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
经济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迅速发展,说明国际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密切,研究国际贸易多边关系非常重要。而前人对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下探讨。因此,我们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
一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的研究较为深远,从国际经济学开始,不断对国家间的贸易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情况讨论不同情况下的贸易理论。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结构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是国家可以开展国际贸易和进行相关业务的基础原因。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了国家间开展国际贸易的动因、贸易利益的核算和贸易格局情况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发展,主要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种。这些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当时出现的各种贸易问题,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全球化经济网络结构的复杂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绝对成本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了绝对成本理论,其是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第二,比较成本理论。1815年英国根据当时政策提出《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英国整体的地租猛增,这为拥有地产的贵族创造了有利条件,却使得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李嘉图从工业资产阶级的角度出发,发表了《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提出实行谷物自由贸易,从而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第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通过对比较成本学说、相互需求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国家间贸易产品的主要构成情况和原材料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第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90年代,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通过对现有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包括生产成本、资源配置等)分析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像亚当·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及俄林的理论以及现阶段的“有效规模”理论等皆是如此。
(1)通过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来解释传统的国际贸易。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较早以自由贸易为基础,提出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提出,劳动是影响贸易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由于价格不同而产生国家间的往来,产品价格由劳动生产率所决定,而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技术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形成绝对优势模型和比较优势模型,它们成为古典贸易模型的基础。
(2)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阐述新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初,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各国的资源和能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其生产成本的高低,国家的资源拥有量(或者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多少决定了国家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基础成本。生产产品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固定设备成本、土地、生产元素等,这些在生产过程中共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具体到每个产业的产品,成本也不尽相同,类别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而且各国由于要素储备量不一致,成本不同,进行产品设计的比例也不同,从而造成了各国产品生产中的成本差异。总之,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由国家的技术水平决定;另一方面,国家资源储备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也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
(3)通过对企业所在市场的分析来了解有效生产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决定了生产产品的成本,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产业和未来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投资(包括固定投资、知识资本投资),进而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体现规模经济效益和不完全竞争优势。市场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成本越低;市场规模越小,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小,产品的成本越高。总之,由于有效生产规模不同,要素、技术、资源储备情况即使相似,各国也存在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导致国际贸易收益和支出的流动(Paul,1989)。
(4)通过观察成本优势的动态变化来分析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周期波动情况。国际贸易由于受到时间和国际事件的影响在不断变化,各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国家的产品成本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比如,在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借助先进技术,在纺织品、钢铁、电器和汽车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后来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失去领先地位,由原先这些领域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产品的周期波动情况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和投入比例来阐述,这也就是产品贸易周期理论。主要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见表2-1。
表2-1 主要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二 结合金融对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的综述
“金融与增长的联系”(finance-growth nexus)涉及对金融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其中,跨国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中的快速成长、投融资等,形成相对的核心竞争力,在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市场要素理论等基础上,结合比较优势、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等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另外,对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主要涉及市场供给和需求理论,进而分析贸易对金融的内生性作用。结合制度来看,制度不断优化和延伸对金融和贸易的关系产生影响,整体研究仍然主要分析两者之间制度方面的相互影响(Bardhan,2006)。
“国家—产业的匹配”(country-industry matches)产生国家间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对于产业的作用机制是不相同的,影响也是不均衡的,金融市场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投融资,提高融资的可获性,并且帮助企业缓解诸如现金流问题,无形资产比重失衡、企业密集度高等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瓶颈和问题,显著地促进不同行业的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基于这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中制度摩擦的一致性和国家贸易相互影响,通过统计模型分析金融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探讨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三 结合汇率对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的综述
现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汇率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因为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争议最大(贾凯威、杨洋,2014)。其中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情况、宏观经济政策等会影响汇率,这种相互作用的情况产生了矛盾。第二,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对于汇率波动和汇率失衡产生的风险的反应不一样,具有的不对称性差别较大。第三,国际贸易与货币联系密切。Clark(1973)通过放宽基准模型的假设,优化汇率风险和贸易关系的模型,使得汇率对贸易影响更具现实性。在研究中,Clark认为产品生产时会考虑到菜单成本的影响,但不能根据汇率随时调整产量,后来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优化。Grauwe和Dewachter(1993)认为,如果能根据汇率波动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那么当价格上升时,厂商根据边际收益会增加销售量,生产更多产品。
有些文献重点研究汇率波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同时,相比粗放式贸易边际收益(贸易品的数量),学者们重点研究集约式贸易边际收益(贸易品的交易额)。例如,全球贸易模型表明,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本国生产商的跨国业务,决定了对外贸易的开展情况(Krugman,1979)。
汇率波动引起的贸易变化是近几年关于汇率失调和经济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很多文献表明,一国汇率贬值会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增加一国的贸易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相反,汇率升值情况下,对外贸易增长放缓(DiNino et al.,2011)。研究进一步指出,市场存在一定的缺陷,自由竞争市场由于周期性的失灵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影响出口和国民收入。
总之,针对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现阶段仍存在较大争议,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机制。对于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应从基本理论出发,更多地考虑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