直口,圆唇,短颈,溜肩,平底。肩附四个桥形耳,并饰双弦纹。口径9、底径12.4、高17.2厘米(图6,7)。
盆 1件(M2∶8)。灰胎,施青釉,有细冰裂纹。敞口,斜方唇,深弧腹,平底。口沿内外侧均饰有弦纹。口径19.6、底径9.2、高5.8厘米(图6,6;图版七,7)。
图6 出土青瓷器
1.B型碟(M2∶5) 2~5.A型碟(M2∶11、M2∶3、M2∶4、M2∶6) 6.盆(M2∶8) 7.四耳罐(M2∶2) 8~11.碗(M2∶1、M2∶7、M2∶9、M2∶10)
三、M3
(一)墓葬结构
M3为长方形单室墓,墓向334度,残长1.8、宽1.67、残高1.58米。大部分券顶及墓室已被挖掘机破坏,仅余小部分前室及封门(图7;图版五,2)。
封门以长方形砖横置错缝平铺叠砌,砌法为“全顺”,砌于墓室侧壁内。侧壁为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侧壁高0.75米处夹砌刀形砖砌筑券顶,两侧壁与封门相接净高0.6米处各设一砖托。底部铺“人”字形砖,宽于墓室。
墓砖有长方形和刀形两种,以叶脉纹、菱格纹为主,并见“太安乐宜”文字砖,文字两端辅以车轮纹装饰(图8)。长方形砖常见规格为32厘米×16厘米×5厘米,刀形砖常见规格为32厘米×16厘米×(3~5)厘米。
(二)出土遗物
随葬品多分布于墓室前端,中部亦零星分布,共计14件。墓室前端出土随葬品10件,均为青釉瓷器,包括1件碟、2件钵、3件四耳罐、1件盆、3件小碗。在墓室前端左右两侧壁的砖托上各清理出1件青瓷小碗,在墓室中部填土中清理出青瓷小碗和铜镜各1件。
铜镜 1件(M3∶1)。青铜。圆形,半球形穿孔钮,饰五乳祥云纹。直径9.6厘米(图9;图版八,6)。
青瓷四耳罐 3件。根据器形差异,可以分为二型。
图7 M3平面、剖视图
1.铜镜 2~4、10、13、14.青瓷小碗 6、9、11.青瓷四耳罐 5.青瓷碟 7、12.青瓷钵 8.青瓷盆
图8 “太安乐宜”铭文砖拓本
图9 出土铜镜(M3∶1)拓本
图10 出土青瓷器
1.盆(M3∶8) 2、4.A型四耳罐(M3∶6、M3∶9) 3.B型四耳罐(M3∶11)
图11 出土青瓷器
1.青瓷碟(M3∶5) 2、5.B型小碗(M3∶13、M3∶10) 3、4.青瓷钵(M3∶7、M3∶12) 6、7~9.A型小碗(M3∶14,M3∶2、M3∶3、M3∶4)
A型:2件。桶状。灰胎,施青釉。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斜收,平底内凹。颈部饰凹弦纹,肩附四个环形耳。耳间饰双弦纹。M3∶6,口径10.6、底径11.4、高17.5厘米(图10,2;图版八,4)。M3∶9,口径11、底径11.2、高16.1厘米(图10,4)。
B型:1件(M3∶11)。球状。灰胎,施青釉。侈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饰凹弦纹,肩附四个环形耳,耳间饰双弦纹,下腹近底部饰多道弦纹。口径7.8、底径7.9、高11.1厘米(图10,3;图版八,5)。
青瓷盆 1件(M3∶8)。灰胎,施青绿釉。敞口,尖圆唇,颈内凹,直腹微弧,饼足。口沿饰一圈褐釉。底部有支烧的支钉痕。口径16.2、底径11.4、高8.7厘米(图10,1;图版八,3)。
青瓷碟 1件(M3∶5)。灰胎,釉全剥落。敞口,浅折腹,平底。外口沿饰一道凹弦纹。口径9、底径4.4、高2.3厘米(图11,1;图版九,6)。
青瓷小碗 6件。根据底部特征,可以分为二型。
A型:4件。灰胎,施青釉,有细冰裂纹。口微侈,弧腹,平底内凹。外口沿饰一道凹弦纹。M3∶2,口径7.3、底径3、高2.8厘米(图11,7)。M3∶3,口径7.8、底径3.7、高2.9厘米(图11,8;图版九,1)。M3∶4,口径8.3、底径4.8、高3厘米(图11,9;图版九,2)。M3∶14,口径8.1、底径4.8、高3.5厘米(图11,6;图版九,4)。
B型:2件。灰胎,施青釉,有细冰裂纹。口微侈,弧腹,饼足。外口沿饰一道凹弦纹。M3∶10,口径8.3、底径4.、高2.9厘米(图11,5;图版九,3)。M3∶13,口径7.3、底径4.2、高2.7厘米(图11,2;图版九,5)。
青瓷钵 2件。灰胎,施青绿釉。敛口,尖圆唇,深弧腹,平底。M3∶7,腹部饰双弦纹。底部有支烧的支钉痕。口径11.4、底径7.5、高7.1厘米(图11,3;图版八,1)。M3∶12,有细冰裂纹。口径8、底径3.8、高5厘米(图11,4;图版八,2)。
四、结语
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形制不一,既有长方形单、双室单券顶墓,也有“凸”字形双券顶墓,均为粤北地区六朝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制。其中M1和M3在发掘前已遭到严重破坏,M2保存相对完整。
通过将随葬器物与周边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来判定这些墓葬的年代。M1出土的青瓷六耳罐与乳源泽桥山ⅠM41的A型Ⅳ式青瓷六耳罐[1]基本相似,出土的青瓷四耳罐与曲江南华寺南朝墓Ⅱ式四耳罐[2]器形相似,出土的A型青瓷碗与广东和平县南朝墓的Ⅱ式青瓷碗[3]相似,由此可判定M1的年代为南朝中晚期。M2出土的青瓷四耳罐与乳源泽桥山ⅠM30的A型Ⅲ式青瓷四耳罐[4]相似,出土的青瓷碗与韶关小茶山M4的青瓷碗[5]基本相似,由此可以初步判定M2为东晋时期。M3出土的A、B型青瓷四耳罐分别与广东鹤山市雅瑶东晋墓的Ⅰ、Ⅱ式青瓷四耳罐[6]相似,出土的A、B型青瓷小碗分别与韶关始兴赤南M36的Ⅱ式小碗、赤东M10的Ⅰ式小碗[7]相似,初步判定M3为东晋时期。但M3出土有“太安乐宜”铭文砖。据考,“太安”可作两种解释。一为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六个年号(公元302~303年),共计两年。二是通“泰安”,安宁祥和之意。铭文“太安乐宜”曾与“泰元二年宜日”纪年(“泰元”即“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泰元二年”为公元377年)同出于65韶、西、黄M1[8]内。结合对M3出土随葬器物的年代判断,笔者认为此处的“太安”应取第二种解释。铭文“太安乐宜”应为“安宁、快乐”之意,是一种吉祥用语。因此,M3的年代可断定为东晋时期。
韶关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广东的咽喉要地,市区曾是东晋至南朝时期始兴郡的治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市区范围内发现众多该时期的古墓葬,主要沿浈江、武江两岸分布。此次发现的3座墓葬均有特别之处,如M1双室墓的间墙上连开三座小门的现象在韶关地区比较少见;M2后室墓壁上设有若干竖向长方形砖龛的情况在韶关地区则为首次发现,具体用途尚待进一步研究;M3出土的铭文砖和铜镜亦较为少见。总而言之,此次发现的3座墓葬为研究韶关地区东晋至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李衡华,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徐风爽、梁健、罗伟德、张艺,文中插图由李衡华、徐风爽、张艺绘制,照片由罗伟德、梁健拍摄,拓本由李衡华制作。
执笔者 李衡华 徐风爽
The Excavation of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in Zhenjiang District,Shaoguan,Guangdong
Shaoguan City Mueum
KEYWORDS:Shaoguan City,Guangdong Brick-chamber Tombs Eastern Jin Dynasty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ABSTRACT:Located at the traffic hub of Guangdong,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Shaoguan is a key passage to enter Guangdong.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large amounts of people immigrated from the north into Guangdong via Hunan and Jiangxi,and settled down in Shaoguan. Since 1949,in the Shaoguan City proper and th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under its jurisdiction,over 600 burials of this period have been found,which was only second to Guangzhou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At the end of 2016,Shaoguan City Museum conducted rescue excavation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Zhenjiang District,which recovered three brick-chamber tombs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the forms of which were rectangular single-chamber with vaulted roof,rectangular double-chamber with vaulted roof and 凸-shaped chamber with vaulted roof;on the rear wall of the 凸-shaped chamber tomb with vaulted roof,some rectangular recesses built of vertical bricks were found,which wa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is kind of form. From these three tombs,over 30 artifacts were unearthed,most of which were celadon wares,including four-lugged and six-lugged jars,bowls,dishes,etc.,and belonged to the popular grave good assemblages in the burials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In addition,a bronze mirror with five bosses and auspicious cloud patterns,which was rarely seen in Shaoguan area,was also unearthed. This rescue excavation not only enriched the collection of Shaoguan City Museum,but also provided valuable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n the funeral customs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特约编辑 新华)
[1]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2]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曲江南华寺古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7期。
[3]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
[4]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5]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韶关市小茶山墓葬群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6]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鹤山市雅瑶东晋墓》,《考古》1998年第9期。
[7]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墓发掘报告》,见《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8] 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晋墓》,见《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