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研究(第3辑)·工业旅游与工业研学: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早期的贸易摩擦(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

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早在1955年之前美日之间就存在小规模的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冷冻金枪鱼等水产品上。而进入50年代后半期,贸易摩擦逐步扩大,被列入数量控制清单的产品的出口额在日本对美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从1955年的大约10%上升至1959年的30%以上。[11]不过,这一时期的美日贸易摩擦对于两国而言影响力有限,主要体现在:第一,美国仍然拥有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在60年代中期之前对日贸易维持顺差,即便60年代中期之后对日贸易转为逆差,数额也相对较小;第二,如上所述,石油危机之前的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内需拉动型增长,贸易的波动对日本的影响有限。这一时期,即便有诸如纺织品摩擦这样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贸易谈判,但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而并非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以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美日纺织品贸易摩擦为例,来分析这一时期贸易摩擦的特点。50年代后期,日本主要向美国出口棉纺织品、合板、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棉纺织品是日本对美出口换取外汇的重要物资。对于刚刚从战败状态实现经济复苏的日本经济而言,战前就有一定的技术沉淀的纺织业在50年代率先获得发展,对于当时获取外汇手段不多的日本经济而言十分重要。根据日本总理府统计局编《长期统计总览》的数据,1951~1955年全部产业中,纺织业的设备投资额最高,达到1910亿日元,超过全部产业投资总额的10%;1956~1960年投资总额排名下降到第四位,但是仍然占全部产业投资总额的6%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向美国大量出口棉纺织品。成为纺织品贸易摩擦导火索的,是被称为“一美元衬衫”的女性衬衫,由于价格低廉而在美获得热销,销售量从1953年的5318打,到1954年的17万打,再到1955年的400万打,以惊人的速度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到1955年,“一美元衬衫”的对美出口量相当于当时美国国内女性衬衫生产量的1/4以上。[12]这种扩张的速度惊动了美国的纺织业界。1955年,美国纺织业界通过议会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日本进行纺织品进口管制。然而由于50年代后期美国对日贸易还是出超,加上美国纺织业在世界上还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所以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特别强硬的措施。1955~1960年,美国对日进口总额为39亿美元,而对日出口总额则为64亿美元,实现可观的顺差。而就纺织品贸易而言,其在1960年也维持着出超。[13]最终,在美国政府的示意下,日本率先进行了自主出口管制,成功避免了美国贸易保护法案的出台。[14]

上述50年代的摩擦只是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前奏,60年代初开始,日美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逐步从棉纺织品扩大到化纤纺织品和羊毛纺织品,而从1969年开始正式进入长达三年的谈判,谈判的契机始于1968年的美国大选。当时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的尼克松为了获得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南部选民的选票,承诺一旦当选将限制从日本的纺织品进口。尼克松于1969年就任总统后,正式开始与日本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进行交涉。[15]

作为美日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顶峰,1969~1971年的美日纺织品贸易谈判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1969年春,美国对日本提出进行全面管制(comprehensive control),要求对所有纺织品按照品类制定出口增速的上限,并同时设定纺织品总量增速的上限。(2)1969年11月,佐藤荣作和尼克松在两国首脑会谈上,达成了关于纺织品谈判和“冲绳返还”的秘密协议,佐藤同意以“冲绳返还”为条件,在纺织品谈判中做出大幅让步,然而在其后的实际谈判中,日本拒绝了美方包含全面管制条款的两个方案。(3)1970年春,美国贸易紧急委员会(Emergency Committee for American Trade,ECAT)私下向日本提出折中解决方案,日本的通产省和纺织业界都对该方案表示认可。然而,在通产省和纺织品业界内部达成一致之前,由于日本媒体的曝光惊动了美国国内的反对派,最终该方案胎死腹中。(4)1970年6月,美国商务部部长莫里斯·斯坦斯(Maurice H. Stans)和日本通产省大臣宫泽喜一进行了正式会谈,但没有达成协议。(5)1970年秋,政府间谈判重启。(6)1971年春,日本纤维联盟宣布进行单方面自主管制。[16]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谈判,日本在1972年1月签署了《日美纺织协议》,纺织品贸易摩擦最终“以与美国当初的方案极为接近的形式做出了决定”。[17]

美日纺织品谈判之所以如此艰难而漫长,更多是政治因素的影响,纺织品贸易本身对于两国经济而言影响力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50年代的“一美元衬衫”席卷美国市场,但是这一时期就纺织品整体而言,日本出口的纺织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在纺织品谈判正式开始的1969年,日本对美出口的化纤产品也仅相当于美国本国生产额的1%左右。[18]第二,如上文所言,随着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核心产业已经转移到金属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的地位大不如前。到60年代末,纺织品出口也不再是日本经济主要的外汇来源。而即便如此,双方仍然僵持不下,事实上是国内的政治因素在作祟。美国方面,如上所述,与尼克松的总统大选有关。而日本方面之所以在谈判中采取相对强硬的立场,是在国内纺织业界及其工会的压力下,通产省对政府施压的结果。[19]因而可以说,这一时期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政治内涵远大于经济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纺织品贸易摩擦还在另一个层面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那就是其与“冲绳返还”问题之间的联系。早在谈判期间,坊间就有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达成了“用线买绳”(糸で縄を買う)的秘密协议的传闻:佐藤荣作向美方表示愿意在纺织品贸易谈判上让步,作为交换,佐藤要求美国“归还冲绳”,回收冲绳一直是佐藤荣作的政治夙愿。这一秘密协议的存在,随着2010年3月日本外务省公开关于四个“秘密协议”的档案而获得证实。[20]从事后来看,日本很可能在这项政治交易中吃了亏。事实上,尼克松签署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备忘录的内容显示,尼克松早在与佐藤荣作达成秘密协议之前就已经做好了1972年之前“归还冲绳”的准备。[21]不仅如此,尽管早在1969年11月的首脑会谈中佐藤和尼克松就达成了秘密协议,但是后来随着传闻的扩散和局势的变化,纺织品谈判过程依然非常艰难,甚至最后通产省不得不在未与纺织业界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与美方草签了政府间协议。纺织品业界为此发起了行政诉讼,最后通过政府对业界进行救助才得以解决。[22]当时作为佐藤荣作密使的若泉敬在回忆纺织品交涉时说:“(纺织品交涉问题)越是深入进去,越会发现那是一个无比沉重,而又无比悲哀、错综复杂,或者极端地说,是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即使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漫长的故事。”[23]

纺织品贸易摩擦由于牵扯到冲绳问题,所以谈判艰难,政治影响大,某种意义上说不能算是这一时期美日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例。即便如此,通过这一事件也能看出贸易摩擦中美日交涉的特点。美方常常由于国内局部地区和产业的利益而挑起贸易争端,小泽健二认为,这一特质与其以国内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多元的地域主义有关。[24]而日本在贸易摩擦中的姿态,则经常是在美国提出要求时先全面拒绝,在美国进一步施压之后一点一点让步,最终被迫达成被动的结论。

最后,从国际秩序和生产组织的角度谈这一时期贸易摩擦的特点。如前所述,在这一时期,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大量生产体系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生产技术水准。而这一时期日本对美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摩擦也主要围绕这些产品产生。这一时期的日本在经济上还对美国构不成威胁,日本也借美日关系之便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从美国引进技术,并根据本国的市场特点和资源禀赋,将引进的技术与大量生产体系进行改良与本土化,迅速实现赶超。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美日贸易摩擦只是后面贸易摩擦扩大化的序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