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文学:明清云南回族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人文景观与地域文化

人文景观是古代人类的社会活动遗迹和现在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形态,包括古代建筑、民俗宗教、文体娱乐以及历史遗迹和遗址[61]。它是人类可以感知的文化景色,不能脱离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凭空产生。进入明清云南回族文人观照视野下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城镇景观、农业景观和历史遗迹景观等类型,对这些景观的文学描述不仅是对云南地区物质形态如建筑、风俗等显性地域要素的表现,也是对云南本土精神形态如文化心理、审美倾向等隐性地域要素的表现。这些地域景观在被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纳入观照视野的同时意味着其被纳入了文化的范畴,对它们的描述就是对云南本土文化的展示。因而,这些景观是凝结云南地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一 城镇景观的文学呈现

城镇的大发展是明清时期云南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新纂云南通志》(城池篇)记载,明代云南有城99座,到清代发展至160座以上,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云南府、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是规模较大的几个府城,也是入滇回族文人的聚居之地。这些府城以优美绮丽的城市风光、历史悠久的古迹形胜,为回族文人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创作素材,他们以妙笔将其绘成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图。结合文本,笔者统计到的吟咏州府风光和形胜古迹的诗歌有73首(见表2-3)。

表2-3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涉及城镇景观诗歌统计

明代回族诗人马继龙的城镇景观诗共7首,其中描绘城镇风光的诗歌有5首,描绘形胜古迹的有2首;闪继迪描绘城镇风光的诗歌有2首;闪继迪的此类作品只有1首。明代城镇景观类诗歌共10首。清代回族文人此类作品数量较多,孙鹏歌咏城镇风光的诗歌有11首,涉及形胜古迹的有22首,共33首;沙琛咏城镇诗有11首,关涉庙宇亭台楼阁类的有9首,共20首;马汝为有4首;马之龙有5首;赛屿有1首。这些诗歌涉及云南的诸多州府和形胜古迹,浸含着回族文人对家园的真情,表现出对滇云地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具有彰显地域文化的价值。

二 明代城镇景观

至明清时期昆明已是云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国朝因之,渐摩既久,而夷疆化为乐土矣。东以曲靖为门户,西以大理为藩篱,镇抚夷族,控制蛮方,诚一大都会也”[62]。这些州府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封建社会中建都之地,往往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一般也就是学术和文艺的中心”[63]。许多回族文学家会聚此地,并以诗歌反映城市生活,描绘城市风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层次的市民审美情趣。

明代回族文学家闪继迪《追和用修先生春兴(其二)》一诗即描绘了昆明县城的秀美风光:“太华嵯峨白露生,蹴空春浪卷昆明。江山半拥王褒碣,草树初春鄯阐城。千里关河迟雁影,万家烟雨湿莺声。伤心烂漫长杨赋,搔首低回细柳营。”[64]

诗歌第一联以太华山的巍峨、昆明池的浩荡描述昆明城的旖旎风光,第二联勾勒王褒碣的历史。据《汉书·王褒传》记载:“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闵惜之。”[65]虽然王褒取碧鸡未果,但他撰写的《移金马碧鸡文》在明代被杨慎移刻于西山石壁之上。鄯阐之名得自元代,是段氏东城八府之一的府名。这些典故不仅与诗意相契合,且增加了诗篇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三联进一步写昆明城的初春景象,第四联即景抒情,表现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可以说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味深远。

同样写昆明美景的还有明隆庆回族文学家辛联芳,其《螺峰春游》一诗云:“山光野色丛青玉,石硷梯云频曲曲。松分细雨入瑶琴,竹摇翠影侵棋局。枝头红紫浅间深,陌上笙歌断复续。好将诗酒答韶华,莫遣花神笑人俗。”[66]这首诗前三联精心描绘了诗人到位于昆明府的螺山春游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昆明城的喜爱之情,尾联“好将诗酒答韶华,莫遣花神笑人俗”巧妙地表达了留恋之情。

明代永昌府另一位回族文学家马继龙的《夏日喜晴》《元旦道中二首》等诗分别描绘了夏、冬季节的昆明城风景。“北窗睡起独登楼,碧树含烟宿雨收。高柳蝉声初入夏。澄江风色浑如秋,青山流影侵书案,白鹭分飞狎钓舟。”[67]此诗先点明特定的背景即睡起和天晴,然后围绕这样的背景选取了碧树、高柳、蝉声、江水、青山、白鹭、钓舟等明快的诗歌意象,勾勒出夏天雨过天晴之后的昆明城美景,渲染出诗人归隐后的闲适自在。《元旦道中二首》其二云:“旷野烟埋远树,平川风卷清沙。隐隐只闻箫鼓,不知卖酒谁家。”此诗妙在只写滇城冬日之景,全无诗人之意,但意在其中,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如《六一诗话》中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68]

三 清代城镇景观

清代回族文学家状写云南各个府州风光的诗篇也有很多,如元江马汝为《玉台积翠》《月射水池》、丽江马之龙《城南》、昆明孙鹏《姚楚道中》《楚雄远眺》和石屏赛屿《元江旅怀》等。这些诗篇均以滇地风光形胜为地域背景,在回族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中转化为诗意的情感空间。

太和回族文学家沙琛《奉和王幼海太守丽江杂咏》组诗,描绘了丽江四时景色,以其一为例:“倚槛平畴绿万家,龙湫葑翠染晴霞。云烟过雨鲜红叶,峭莤凝霜茁冷花。”[69]具有滇地特色的诗歌意象渲染出平畴万里、层林尽染的丽江美景。石屏回族文学家赛屿《元江旅怀》赋陈玉溪元江夏日风光:“白沙浅处见扁舟,日日人来古渡头。土屋千家环郭近,长江一水抱城流。云蒸烟树常疑夏,雨落郊原却似愁。”[70]此诗即景抒情,尽写元江古渡头的繁华热闹。“泱泱乎大哉,自昔称威楚。地直当其阳,山川如织组。万峰争屼嵂,相乱似无叙。一水穿其间,曲折出端绪。”这是昆明回族文学家孙鹏在《楚雄晚眺拈提楚字》一诗中勾画出的楚雄晚景,诗人笔端洋溢着无限豪气,诗篇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另一首《旅次赵州》写赵州的风光,诗云:“我从昆弥来,山路渐已平。人家倚飞泉,引水入田耕。春风吹满路,春花笑相迎。长松盘怪石,高岩挂古藤。麇麚时出没,鸣鸟亦嘤嘤。娱人景物好,竛竮袤入城。风仪与龙伯,相望似有情。波罗带州水,背郭礼社横。爱此天水郡,山高而水清。山水幽绝处,往往有耆英。”[71]

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笔下的赵川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机,是诗人移情于物使然,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审美过程中,诗人把情感、生命、情绪投射移注到客观对象之中,使客观对象具有与主体相同的情感生命。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感情,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72]孙鹏的这两首作品均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人把感情融入滇地的自然景物之中,又从对大自然景色充满感情的欣赏与描绘中进一步地寄托自己的情怀。

总之,此类诗歌不仅展现出明清时期云南城镇的独特风光,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具体生动的节日风俗画卷。这些诗歌也是回族文学家心理空间在城镇的投射,蕴含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理想。

四 历史古迹景观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还创作了许多有关云南历史景观的诗篇,仅以关口类作品为例析之。碧鸡关是云南最著名的古建筑,也是春城昆明的象征和标志。清《云南地志》记载,碧鸡山“在郡城西二十里,周围十数里,峰峦碧色,石壁如削,下瞰滇池,为诸山之最。其北为关,曰碧鸡关”[73]。此关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引无数文人流连忘返,吟咏不止。王褒曾作《碧鸡颂》:“持节使王褒,谨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74]此赋虽旨在颂扬汉德无疆,却将碧鸡关的美名铭刻于历史中。明清回族文人吟碧鸡关的作品有10多首,有的描述碧鸡关的宏伟壮丽,有的突出碧鸡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孙鹏《上碧鸡关作》一诗“山色晚愈苍,山云晚愈碧。夕阳关衔山,三峰削如戟”,写出碧鸡关关山相衔、山云相依的美景。铁炉关是云南玉溪地区的古关隘(刺桐关),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险峻高耸的气势而深得历代文人的喜欢,“两州疆界一关分,险似铁炉自昔闻”,这是马汝为在《铁炉关》一诗中的深情吟咏,写出了铁炉关一关分两界的重要地理位置和以险闻名的历史事实。

除了关口类题材,还有吟咏其他历史文化遗存的,如沙琛的《南诏旧址》《题但当像》、马汝为的《澧江浮桥》《华严寺》和孙鹏的《万松庵》《五华楼》《观音庵》等,涉及关口、驿站、寺庙、桥梁等方面,既生动细腻地描述了这些历史古迹的风貌特征,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