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共和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一 奴隶贸易与刚果人民的反抗时期(17~18世纪)

中央刚果是非洲奴隶贩卖活动最猖狂、持续时间最久的地区之一,葡萄牙人是贩卖黑人奴隶的鼻祖,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使刚果河流域变成掠夺奴隶的重要场所。

1500年,葡萄牙国王把同刚果进行奴隶贸易的权力授予圣多美总督费尔南多·德梅洛。圣多美的葡萄牙商人在沿海罗安达等地设立了一些奴隶贸易中心。从1514年起,他们开始到刚果腹地掠买奴隶,不少传教士充当奴隶贩子。奴隶贩子们并不亲自动手捕捉奴隶,而是用劣等的布匹、盐、酒,特别是枪支和弹药,有时也用货币等为诱饵,引诱当地的国王和酋长为他们提供奴隶。这样国王、酋长和头人等上层分子,成了奴隶贸易的中间人。欧洲奴隶贩子使他们从奴隶贸易中获得高利润,并借此进行挑动,使刚果的国王和酋长们为抢夺奴隶而不惜自相残杀,这也是殖民者获取奴隶最重要的手段。

安济科国王在沿刚果河走廊与斯坦利湖周围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站,并控制内河航运,把奴隶源源不断地押送到沿海地区。地处沿海地区的卢安果国王则是最大的奴隶贸易中间商。国王敕令规定,在其领土内,奴隶的收购和出售必须由国王批准,不能自由买卖。贩卖奴隶所得的现金或实物要在国王、当地酋长和内地奴隶所有者之间均分。该国王所统管的100多个酋长几乎都因充当掮客而发财致富。为了储备奴隶,卢安果国王还修建了巨大的奴隶监舍。卢安果王国始终是一个输出奴隶的重要港口,这里的奴隶主要被运往巴西,成为巴西矿场和种植园的劳力。

长达400多年的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丑恶、最残暴、最可耻的一页。奴隶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往,也在一定时期内使卢安果王国、安济科王国经济得以繁荣,但是,从长期来看,奴隶贸易给刚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18世纪刚果和安哥拉是供应奴隶的主要市场。据估计,仅从大刚果地区运走的黑人就有1325万人。[4]19世纪上半期,奴隶贸易虽然名义上被禁止,但实际上是禁而不止。巴西、葡萄牙当局的贩奴大船每年去非洲5~8次,且都是能装2000人以上的轮船,卢安果、卡宾达、罗安达是它们必去的地方,这就造成了这些地区人口惊人的下降,生产力遭到破坏。由于运走的都是最健壮的劳动力,从而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为获得奴隶,欧洲人挑拨部落矛盾,使部落战争转化为猎奴战争,这是导致18世纪下半期刚果河流域人口惊人下降、诸王国(包括卢安果王国和安济科国王)急剧衰退的重要原因。英国作家戴维逊指出:“凡是奴隶贸易能插进它魔手的地方,苦难年代、与世隔绝年代、瘫痪年代就开始了。”[5]

二 布拉柴探险与法国殖民者的入侵(18世纪至1884年)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以禁止奴隶贸易为名,列强同意法国在西非沿岸派驻军舰。1839年法国在利伯维尔建立了基地。当法国人对加蓬沿海和河口地区的情况探明之后便想探险刚果河。由于刚果河下游多瀑布激流,他们便设想溯加蓬河而上到达刚果河的中上游。1872~1873年他们派出了一支探险队,由于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未能走出奥果韦河。1874年又派出22岁的皮埃尔·萨沃尼昂·德·布拉柴(Pierre Savorgnan de Brazza)率探险队前往。布拉柴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5岁时进入巴黎耶稣会办的海军学校,毕业时被授予海军中尉衔。1870年任法国海军士官,1874年取得探险活动的指挥权。当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已经抢先雇用英国人斯坦利在刚果盆地进行探险活动,并日益接近刚果河。法国急忙派遣布拉柴建立探险队前往刚果盆地,以防止刚果落入比利时之手。布拉柴去奥果韦河的探险队由3名白人(自然科学家、医生和水手长各1人)和20多名黑人组成。同时带去了150箱各种各样的货物,其中有针织品、珍珠、玻璃用品、武器、酒等。他们到了巴太凯高原,行至阿利马河沿岸时,遭到当地部落的敌视和抗击,1877年他们只得沿奥果韦河返回利伯维尔。

1879年12月,布拉柴第二次探险。他接受了“国际非洲协会”(1876年成立)的任务,在4名白人和10多名当地黑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奥果韦河上游,并在与帕萨河汇合处建立了一个“兵站”。1880年下半年,他又到了刚果河右岸的巴太凯高原,在非洲向导的带领下同安济科国王马科科(Makoko)会见。马科科为他举行了简单而又友好的欢迎仪式。1880年9月l0日,布拉柴同马科科签订“友好条约”。马科科同意把他的领土和从刚果河到乌班吉河之间的水域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并答应他在刚果河右岸的恩左玛地方建设一个“兵站”。布拉柴的活动在法国引起了强烈反响。1881年4月,官方报刊刊登了布拉柴的“探险”消息并写道:“刚果河流域蕴藏着无数的宝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882年11月30日,布拉柴与马科科签署的条约经法国议会批准后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议会将其决议通知马科科,称要占领刚果领土,成立法属刚果殖民地,并拨款10万法郎作为继续考察的经费。后来还续签了该条约。1883年2月,布拉柴进行了第三次探险。他被任命为法国政府的西非特派员,代表政府拥有广泛的职权。他的探险队共有100多名白人,其中包括他的哥哥茄克、医生巴莱、行政官海米、军官多利西和一支从非洲招募的军队。布拉柴此行的目标是在刚果建立永久性的据点。1884年4月17日,布拉柴又会见了马科科,将法国总统签署的条约交给他。之后,布拉柴采购了50箱左右的建筑材料,在恩左玛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个重要据点后来被“法国地理学家协会”称为“布拉柴维尔”。与此同时,法国科尔迪埃上尉沿奎卢河、尼阿里河而上,于1883年与卢安果国王签订条约,国王承认法国对卢安果王国全部土地的占有权。

三 柏林会议与法属殖民地的建立(1884~1904年)

1.大国瓜分与边境的界定

19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欧美各国对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的争夺愈演愈烈,并把贪婪的目光投向非洲这块尚未被瓜分的大陆。1876年9月,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倡议下,有比、英、法、德、意、俄、葡、奥匈、美等国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召开。会议表面上是讨论“开化非洲所应当采取的最好方法”,实际上却是殖民列强瓜分非洲的序幕。会议之后,列强在非洲展开了角逐。

1874~1877年,斯坦利完成了从东向西横穿赤道非洲的探险,探明了刚果河的主河道及流入大西洋的河口,在欧洲引起了一波“刚果热”。1879年,利奥波德二世与斯坦利签订合同,斯坦利打着非洲协会的金星蓝旗,再次深入刚果河流域。1881年7月,当到达距刚果河口400公里的马莱博湖左岸时,他惊奇地发现,该湖的右岸飘扬着法国三色旗,布拉柴早已先他到达那里。斯坦利只好占领左岸的据点——后来的利奥波德维尔(今金沙萨)。斯坦利用武力和利诱相结合的办法,沿刚果河流域建立了40多处殖民据点。对于斯坦利在刚果的活动,葡萄牙提出了“抗议”。1884年2月,英葡条约签订,英国承认葡萄牙占有刚果河口两岸,葡萄牙则同意英国享有同等贸易权利。这个条约引起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国的强烈反对。英国被迫让步,建议把刚果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德国宰相俾斯麦充当调解人,主持召开了讨论非洲问题的柏林会议,西方列强对刚果河流域进行了瓜分。与会国有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俄国、丹麦、瑞典、挪威、卢森堡、美国等15国,却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参加。会议通过的总议定书只笼统地声明,各国对刚果河流域地区的领土保持中立,拥有贸易自由和航行自由,而对它的瓜分实际上是在会外进行的。利奥波德二世得到了包括法国在内的与会诸国的同意,成立刚果自由邦,由他自己任国家元首。法国与刚果自由邦缔结协议,法国获得尼阿里河下游和中央刚果的天然出海口——奎卢区,1885年法国与葡萄牙也缔结协议,划定了各自的瓜分区域。

法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于1894年与德国签订《法德协议》,确定了与德属喀麦隆的边界,限定德国向东发展不得越过恩戈科河和桑加河的汇合处。1887年4月29日,法国与刚果自由邦签订议定书,确定以乌班吉河为界,直至北纬4度,边界就沿此河延伸。1894年法比再次签订条约,中央刚果的边界线最终敲定。

柏林会议后,列强根据条约进行有效占领,发动数以百计的大小战争,用武力侵占非洲人土地,史称为“绥靖时期”。柏林会议虽承认了法国在刚果河流域的势力范围,但它并未实际占领。会后法国殖民者也展开“绥靖”活动,接连派出由塞内加尔人为士兵的武装纵队,胁迫当地酋长接受法国统治,对于不肯就范的部落便进行武装征服。他们之前同安济科王国、卢安果王国签订的条约,不过是在法律名义上的占有,而1885年后则要对这些地方进行实际占领。

法国的“绥靖”活动主要沿着两条交通线进行:一条是由卢安果到布拉柴维尔;另一条沿着由南到北的河流由布拉柴维尔到韦索。1886年初,马尔尚上尉率队从海岸出发,经过与巴松迪人近两年的血战,1887年底到达布拉柴维尔,打通了从卢安果到布拉柴维尔的通道。1887年法军在卢迪马、金伯迪和孔巴设立了三个军事哨所。同时,雅各布于1886年根据布拉柴的指示,探查了奎卢河以南的地区,以便探测一条路线供以后可能修建从海岸到布拉柴维尔的铁路之用。为了控制由布拉柴维尔到卢安果这条道路的以北地区,法军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发动多次战争攻打巴本贝人,直到1911年。而打通由南向北的河道交通线则更加艰难。姆博希人、巴雅人英勇善战,使法军屡遭失败。1890年法军在诺拉被巴雅人击败,仓皇后退。之后法国人增派援军,1902~1904年,又经过两次战斗,终于控制了桑加河上游地区。然而,当地人始终没有放弃反抗。1910年巴科塔人发动起义,1913年利夸拉—莫萨卡上游地区发生反抗活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绥靖”活动还未结束。法国殖民者只能一边通过怀柔欺骗,一边依靠武力来占领这片土地。

2.法国的殖民统治制度

法国的殖民统治制度是在征服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1882年12月17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设立法属刚果殖民地,行政中心设在利伯维尔,下辖加蓬和刚果(刚果河以西直到大西洋地区),1883年2月2日,由刚果的创建者布拉柴任特派员。1886年2月27日,刚果与加蓬分为两个领地。1902年,法国政府又将刚果河盆地以北到乍得湖之间的广大地区划归法属刚果。1903年12月29日刚果改名为“中央刚果”。1905年殖民政府宣布,法属刚果下辖四个地区:加蓬、中央刚果、乌班吉—沙立和乍得;1906年又通过法令将后两个地区合二为一。1910年1月15日,殖民政府将法属刚果正式改名为“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中央刚果和乌班吉—沙立及乍得。布拉柴维尔成为整个赤道非洲的首府,这里设1名大总督,统辖4个地区。

法国在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制度,1886年布拉柴被任命为高级专员时分管刚果与加蓬两地,并在刚果设副总督。在“绥靖”活动过程中各地设行政长官,起初多由军人担任,由文职官员和地方保安辅助。法属赤道非洲建立后,每个殖民地设1名总督,下属若干省、大区,由总督派官员直接统治,官员全部由法国人担任。省(或大区)下设县或小区,再下为村庄。各级官员除法国人外也任命土著官员,其任务是征税、维持治安、组织抗灾和储备粮食等。行政区的划分起初很不稳定,如1926年赤道非洲划分为36个区、138个分区,后从经济角度改为20个省,但是因管理上的困难又改为30个区。法国直接统治的特点是对原有的酋长、国王一律废除,特别是对曾经有过反抗行为的大小酋长要流放他乡。被重新任命的酋长不是当地人,他们领取政府薪金,效忠殖民政府。当局十分重视培养酋长子弟作为代理人,这些年轻人容易理解法国人的意图,也可作为人质使老一代酋长屈服。

法国殖民者打着“开化落后民族地区”的幌子推行租让制,计划通过法国私人资本进行剥削和掠夺,在法国国内导致“刚果热”,产生了一批想发横财的法国人。1893~1899年政府先后同奥果韦公司、奎卢—尼阿里公司等40多家公司签订租让合同,出租刚果土地,租期30年。这些公司享有被租让土地的全部使用权,上缴13%的利润给政府。当时刚果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而出租土地竟达30万平方公里。法国商人们疯狂掠夺当地物产,贸易额直线上升。1900年中央刚果贸易输出总额为753.9万法郎,1910年上升为2463万法郎,橡胶、象牙占输出品的绝大多数。殖民者还推行强迫劳动制度,强迫土著人无偿地为政府承担各种徭役,并有花样繁杂的惩罚制度,造成大批民众外逃或进行消极抵抗。据统计,1911年法属赤道非洲有2000万人,1921年减至750万人。法国殖民者的侵略暴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1908年,巴黎成立了保护土著的国际协会,迫使法国政府实行改革。1909年,法国政府废除实物税,改行货币赋税。1911年,与租让公司谈判,收回了租让土地,但保留了剩余3800平方公里最好的土地给租让公司,非洲人民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各种暴行继续发生。

法国当局还通过强行推行法语、法国生活方式等“同化”政策,培养殖民统治的支持者,以保持殖民地与法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一致。如果某个土著人接受了法语和法国的生活方式,便可以成为法国公民,被赋予法国人所享有的一切政治权利。但是“同化只是一种幻想”,依据1912年颁布的《入籍法》,只有任公职10年,拥有财产,受过法国教育或服军役获奖者,才可以取得法国公民权。真正被同化并加入法国国籍者寥寥无几。即使是被同化的人,也并非都是殖民统治的支持者,恰恰是在这一群体中诞生了反殖民主义的先行者。

3.刚果早期反殖民主义斗争

法国殖民者的侵略暴行激起人民的奋起反抗。早在1877年,当布拉柴率领考察队沿尼阿里河向刚果河岸前进时,与阿富鲁部落发生冲突,并被武器落后的阿富鲁部落打败,考察队狼狈逃回加蓬。这是中央刚果人民对法国侵略者的第一次打击。为了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央刚果人民曾多次拿起武器,进行英勇斗争。

1879年,布拉柴重整兵力,再度出征中央刚果。1881年,他率兵第二次来到尼阿里河准备向刚果河岸逼近,遭到当地人民抵抗。领导这次斗争的是一位名叫篷戈的酋长。他率领一支抵抗军,在炎热的丛林和山区,用原始的武器同侵略者展开游击战,多次打败侵略军。但是,由于纪律与组织性不强,缺乏与拥有现代武器的法国殖民军作战的经验,抵抗军最后退守到刚果河畔,绝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篷戈被俘,不久被法国殖民者绞死。他们的英雄事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篷戈的抵抗虽然失败了,但是打乱了布拉柴从刚果河中游进军黑角的计划,迫使布拉柴又一次退回加蓬。柏林会议后,法国人加紧对非洲内地的“绥靖”活动,他们沿刚果河北上,占领了上游的大部分地区。

法国殖民者的侵略活动遭到刚果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1910年森贝地区的巴科塔人拿起武器,发动起义,袭击欧洲商人及行政官员,使他们仓皇撤走。法国殖民当局派遣一支持有85支枪的部队前去镇压。殖民军沿恩戈科河而上,直抵苏夫莱堡,然后向森贝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并在奥扎拉设立了一个哨所,最终使巴科塔起义失败。1913年,利夸拉河上游地区的非洲人拿起武器,发动起义。马库瓦的殖民行政官向布拉柴维尔当局部队求援,一个45人的小支队从莫萨卡沿利夸拉河而上,直抵埃通比和奥洛利,残酷镇压了这次起义。当时法国的一份军事报告承认:“这些部族有不少通过交换得来的枪支。开始时,几乎各地都攻击前来占领土地的法国队伍。”[6]法国殖民者只能沿途建立哨所,缓慢向前推进。有些地区殖民者说:“刚果人实行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们意识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可以制造障碍,常常成功地伏击敌人。他们懂得怎样在一个村落修筑堡垒,并以其在长期狩猎生活中锻炼出来的经验和技巧进行作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