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神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之后,为实现其由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进而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战略,逐步改变战败初期对战前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省的态度,至8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新国家主义和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表现出了强化民族主义、否定和淡化侵略历史罪责,以及复活军国主义暗流涌动的倾向。日本近代文明进程是与对邻国殖民掠夺同步的,近代化国家发展是与对外侵略罪恶相伴的,而日本人不能正视和真正反省自己的侵略历史,致使“历史认识”问题成为其与中韩等被侵略国家和民族不断发生摩擦冲突的焦点和祸端。这不仅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共同体建构的进程。

我们知道,反映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有两个标志性事项:一是日本右翼自1982年以来修改战后根据“和平宪法”制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二是自1985年始首相正式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但是,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歪曲历史真相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受到日本众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批判,而且受到日本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中学的抵制,如2001年版新历史教科书的采用率只有0.03%,说明“新历史教科书”图谋篡改历史、美化侵略、复活军国主义的做法,并未得到日本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则不然,它虽然也被日本不少有识之士批判和斥之为违宪,但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其选票或受支持率却往往有增无减,如在2013年年初针对安倍是否应该参拜靖国神社的舆论调查中,就有超过半数的二十岁年轻人选择支持参拜。虽然在安倍参拜后共同通信社进行的舆论调查中,认为“好”的人只占43.2%,而认为“不好”的人占47.1%,但认为“不好”的大多数(69.8%),则是因认为“需要考虑外交关系”,并非全是从内心认为“不应该去参拜”。虽然说支持参拜的人不一定就是主张军国主义或否定侵略历史者,但也说明其“参拜靖国神社”能迎合多数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感情和文化心理。之所以如此,应该说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着相当复杂的深层的民俗信仰文化原因。因此,从民俗信仰角度厘清靖国神社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辨明靖国神社作为日本民族文化凝聚力象征与其作为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精神”之标志的关系,则成为深层解构“靖国神社”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孙敏博士撰著的这部《日本的人神信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一课题。

该书是孙敏博士负责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继其《日本人论——基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考察》后的第二部专著,作为其博士生时的导师,虽然在其研究写作过程中有过数次交谈,但读到最终书稿后,仍被书中的新颖视点及其求实求真的学术精神所感动,现就该书的特点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在迄今国内有关靖国神社的研究中,由于关涉中日间非常敏感的“历史认识”问题,故而大多学者将其置于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领域进行研究,从民俗宗教,特别是日本神道视域进行的研究非常之少。而该书作者则以日本的人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基于神道与民俗的视角,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对日本人神信仰的谱系——祖灵信仰、怨灵信仰、伟人信仰、忠臣信仰、“英灵”信仰以及其在当代日本社会的实际表现,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不仅详细考析了其信仰的内容和特征,而且通过剖析靖国神社“英灵”信仰中的承袭与变质、靖国神社与日本人神信仰的“延续与断裂”,阐明了靖国神社信仰与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深层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日本右翼借用“靖国神社”强化民族主义的原因,揭示靖国神社作为日本民族文化凝聚力象征与其作为“军国主义精神”之标志的真相,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二,该书的研究目的、立场和方法值得赞赏。以往中国的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对靖国神社供祭战争罪犯之政治用心的揭露和批判,且多采用基于主位研究视角的论理分析方法,不免被有的西方学者视为“本国中心主义”[1]。与此不同,作者在书中则直言自己的研究目的是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实现中日世代和平友好,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所以其在研究立场和方法上,采用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的立场方法,即在坚持主位研究立场的同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深入日本人神信仰文化认同的视域,利用上至伊势神宫下至村落小神社的大量田野调查实例,从表层的信仰仪式(神社与祭祀)、中间层的信仰观念、最内层的道德价值判断三个层面,由表入里地阐析了“靖国”思想何以能在日本社会煽起共鸣、何以能在日本民众信仰意识中埋下被右翼利用乃至被引向歧途的隐患。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中国人明了靖国神社问题的深层文化原因,而且对于日本人真正认识靖国神社问题也大有裨益。

其三,由于该书是从日本人神信仰文化角度研究靖国神社问题,涉及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需要收集多个领域的资料和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则是明确和界定概念,否则就难以做到立论有据、结论合理。为此作者依据神社设施和四季祭祀等大量资料以及日本人神信仰延续与嬗变的系谱,对日本“人神”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日本的“人神”信仰不仅包括“御灵”信仰和“伟人”信仰,还包括“祖灵”、“忠臣”和“英灵”信仰,靖国神社将“为国捐躯”者祭奉为“英灵”,集中体现了日本近代“英灵”信仰之特质,但却违背了“人死后都会无区别地融入祖灵”之日本传统祖灵信仰。正是由于作者明确了上述概念,所以才能提出“靖国神社既有可能成为军国主义的还魂器,也有可能成为军国主义的封印器”之观点和结论。这种观点我是首次看到,大有耳目一新之感,相信它可为解决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其四,该书的另一特点是为了缓解和消弭靖国神社问题造成的日本与被其加害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设专章论述了日本民俗学始祖柳田国男的人神信仰论,认为柳田国男反对靖国神社合祀“英灵”,主张“把御灵信仰拉入祖灵信仰”,使战死者的灵魂返回故乡、回归祖灵,为利用靖国神社以外的形式实现“日本人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因此该书对于解决“历史认识”问题与信仰文化问题交织而陷入僵局的靖国神社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诚然,由于靖国神社问题不仅是一个敏感的“历史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杂糅了国家政治、国际关系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复杂课题,孙敏博士作为此研究领域的新秀,要想从人神信仰文化视角将其全部把握到位而获得对立双方的认同绝非易事,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但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也能为普通大众读者了解日本神道的知识和认识靖国神社的实质提供有益的参考。

是为序。

北京大学 刘金才

2019年5月


[1] Fabio,Rambelli、「靖国神社と近代日本の歴史記憶の問題」、『札幌大学総合論叢』26、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