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国家传播环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英国传播环境研究

史聪一 章晓英[1]

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西欧岛国。

亨利八世时期(1509~1547),王权进一步加强,国家主权确立,标志着英吉利民族国家完全形成。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了海上霸权。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后,专制王权被颠覆,议会主权原则确立。这奠定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中,英国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783年北美独立后,英国从强调垄断的重商帝国向推行工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自由帝国发展,从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为实现强国梦奠定了基础。19世纪,英国享有世界霸权地位。但是,优势中也存在隐患,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冲突层出不穷。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的衰退。英国丢掉了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也没有获得领导欧洲的机会。

21世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是英国公投脱欧。它不仅对英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广泛影响,也在文化上产生影响,潜在地撕裂了英国社会,形成了文化自主和世界主义者两大阵营。因此,英国民众要求举行第二次公投。英国将经历漫长的未知旅程。

一 政治与法律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其政治权力中心是君主、内阁和议会。君主是立法机构的一部分,是行政机构的首脑、司法机构的首脑、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以及英联邦的领袖,但实权在内阁。内阁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大臣组成,主要负责行政,也参与立法,职责包括制定政策,确保政府的控制与协作,并向议会负责。英国议会是英国最高的立法机关,主要职责是通过立法(见图2-1)。

图2-1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结构

英国法律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发展道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英国法实行不成文宪法,即不存在于某个单一的文件中,而主要由部分成文法、部分习惯法,以及部分惯例公约等逐渐形成(见图2-2)。

图2-2 英国宪法的五处来源

英国,更具体地说,英格兰的法律体系以普通法为主。普通法的最大特点是非法典化的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主要存在于法官以往的先例判决中,法官的判决引用的依据是以往的判例,因此又被称为判例法或者法官法”。[2]

苏格兰法律体系传统上深受罗马法或欧洲大陆法的影响。在苏格兰,判决依据并非依靠法官以往的先例判决,而是法学家的著作和法理阐释。但是,在18世纪初苏格兰加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以后,深受普通法的影响。因此,如今的苏格兰法一般被视为“混合法系”。

民法规定了公民及公司的权利和责任,包括违约、过失、诽谤、欺诈、房屋购买、离婚等。刑法主要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包括偷窃、人身侵害、谋杀和强奸。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皇家检控署负责审理即决犯罪和可公诉罪行,而在苏格兰则由苏格兰检察总长负责。[3]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郡法院、治安法院、高等法院、皇家刑事法庭、死囚裁判法庭、上诉法院等;在苏格兰,有区和郡法院、高等法院和高等民事法庭。

申请出庭律师的人必须进入伦敦四大律师学院中的一所进行学习,它们分别为林肯律师学院(建于1422年)、中殿律师学院(建于1501年)、内殿律师学院(建于1505年)、格雷律师学院(建于1569年)。这四所律师学院具有颁准英国律师资格的独特权力。

二 经济与社会

据2017年统计数据,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列世界第五位,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9%。购买力平价列第九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世界第十九位。[4]

英国经济和金融的相关政府政策的出台和执行主要由以财政大臣为首的财政部和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负责。1979年后,英国主要采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在货币政策上,英国货币英镑是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大货币。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利率、量化宽松及前瞻指引。

作为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代表国家,英国政府开支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约占财政支出的35%,主要覆盖四个部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包括对有特殊困难者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有关服务,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和津贴补助。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把几家银行国有化,导致英国财政紧缩,公共财政恶化,福利削减。在财政政策上,保守党认为,英国现有的福利体系是“高税收和高福利”的错误循环,并坚信实施紧缩和削减福利是英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志愿行动是英国福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志愿行动的主体主要是志愿者和公益慈善组织从业者。志愿者通常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不计报酬,自愿从事扶助弱势群体、服务社区以及保护环境公益慈善活动。公益慈善组织从业者是各种公益慈善组织的专职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并通过服务获得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

这些由志愿者担任工作人员的组织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NGO),也叫“第三部门”或“市民社会”。规模较大的国际性组织有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较大的全国性组织有志愿者事务(VM)、行动起来(Do-it)、英国红十字会(BRC)、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等。

英国普通民众中有1980万人每年会参与至少一次的志愿活动,占总人数(6274万)的31.56%。相较于美国20.55%的比例,可以看出,英国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5]

“志愿行动这一领域经常是人口密集的,有一些不断被其他组织取代的短期协会;还有别的生存较久的组织,追求不变的或者改变的目标。这是英国社会一个重要特征——如此之多,以致于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它们,英国会是什么样的状况。”[6]

英国福利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义务教育福利化,以确保英国教育的公平性。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5~16岁),而在北爱尔兰,义务教育年限是13年(4~16岁)。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学费、书费和文具费等都不用交,全部由学校提供。英国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与政府的资金扶持分不开。

全民公费医疗也是英国福利社会的重要特征。英国实行NHS,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社区诊所,主要由家庭医生和护士组成。第二级为基于医院的专业服务,由专科医生负责重病和手术治疗。NHS获得英国国家税收支持,持有英国身份(永久居留权或国籍)或是持有6个月以上签证的外国留学生都可享受免费医疗,其他外国人生病看急诊也是免费的。

以欧洲的标准衡量,英国农业属于密集型、高机械化、高效率的农业类型,以不超过1.6%的人口满足了英国60%左右的食物需求。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0.6%。家畜养殖约占农业产值的2/3,粮食作物生产约占农业产值的1/3。英国渔业虽然衰落,但仍非常重要,捕获的鱼的种类主要包括比目鱼、鲱鱼等。

仅2017年7月,英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114亿英镑,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4%。[7]英国正在建一条新的铁路,将经过伦敦,贯穿英国东部与西部,支线通过希思罗机场。该工程的一大特点是在伦敦中心建设42千米的隧道,将主要站点连接起来。该项目耗资150亿英镑。

北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根据《英国能源简介2018》[8],英国原是一个原油净进口国,2017年,英国36%的能源依靠进口,远低于2014年的水平(47%)。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加,以及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英国曾有“现代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之称,可在“去工业强金融”的发展思路下,英国制造业总体下滑。尽管如此,其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强。根据英国《工业战略:英国产业分析》,[9]航空航天业、汽车工业和生命科学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已发展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引领英国制造业复苏。

尽管经济疲软以及出现财政赤字,英国政府依然追加科技投入。英国着重强调8个前瞻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革命和高能效计算、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技、电力存储、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机器人、卫星与空间技术应用。

英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约占英国GDP的80%;金融业在英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伦敦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在最近公布的财政分析中,银行和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10]

从商业来看,[11]根据2016年3月的增值税和所得税预扣法登记情况看,英国有255万家企业,和2015年3月相比,增长了10.5万家(增长4.3%)(见图2-3)。公司和公共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占到企业总数的68.8%。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数量持续走低,仅占总数的27.4%。

图2-3 2011~2016年英国企业的数量和变化比重

资料来源:https://www.ons.gov.uk/businessindustryandtrade/business/activitysizeandlocation/bulletins/ukbusinessactivitysizeandlocation/2016。

当前,英国的经济尤其是贸易受到脱欧公投的负面影响。[12]根据经济成就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的预测,如果英国和欧盟未能达成自贸协议,英国贸易额将下降40%左右,英国人均收入将下降2.6%;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Moniques Ebell认为,即使英国和欧盟达成自贸协议,英国贸易额也将下降20%左右。[13]具体而言,首先,英国制造业对欧盟出口将受到脱欧的影响,特别是在欧盟内已形成价值供应链关系的英国航空航天、制药以及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在欧盟统一大市场内,无论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都可自由流动,但脱欧后,如果英国企业进口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对欧盟出口的当地含量不能达到通常自贸协定规定的60%,将无法享受自贸协定的关税,因此,不能避免英国对欧盟贸易关税成本的上升。其次,脱欧对服务贸易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保险、金融、知识产权、运输等其优势服务业。这些优势服务行业进入欧盟市场将面临较高的监管成本。而以上两方面的变化将带来英国对外贸易格局的调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英国对欧盟贸易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意味着对美国贸易需要增加4个百分点,对中国贸易则需要增加7个百分点。从此意义上讲,英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将为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遇。

三 宗教与文化

(一)宗教

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大部分民众信奉基督教。在信基督教的英国人中,大部分民众是新教教徒,北爱尔兰的一些人是天主教教徒。随着其他文化背景和种族的移民来到英国,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在某些民族区域也成为主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民众拥有宗教自由。

2011年基督教仍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第一大宗教(见图2-4),占人口的59%(约有3320万人),伊斯兰教位列第二,占人口的5%(约有270万人)。同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已达到人口的四分之一,约为141万人。2001~2011年,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减少(占比从71.7%减少到59%),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比重增加(由14.8%增加到25%)。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员比重也有上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比重增加得最多(从3%增加到5%)。2011年,伦敦是宗教信仰最多样的地区,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的比重最高。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基督教的比重最高。

图2-4 20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宗教信仰比重

资料来源: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culturalidentity/religion/articles/religioninenglandandwales2011/2012-12-11。

英国许多古老大教堂成了国家标志和精神象征。艾默生曾写道:“教堂里都是些最博学、最勤劳或最忠诚的人士,他们的建筑和他们的信仰永存……大量的圣徒创造了人类精神高峰。”[14]

(二)文化

从传统意义上讲,英国文化有三大核心特征:自由主义文化;贵族文化;多元文化。

首先,英国的自由主义文化需从《大宪章》讲起。《大宪章》反映了英国人争取自由的历史。1215年,英国反叛贵族强迫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其目的是限制主权。《大宪章》有63项条款,非常详尽地规定国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看出,封建贵族已把自己看作具有天然发言权的民众的代言人,而不仅是国王的“直属封臣”。但是,无论是约翰王,还是次年继位的亨利三世皆置《大宪章》于不顾,并且极少召开大议事会,致使大贵族多次起义。其结果是大贵族于1234年迫使亨利三世允许贵族反对派进入大议事会(也称“议会”)。《大宪章》和议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宪法精神,也不仅在于保障了议会对王国的征税权和国民对王国政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重要的是,其意义还在于创建了自由的传统。正如我国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所言:“《大宪章》和议会两项成果为贵族保障了封建主的‘自由’,却也为后来的英国人开创了‘自由’的先例,被后人看作是英国国民自由的起源。作为一个原则,‘自由’被认为是现代世界最珍贵的原则之一。英国之所以在后来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与它这种‘自由’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5]

其次,历史悠久的贵族文化也常被视为英国文化的精髓。虽然英国贵族文化日渐式微,但是一直存在,而且不可或缺。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前三种为高等贵族,子爵是上议院贵族中资格最浅的,男爵在贵族等级中排在最后。在公爵中,皇室成员中的公爵为最高等级,叫作“大公”(Royal Duke)。比较特殊的公爵是康沃尔公爵(Duke of Cornwall),因为只有皇长子才能被授予这个爵位。贵族又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前者为代代相传的爵位,后者指一代贵族,即贵族称号不能被子女继承。大部分男爵是终身贵族。艾默生称他们“勇敢、英俊、多才、豪爽”。[16]

最后,多元文化也是英国文化的显著特点。二战后,英国从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高福利国家,自此,也从移民输出国转为移民输入国。数据显示,1962年前,应英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约50万非白人移民从新英联邦来到英国,排在前五位的移民族群包括印度裔、巴基斯坦裔、非洲裔黑人、孟加拉裔和加勒比裔。此外,还有一定规模的华裔、罗姆人、阿拉伯人。在伦敦,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人。移民群体逐渐转变成了英国的少数族群。

进入21世纪,英国的外来移民数量持续增加,尤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如图2-5所示。

图2-5 20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非英国出生人口

资料来源: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culturalidentity/ethnicity/articles/2011censusanalysisethnicityandreligionofthenonukbornpopulationinenglandandwales/2015-06-18#ethnicity-of-non-uk-born-population-by-world-region。

英国2011年非英国出生人口调查显示,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约750万人。其中13%的人口出生地不是英格兰或威尔士。在其他国家出生的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中,白种人群约有340万人,亚洲人或亚裔英国人约有240万人,黑人、非裔、加勒比人或英国黑人约有99.2万人。

为了缓和国内族群矛盾,英国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尽管当前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面临困境和反思,多元文化无疑已形成了英国文化的核心特点。

四 媒体与受众

(一)英国传媒业

英国在传媒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复杂化与体系成熟化等特征,是仅次于美国的传媒发达国家。

英国的报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被称为优质报刊或严肃报刊,如The Times、Financial TimesThe Guardian等;第二类被称为“通俗报刊”,如The Sun等,倾向于对名人的报道以及人情社会的报道,以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英国杂志可分为三大类:消费类杂志,如Which;商业类杂志,如Management Today;专业类杂志,如The Economist等。英国广播电视可分为:公共广播电视,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商业广播电视,如英国独立电视台。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后,互联网和新媒体作为第四和第五大媒体继而崛起。

面临新兴媒体的发展,英国三大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报纸为例,由于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下降,报纸的影响力被逐渐削弱。

如图2-6所示,在2010年至2012年,所有主要报纸的发行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连续下滑,尤其是《每日电讯报》与《泰晤士报》下滑极为明显;而2012年至2015年,除《泰晤士报》发行量相对平稳外,其他报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现象。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与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开始逐步在英国占据主要地位。

图2-6 英国主要报纸每年1月发行量(2010~2015年)

资料来源:王晓园:《5W视角下英国报业转型策略及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52~155页。

图2-7 英国各地区家庭互联网使用率(2006年与2017年)

资料来源: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ouseholdcharacteristics/homeinternetandsocialmediausage/bulletins/internetaccesshouseholdsandindividuals/2017。

如图2-7所示,2006~2017年,英国家庭互联网使用率大幅提升,尤其是苏格兰地区,2006年家庭互联网使用率低于49%,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最低水平,而在2017年已接近90%,增长了近41个百分点,一跃成为互联网使用率较高的地区之一;此外,2017年其他各地区的家庭互联网使用率均超过80%,而伦敦与东南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率则超过90%。

英国Digital Day的相关研究[17]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全英国的互联网家庭的接入率为88%;成年人使用宽带(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接入网络的比重达到了83%;平板电脑的家庭拥有率达到58%;此外,用手机连接网络的人口也占到了英国总人口的66%。而社交媒体则通常被理解为网络媒体,使参与者们广泛参与其中。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将不同平台的信息整合于一体。因此,社交媒体的媒介传播在英国占据了物质基础。

同时,媒介融合也是社交媒体在英国普及的显著特征之一。社交媒体为英国人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消息共享以及多媒体(如视频和图片)共享的地方,例如Facebook。作为倍受欢迎的活动方式,社交媒体在英国的年轻人中尤其受欢迎。根据Digital Day的相关统计数据,2016年,在16~24岁的人群中,每周都使用社交媒体的比重达到了99%;除去65岁以上的群体,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至少达到了每周一次。此外,手机是2016年度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工具,有50%的成年人通过手机使用社交媒体。

“BBC全球服务”(BBC World Service)是英国官方对外传播媒体机构,目前用43种语言全球传播,由英国政府资助。BBC成立于1922年,提供广播服务,1936年开始提供电视服务。BBC电台分为“国内服务”(Home Service)和“全球服务”(World Service)。“BBC全球服务”的前身是“BBC帝国服务”(BBC Empire Service)和“BBC海外服务”(BBC Overseas Service,1939年),于1932年开播,用英语向英国本土以外地区广播。1938年,BBC第一个外语频道阿拉伯语电台开播,同年,面向拉丁美洲播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节目,并向欧洲地区播出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节目,1939年,开办对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广播节目,1940年,向南亚地区播出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节目,1941年向中国播出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节目,1946年向苏联播出俄语节目。20世纪40年代末,开办了对马来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广播节目。1965年,开始启用BBC World Service名称。[18]

1999年,因为德语听众习惯听英国广播节目,BBC停止了德语广播,出于同样原因,也停止了荷兰语、芬兰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马来语广播节目。2006~2008年,BBC的保加利亚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希腊语、匈牙利语、哈萨克斯坦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泰语、罗马尼亚语的广播节目停播,将经费用于2007年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电视节目的开播。[19]

1991年,BBC开始以“电视全球服务”(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的名称向亚洲及中东播出电视节目,经费主要来自收视费和广告收入。1992年,该频道的覆盖范围扩展到了非洲。1995年,进一步覆盖了欧洲地区,2001年,完成全球覆盖。BBC“电视全球服务”提供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同时经常播放一些在英国国内广受好评的纪录片等。[20]

(二)受众特点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英国的媒体产业格局已经成型,并具有自身特色。因为以市场型经济为导向,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以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在受众的关注度与消费选择中逐渐下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和经过媒介融合后转型的传统媒体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16年,英国有41%的受众群体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而仅有超过10%的受众群体通过报纸阅读新闻。[21]此外,近年来线上新闻(news online)的消费在英国的增速相当可观。所有英国在线用户中,以互联网作为获取新闻主要来源的人群相较2015年有所增长,并在现阶段比通过电视获取主要新闻资讯更受欢迎。根据“路透社研究数据”(Reuters Institute Data),整个英国超过三分之一(35%)的在线新闻用户表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8%的用户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就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方式而言,英国受众与消费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22]

在对新闻机构(news organization)及新闻记者的信赖度上,英国受众同样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中等水平。2016年,42%的英国线上用户表示他们相信新闻机构,还有29%的受众表示相信媒体记者。然而,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对本国受众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受到“精明媒体”(Media-savvy)的影响,并表示在一些搜索引擎返回界面时会准确无误地返回原始界面,而一些却难以返回;25%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搜索引擎将相关网站列出,相关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10%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考虑上述因素,只浏览自己所需的新闻网站。[23]

根据《英国媒体传播报告2016》[24],在9项网络应用及媒体受众比重中,英国所有数据均高于其他8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及瑞典),其中5项与媒体有直接关系:通过免费业务供应商观看电视或电影回放(catch-up)或点播(on-demand)的消费者占全国人口的61%,高于其他8国平均水平(38%);33%的受众通过付费的随选视讯系统(video-on-demand)观看电视或电影,其他8国平均水平仅为15%;16%的受众表示在没有信号源的情况下将率先选择放弃视频回放,高于其他8国平均水平(7%);在通过无线电视与视频直播观看“高清电视节目”(high quality TV programme)方面,英国受众的选择率为42%,而其他8国观看人数的比重仅为29%;而数字音频广播接收器(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在英国受众范围内的拥有比重为33%,其余8国仅为13%。此外,英国消费者群体选择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订餐以及网上约车等与社交媒体相关的模式占比依次为74%、59%、33%和19%,分别高于其他8国57%、40%、21%和12%的平均值。

如图2-8所示,截至2016年10月,英国与其他8国受众群体获取新闻的途径主要为网络与电视;而通过报纸与杂志、无线广播设备获取新闻的途径占比相对较低。就英国受众而言,使用网络与电视获取新闻的比重最高,分别为33%与36%;而传统媒体中的报纸与杂志和广播分别占比10%和6%。

图2-8 2016年英国与其他8国新闻主要来源(受访者占比)

资料来源: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multi-sector-research/cmr/cmr16/the-communications-market-report-uk。

图2-9 2016年英国与其他8国区域/当地新闻主要来源(受访者占比)

资料来源: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multi-sector-research/cmr/cmr16/the-communications-market-report-uk。

如图2-9所示,在2016年英国与其他8国区域性新闻与当地新闻的信息源获取中,网络成为英国受众最常用的途径之一,占比31%;其次是电视,占比27%;而报纸与杂志仅仅排名第三位,占比18%,而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仅占9%。

图2-10 2016年英国与其他8国体育新闻受众选择比重

资料来源: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multi-sector-research/cmr/cmr16/the-communications-market-report-uk。

如图2-10所示,在体育新闻的媒介选择上,英国民众选择电视的占比20%;选择网络的占比27%;而报刊与杂志和广播的选择率分别为8%和8%。此外,多达33%的英国受众对体育新闻不感兴趣,在9国中位列第二。

如表2-1所示,英国各年龄段社交网络的人群总比重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45%上升到2017年的66%,且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16~44岁的人群社交网络的使用比重超过50%,而45岁及以上的人群社交网络的使用比重都低于50%;2017年,16~24岁人群的社交网络使用比重最高,已达到96%,65岁及以上的人群社交网络的使用比重为27%,低于50%。

表2-1 2011~2017年英国社交网络人群年龄构成

如表2-2所示,2017年英国各个族群的网络活动中,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比重达到了66%,其中白种人群体的比重为64%,亚裔比重为77%,而包括非裔在内的其他族群占比则达到了81%;通过在线阅读新闻、报纸以及杂志的人群比重达到了64%,其中亚裔的使用比重为76%,包括非裔在内的其他族群占比为71%,而白种人群体则仅占63%。

表2-2 2017年英国网络活动占比(按族群划分)

五 对华关系

自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紧密相连,并在时代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与走向。时至今日,中英关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关系灵活且务实。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封锁,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但是,由于当时英国追随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问题,英国与中国并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是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对华采取积极政策,并力图在中英关系上寻求新的突破。但由于冷战时期的阵营对立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双方关系长期处于停滞阶段。

“文化大革命”初期,英国对华关系处于敏感阶段。[25]由于在香港相关问题上的分歧,中英关系相对恶化。但英国寻求通过和平外交的手段与中国进行外交磋商,避免外交不利局面,为后期中英关系正常化与建交奠定了基础。

1972年3月13日,中英双方互派大使,并正式建立完全外交关系,这也标志着中英关系走向正常化。英国对华开始采取相对积极的外交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经过20多轮的谈判终于达成共识,采用“一国两制”方针达成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为中英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在双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两国关系升级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到2015年两国关系更进一步提升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建立了多层次的双边对话磋商机制,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驻英国使馆统计数据显示,[26]2015年,中英双边贸易额为785.2亿美元,2016年,中英双边贸易额为743.4亿美元;目前,英在华实际投资13.51亿美元,累计总投资210.5亿美元。同时,近几年中国对英投资数额超过以往30年的总和。[27]在科技方面,中英两国签署了2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和科技合作对口协议或备忘录,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截至2015年底,中国自英技术引进累计合同金额为113.6亿美元。在教育领域,中国在英留学人员已超过15万人,英国在华留学人员也有7000人。英国的孔子学院已达29所,孔子课堂有127个,数量居欧洲之首。英国有6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在文化领域,中英两国交流活跃,双方宣布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在中国举办以“新世代”为主题的“英国文化季”,在英国举办以“创意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季”。2016年,双方举办了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前驻英大使马振岗写道:“中英关系经过45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互利合作的良好基础。双方会抓住时机,谋求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28]


[1] 史聪一,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章晓英,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英国研究。

[2] 杨先德:《法律的进化: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检察风云》2017年第18期。

[3] “British laws,” Quick Reference,http://www.quick-facts.co.uk/politics/britlaw.html,Retrieved 24 July 2017.

[4] PWC,“Economic projections:August 2017,” Global Economic Watch-Projections,http://www.pwc.com/gx/en/issues/economy/global-economy-watch/projections.html,Retrieved from 1 August 2017.

[5] 《在英国做志愿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http://www.zgzyz.org.cn/content/2015-08/21/content_1156384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30日)。

[6] 钱乘旦、高岱主编《英国史新探:全球视野与文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371页。

[7] Lewis,Ceri,“Construction output in Great Britain:July 2017 and new orders April to June 2017,”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8 Sep.2017.

[8] 《英国能源产业发展分析(上)》,http://www.chinapower.com.cn/informationjzqb/20180824/120036. 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5日)。

[9] 《英国先进制造业·上篇:政策支持力度大,鼓励外商投资》,http://www.sohu.com/a/226052868_161795(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5日)。

[10] 《英国制造业是怎样衰落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https://www.sohu.com/a/220178791_680938(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5日)。

[11] ONS,“Statistical bulletin:UK business,activity,size,and location:2016,” https://www.ons. gov.uk/businessindustryandtrade/business/activitysizeandlocation/bulletins/ukbusinessactivitysizeandlocation/2016,Retrieved on 26 July 2017.

[12] 《“脱欧”对英国贸易影响几何》,http://intl.ce.cn/sjjj/qy/201704/21/t20170421_22195125. 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5日)。

[13] 《媒体关于英国脱欧后与欧盟贸易安排走向的看法》,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shz/zn/201708/2017080263215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5日)。

[14] Ralph Waldo Emerson,English Traits,Tauris Parke Paperbacks,2011,p.163.

[15] 齐世荣:《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三秦出版社,2005,第11~12页;O’Brien,Rachel and Angela Potter Collins,“2011 census analysis:ethnicity and religion of the non-UK born popul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201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18 June 2015。

[16] Ralph Waldo Emerson,English Traits,Tauris Parke Paperbacks,2011,p.137.

[17]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UK(2017),https://www.ofcom.org.uk/_data/assets/pdf_file/0017/105074/cmr-2017-uk.pdf,p.6.

[18] BBC World Service,http://www.en.m.wikipedia.org.

[19] BBC World Service,http://www.en.m.wikipedia.org.

[20] BBC World Service,http://www.en.m.wikipedia.org.

[21] 《英国媒体传播概况201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4/22/34716795_606587599. shtml。

[22]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 Report:International,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multi-sector-research/cmr/cmr16/international.

[23]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 Report:International,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multi-sector-research/cmr/cmr16/international.

[24]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 Report 2016,p.9,https://www.ofcom.org.uk/_data/assets/pdf_file/0026/95642/ICMR-Full.pdf.

[25] 董琳:《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26] 《中国同英国的关系》,http://www.fmprc.gov.cn/ce/ceuk/chn/zygx/zygxgk(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24日)。

[27] 马振岗:《走过45年的中英关系》,《时事报告》2017年第3期。

[28] 马振岗:《走过45年的中英关系》,《时事报告》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