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明代内库 “内库”是指古代宫廷各类库藏的集称,就目前所见,该词始见于《魏书·食货志》,北魏和平二年(461)冬,文成帝拓跋濬“诏出内库绫绵布帛二十万匹,令内外百官分曹赌射”。[191]唐宋以来以“内库”统指皇宫库藏被广泛采用。另就文献记载来看,内库亦被称为“宫库”“内藏”“内帑”等。

在明代政书中,“内库”一词存在广、狭两种概念,狭义者仅指内廷常设的库藏机构,如正德会典“内库”一项记为:“内承运库、内府天财库、内府供用库、广积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赃罚库、广惠库、广盈库。”[192]其职能限于财物的收贮与调配。广义者则将范围扩大至“库”以外的其他内府收贮机构。如万历会典就将内官监、尚膳监、酒醋面局、司苑局、惜薪司、宝钞司等内廷机构视为内府库。[193]另从皇城以内的收贮情况来看,还有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立的长安、东安、西安、北安四门仓,以收储守御军士月粮为主。[194]正德间内府还一度设有为武宗聚敛财富另行开辟豹房新库。[195]另外,又有收贮图书、铁券等物的古今通集库,以及各宫殿私库,《大内规制纪略》记有:“慈宁宫、慈庆宫,皆有花园、有井、有库藏。”又“乾清宫大殿之左向西者曰端宁殿,尚冠等近侍所司御服、衮袍、圭玉、冠带、钱粮贮也”。[196]相对于狭义内库,监、司、局及各宫私库的财物收贮主要侧重于机构的自身消费,如酒醋面局、尚膳监为宫廷饮食机构,惜薪、宝钞司为宫廷造办机构。由于各宫私库因受宫闱体制限制,记载文献严重匮乏。故依文章研究意旨和现存史料的约束,本书研究选取的“内库”为狭义概念。

宫廷财政 宫廷财政亦称帝室财政、宫中财政或内宫财政。20世纪初加藤繁在考察汉代财政时对“帝室财政”概念进行了说明,即为天子个人生活、地位而运筹的财政,又称之为天子的私财政,其范围不包括封君经济。[197]由于宫廷财政不涉及内府以外宗室藩王的财政活动,故较之学界常用的“皇室财政”概念范围有所缩小。概言之,明代的宫廷财政是指与明代宫廷相关的系列财政活动,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宫廷财政的基本规制,主要包括财政机构、收支结构、监管体制以及职能、地位等问题;二是宫廷财政与国家政治、财政、货币、市场乃至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除皇庄、皇店等宫廷私产收入外,因明代宫廷财政未建立起完全独立的专项财源,故长期与户、工等部财政之间存在混淆不清特征。[198]

财政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其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199]财政变迁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德国财政社会学代表人物戈得谢德指出:任何时候财政都对国家和社会的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0]如前所述,明代的财政变迁是一场由传统实物体制向近代货币体制的转型,其内容涵盖财政的收支形态、库储结构、监管体制、分配格局等方面。因此,本书讨论的明代财政变迁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库财政收支形态的变迁,即明初实物宝钞体制向明中后期白银体制的转变;二是内库实物折银视角下的京师库藏格局调整与财权责任重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