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机制建设与协同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基于协同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系统探究天津、成都、武汉、广州、深圳等地不同类型的“三社”联动实践及其机制,旨在提炼在当前我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之间的高效联动机制与协同治理方式,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契合我国实际的“三社”联动治理策略。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必备手段,也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本书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整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调研省份出台的有关政府文件、统计资料和档案文献等,寻找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问卷调查法。本书数据收集主要依托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设计的关于“社区治理综合现状”的调查问卷以及针对“三社”联动的相关调查问题,并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案例研究法。与天津、武汉、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及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等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个案深度访谈,对天津、成都、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不同类型“三社”联动方式的现状进行分类描述与比较,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联动协同治理方式、特征及其运行机制进行分类比较与提炼,进而梳理新时期不同类型城市社区治理现状,按照“因势利导、分类治理”等原则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三社”联动分类推进策略。


[1]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本书根据需要在具体语境下对社区工作和社区工作者进行相应使用,对“三社”中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不作严格区分。

[2]肖林:《现代城市社区的双重二元性及其发展的中国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60页。

[3]Mike Richardson.“Community Governance:Resource Kit,Christchurch City.”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Paper 12(1999):1.

[4]Samuel Bowles & Herbert Gintis.“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Economic Journal 112(2002):419-436.

[5]〔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Robert F.Pecorella.“Community Governance:A Decade of Experience.”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37(1989):97-109.

[7]Bin Chen,Terry L.Cooper & Rong Sun.“Spontaneous or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 Governance Reforms in Los Angeles and Shanghai.”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9(2009):108-115.

[8]Paul Smyth.“Collaborative Governance:The Community Sector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 Governance.” In Janine O'Flynn & John Wanna(eds.)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 New Era of Public Policy in Australia? (Canberra:ANU Press,2008),pp.51-58.

[9]Morgan Wairiu.“Governance and Livelihood Realities in Solomon Islands.” In Stewart Firth(ed.)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Pacific Islands:State,Society and Governance in Melanesia(Canberra:ANU Press,2006),pp.409-416.

[10]Marco Casari.“Emergence of Endogenous Legal Institutions:Property Rights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Italian Alp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7(2007):191-226.

[11]Benjamin Richard Smith.“Regenerating Governance on Kaanju Homelands.” In Janet Hunt,Diane Smith et al.(eds.)Contested Governance:Culture,Power and Institutions in Indigenous Australia(Canberra:ANU Press,2008),pp.153-173.

[12]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29页。

[13]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29页。

[14]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35~41页;赵毅旭:《城市社区治理路径》,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第97页。

[15]〔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美〕莱斯特·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

[1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

[18]〔英〕大卫·威廉姆斯、汤姆·杰克逊:《治理、世界银行与自由主义理论》,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丁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0]〔瑞士〕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冯炳昆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90~103页。

[21]〔英〕斯蒂芬·奥斯本:《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包国宪等译,科学出版社,2016。

[2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23]Matthew F.Filner.On the Limi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Participation,Power,and Growth in Urban America,1965-2000(Indiana University,2001).

[24]Malik R.Watkins.Community and Faith-based Organization Influence on Volunteer Participation:Social Movement for Planning(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

[25]毛寿龙:《社会组织发展的秩序维度》,《和谐社区通讯》2017年第1期,第3页。

[26]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第50页。

[27]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困境分析及启示——基于文化、资源与制度的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64页;姚锐敏:《困境与出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第62页。

[28]岳经纶、谢菲:《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第182页;关信平:《政府购买服务: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新起点》,《中国社会报》2013年8月16日,第5版。

[29]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肖唐镖、谢菁:《“三社联动”机制:理论基础与实践绩效》,《地方治理研究》2017年第1期,第40页;曹海军:《“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行政论坛》2017年第2期,第74页;李文静、时立荣:《“社会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探索》2016年第3期,第135页。

[30]张林江:《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质及趋势》,载龚维斌主编《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57~261页。

[31]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第17~22页。

[32]徐永祥:《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与社会工作》,《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2期,第273~279页。

[33]李昺伟、雷杰:《“社区建设”概念的逻辑分析及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2期,第124~130页。

[34]吕青、徐向林:《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工作路径:崇安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探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122页。

[35]谢建社、朱明:《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学思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74页。

[36]徐云、鲍风亮:《浅析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工作》2009年第11期,第34页。

[37]王思斌:《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中国民政》2015年第1期,第12页。

[38]朱颖:《社会工作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9]胡俊:《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探索——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0]刘新庚、黎雨宸:《社会工作参与公租房社区治理的行动领域、组织模式与路径选择》,《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49~152页。

[41]杨婕娱:《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工作介入拆迁安置社区的研究——基于香港与大陆的比较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96~103页。

[42]万亚伟主编《浙江社区社会工作案例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第101页。

[43]张必春、许宝君:《整体性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和路径——兼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基层治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第62~68页。

[44]原珂:《“三社协同”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以“项目”为纽带的协同实践》,《理论探索》2017年第9期,第42~51页。

[45]闫臻:《嵌入社区治理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以天津KC社区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46~55页。

[46]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78~381页。

[47]王思斌:《如何理解“三社”联动》,《中国社会工作》2015年第13期,第62页;徐永祥、曹国慧:《“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54~62页。

[48]李精华、赵珊珊:《“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推进策略》,《学术交流》2016年第8期,第162~168页。

[49]李文静、时立荣:《“社会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探索》2016年第3期,第135~141页。

[50]徐永祥、曹国慧:《“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54~62页。

[51]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第75~80页。

[52]王思斌:《优势主导的“三社”联动》,《中国社会工作》2015年第25期,第62页。

[53]陈丽、冯新转:《“三社联动”与社区管理创新:江苏个案》,《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33~39页。

[54]唐灿灿、曹迪:《浅析社会工作在“三社联动”中的作用——以LH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中国市场》2016年第47期,第56~57页。

[55]邹鹰、杨芳勇、程激清:《“三社联动”社会工作专业主体性建构研究——基于江西的经验》,《社会工作》2015年第6期,第99~115页。

[56]刘霞、李新宇:《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以山东省崖子镇大崮头社区为例》,《世界》2015年第12期,第85~89页。

[57]钱宁、田金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第29~34页。

[58]王守颂:《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探索》,《理论界》2015年第1期,第36~40页。

[59]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探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2页。

[60]王思斌:《“三社联动”的逻辑与类型》,《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4期,第61页。

[61]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第75~80页。

[62]李文静、时立荣:《“社会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探索》2016年第3期,第135~141页。

[63]蒋昆生:《推进“三社联动”扩大群众参与将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中国民政》2015年第3期,第28~29页。

[64]吴淑珩:《连云港市创新探索“三社联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中国民政》2012年第10期,第54页。

[65]秦红增、王希:《“三社互动”社区治理模式运行问题及提升对策——以南宁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90~94页。

[66]任心怡:《三社联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A1期,第109~113页。

[67]卢文刚:《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三社联动”模式优化路径探讨》,《宁夏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第52~56页。

[68]夏红莉:《欠发达地区“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1~4页。

[69]叶海波:《泰州:健全完善三社联动机制 培植做强社区社会组织》,《中国民政》2012年第5期,第54~55页。

[70]杨贵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研究》,《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第85~89页。

[71]曹志刚:《“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社会治理》2016年第1期,第86~94页。

[72]张富莲、刘元静:《浅析我国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建议》,《现代交际》2012年第7期,第16页。

[73]杨贵华:《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第95~102页。

[74]李夏:《“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5]姜伟云:《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中的“三社联动”探析——以上海市“老伙伴”计划为例》,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6]王子沫:《“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广州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7]来晓蓉:《苏州市大公园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8]翟琳:《社区治理中“三社联动”机制探析——以江苏省泰州市实践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9]曹志刚:《“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社会治理》2016年第1期,第86~94页。

[80]孙涛:《以“三社联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理论月刊》2016年第10期,第148~152页。

[81]郎晓波:《“三社联动”推进社会建设——来自杭州江干区的经验》,《浙江学刊》2013年第6期,第66~70页。

[82]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2页。

[83]田舒:《“三社联动”: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创新机制》,《理论月刊》2016年第4期,第145~150页。

[84]陈丽、冯新转:《“三社联动”与社区管理创新:江苏个案》,《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33~39页。

[85]邓穗欣等:《理性选择视角下的协同治理》,载敬乂嘉主编《网络时代的公共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86]R.O'Leary & N.Vij.“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2(2012):507-522.

[87]赖先进:《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5页。

[88]Simon Zadek.“Glob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There is no Alterna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8(2008):374-388.

[89]夏书章:《加强合作治理研究是时候了》,《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2期,第1~4页。

[90]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42~49页。

[91]Michel Callon.“The Sociology of an Actor-network: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In Michel Callon(eds.)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ndon:Macmillan,1986).

[92]成素梅:《拉图尔的科学哲学观——在巴黎对拉图尔的专访》,《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第3~8页。

[93]谢周佩:《两种文化与行动者网络理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08页。

[94]朱峰:《政府型论坛现象的案例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第22页。

[95]李文章:《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选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7~10页。

[96]〔美〕爱德华·弗里曼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现状与展望》,盛亚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20~22页。

[97]原珂:《广州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8]原珂:《广州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9]何肇发:《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第3页。

[100]蔡禾:《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4页。

[101]原珂:《中国特大城市社区治理——基于北上广深津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33页。

[102]社区是由若干具体议题组成的实践场域,社会组织是具体服务载体,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03]马晓晗、顾东辉:《“三社联动”机制求解》,《中国社会工作》2015年第13期,第17页。

[104]尹保华:《社区建设创新与社会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第220页。

[10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6]原珂:《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