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推广速度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009年开始,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百万亩适水产业的部署,针对宁夏水稻种植和渔业生产特点,在全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10年累积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70多万亩,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2.推广范围广,水稻主产区全覆盖
从初期的3个县(区、市)示范1000亩,迅速推广到引黄灌区4市12县(市、区)及农垦系统的水稻主产区,实现了引黄灌区水稻主产区全覆盖。从2015年开始,抓住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平罗等重点县,每年推广30000亩左右。2016年已在贺兰县、青铜峡市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
3.形成多种种养模式,制定发布地方标准
水稻主推宁粳优质品种,有机水稻生产,采取“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水稻水产优质品种种养、稻渔综合立体生态标准化生产、稻渔多种模式规范化管理、生产品种品牌化经营”五大措施,按照“春季做好前期工作、夏季做好田间生产管理、秋季做好上市销售”三个阶段,推广“田间工程改造、种养茬口衔接、稻渔田间共生管理、水体控制调控、产品收获销售”五项技术,解决“成活率低、规格小、效益低”三大问题,形成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泥鳅”“稻田养小龙虾”“稻田养鸭”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2016年制定发布了“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规范”宁夏地方标准。
4.创新推广机制,进行产业化发展
从一家一户向专业化、组织化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集中联片规模化经营;指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大米加工企业等,把稻田养鱼与优质粮工程、农技农艺融合等结合起来,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按照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的产业化方式,集中联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龙头企业、社会化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带动型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全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宁夏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之一,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据跟踪调查和实产测算,稻渔综合种养增产增收从水稻向稻渔双丰收推进,每亩新增收入1090~2100元。
二、稻田中渔业工程建设要求
1.稻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保水性好、黏壤土为宜的稻田作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养殖水源、生产用水符合渔业养殖要求。
2.田间工程建设
根据各地稻田规模、作业方式、机械化操作要求等,将稻田分为若干种养单元,每个种养单元10~30亩。每个种养单元田间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如下:
(1)田块平整 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进行平整,要求每个种养单元内高低差小于3厘米。
(2)田埂增高加固 稻田田埂要增高、加宽、加固、夯实。田埂高5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底宽80~100厘米。
(3)稻渔环田沟开挖 常规方式:稻田保水能力强的地方,在每个种养单元四周田埂内侧80厘米处开挖环田沟,环沟口宽60厘米,底宽40厘米,沟深50厘米,环沟面积占本种养单元总面积的3%~5%。“宽沟深槽”方式:结合农田改造,将稻田的“二路一沟”模式改造成“一路二沟”,稻渔环田沟上口宽5米,下口宽1米,深1.5米,沟坑占比不超过田间总面积的10%。
(4)进排水系统改造 稻田进、排水口对角设置,内侧设双层防护细眼网,防止水产养殖品种逃跑。
(5)防逃围栏设置 在每个种养单元的四周田埂上设置塑料薄膜防逃围栏(养鸭稻田围栏可用细眼网片,常规鱼类、泥鳅养殖不进行围栏),塑料薄膜用细铁丝固定在竹桩上,并向稻田内侧倾斜85°;围栏拐角处呈弧形,接头处光滑无缝隙,形成全封闭的防逃围栏。
三、稻田水稻种植管理
1.稻种选择及育秧管理
宁夏地区主要选用宁粳27号、宁粳47号等。育秧前种子进行筛选、消毒、催芽等技术处理,秧床进行平整、翻晒、施肥、准备覆秧细土,4月15日前后育秧。秧苗移栽时株高10~12厘米,叶片直立、展开、不交叉,秧苗粗壮且绿中透黄。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工厂化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车间进行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育秧管理。
2.稻田栽前准备
水稻秧苗移栽前,稻田要早平地、早深耕、早泡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控氮、稳磷、补钾、增施农家肥。稻田旋耕前,每亩施有机肥100~150千克作为底肥,底肥占稻田整个生产过程总施肥量的80%以上。
3.水稻秧苗移栽
5月中旬,当气温稳定在18℃时,进行水稻插秧。
采用常规方式开挖稻渔环田沟的稻田,采取“宽窄行、边行加密”“双行靠、边行密”等方式插秧,窄行20厘米、宽行40厘米,在环沟两侧80厘米之内的插秧区,宽行中间加一行。
采用“宽沟深槽”方式开挖稻渔环田沟的稻田,水稻插秧为常规方式,行间距全部为30厘米(9寸)。
水稻秧苗穴距10厘米(3寸),每穴3~5株苗,每亩插秧穴数在1.5万~1.6万穴,水稻秧苗穴数不少于常规的旱育稀植水稻种植。
4.水稻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稻田水位保持在10~15厘米。分蘖肥在插秧后1周内,穗肥在7月初施,施肥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用肥总量的10%。追肥以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避开虾蟹的脱壳高峰期。
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飞虱等,以预防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如需施药,药物要喷洒在水稻叶面上,避免直接落入水中。
5.水稻收获
10月初水稻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5%变黄、米粒转白、手压不变形时收割加工,创建品牌,注册商标,陆续上市。
四、稻渔种养各种模式中水产养殖品种管理技术
1.稻田蟹种(扣蟹)养殖
(1)蟹苗采购6月上中旬采购蟹苗(大眼幼体),要求大眼幼体的体色呈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每千克达到12万~16万只,规格整齐,蟹苗抓团后能迅速散开。
(2)蟹苗运输 蟹苗采取保温运输箱干法运输,蟹苗运到目的地后,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浸泡1分钟后提起,如此反复2~3次,以使蟹苗适应当地的水温和水质。
(3)放养密度 每亩稻田投放蟹苗0.25~0.5千克。根据围栏面积和单位面积的放养重量,称重后撒入围栏稻田中。投放数量根据规格、质量、成活率灵活掌握。
(4)分阶段精养细喂 生产过程中,根据蟹苗生长发育分为仔蟹养殖和蟹种养殖两个阶段(如表1):
表1分阶段精养细喂蟹苗
前期动物性饵料以新鲜野杂鱼为主,煮熟后去骨加麦粉搅拌成混合鱼糜,直接泼洒或制成团状投喂。植物性饵料以玉米、豆饼等为主,加水浸泡、煮熟后使用。饵料以傍晚投喂为主,开始全田投洒,随后饵料一半在田中,一半在岸上,最后,向稻田四边和岸上移动,使蟹种养成在四周和岸上摄食的习惯。
(5)田间管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稻田水位保持在5~10厘米,仔蟹养殖阶段不能断水干田。进水口安装30目的网片,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稻田。
日常管理中,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施。四勤即勤除草、勤巡田、勤做清洁卫生、勤记录。四定即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防即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人为偷盗。
(6)蟹种捕捞 到9月上旬以后,傍晚河蟹蟹种会上岸,即可进行捕捉。在稻田四角沿防逃墙边挖直径100厘米左右、深60厘米的坑,四周用塑料膜覆盖,上口与地面相平,河蟹傍晚沿防逃墙边爬动而自动落入坑内,每2~4小时收取1次。也可用地笼网捕捞。
(7)暂养越冬 蟹种捕出后,放入经过围栏的池塘内进行集中暂养越冬,一般每亩暂养蟹种250千克左右。水温在9℃以上时,要加强饲料投喂,增加蟹种体质。冰封后,在池边打冰眼,观察河蟹活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2.稻田商品蟹分阶段养殖
第一阶段:春季扣蟹池塘集中暂养管理阶段(4~5月)。
(1)蟹种购置 品种以辽河水系或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为宜,规格100~160只/千克;出水后最短时间运到目的地。
(2)蟹种池塘暂养 暂养池塘应选择在靠近养蟹稻田、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区;池埂四周用塑料薄膜进行防逃围栏,进排水口用双层网片包扎,防止蟹种逃脱;在放蟹种前7~10天,用生石灰消毒并培养水质,使水体“肥、活、嫩、爽”;暂养池内应移栽水草或设隐蔽物,种植沉水性水草,若水草缺乏,可用树枝、芦苇等扎成直径30厘米的小捆固定在池边水底,形成河蟹隐蔽场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投放田螺、螺蛳、河蚌等底栖动物200千克。
暂养密度为每亩投放扣蟹不超过250千克,扣蟹一次放足。调运的扣蟹在放入暂养池前要进行缓苗处理,随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浴消毒。在池塘四周设点,将扣蟹均匀摊开使其自行爬入水中。
(3)饵料投喂 饵料分为植物性饲料(如豆饼、花生饼等)和动物性饲料(小杂鱼、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比例应占60%以上。饲料要求新鲜、适口,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在38%以上,在水中稳定4小时以上。当水温达到6℃时可以投喂。每日投喂量占扣蟹总重量的2%~5%,根据季节、天气、水温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天投喂2次,下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5%;饵料投放在池边浅水区。
(4)水质调控 扣蟹入池保持水位60厘米左右,扣蟹3天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加注新水,保持水位80厘米左右。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促进池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降低池底有毒物质对河蟹的影响。
(5)巡查管理 早晚巡查,观察扣蟹摄食、活动、脱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掌握扣蟹脱壳规律,脱壳高峰期前1周换水、消毒;脱壳高峰期避免用药、施肥,减少投喂量,保持环境安静。加水时严防蟹种顶水逃逸。加强管理,保证扣蟹在暂养期内脱壳1~2次。
(6)扣蟹起捕 水稻插秧后起捕蟹种。起捕时,先将池塘水位降低到50厘米,将蟹笼纵横交错放入池塘中,注水刺激河蟹活动,使河蟹自动爬入蟹笼中。测量蟹种的体重,确定蟹种规格,并用聚乙烯网袋进行包装,尽早将蟹种放入大田。
第二阶段:水稻河蟹种养管理阶段(6~8月)。
(1)稻田准备 稻田放蟹种前20天内不可施农药,投放蟹种前要将稻田内青蛙、鼠、蛇等清除干净。在环沟中尽量培植适量的水草(移栽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性植物),以利于扣蟹的栖息、隐蔽和脱壳。
(2)扣蟹规格 每亩放规格为50~100只/千克的蟹种500~550只,蟹种放养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或用3%~5%食盐水浸浴消毒。
(3)蟹种入田 蟹种在每一个养殖单元的水稻插秧结束后2天内放养,做到随插随放,一次性放足蟹种。在围栏养殖单元内的多个地方设点,将扣蟹投放在田边,由河蟹自行爬入稻田。注意放养前要换掉稻田内的老水。
(4)水位控制 商品蟹养殖种全过程均需保持适当的水位,因此,应配备水泵、抽水机等补水设备,以防水渠断水时补水。养蟹稻田水位应保持在15厘米,最低不得低于10厘米,水稻孕穗期可适当加深水位。
(5)调节水质 养蟹稻田水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含量小于1毫克/升。蟹沟定期用光合细菌、氯制剂进行消毒。7、8月份高温季节,要经常测定水的pH、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保证经常换水,经常加水,及时调节水质。
(6)投饲管理 蟹种入田后至7月中旬前,小杂鱼、螺蛳、河蚌以及动物下脚料等鲜活动物性饲料或全价饲料占60%,豆粕、玉米、小麦等占40%,多投喂动物性饵料,促其快速生长。7月至8月中旬,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50%。8月下旬至上市前,动物性饲料占70%,植物性饲料占30%。
(7)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高温闷热和阴雨天气注意水质变化情况、河蟹摄食情况、有无死蟹、堤坝有无漏洞、防逃设施有无破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设置器械防止敌害生物捕食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抽样进行生长测定,记好生产日志。
第三阶段:收获上市销售阶段(9月以后)。
(1)河蟹收获 一是河蟹捕捞。宁夏地区9月中旬河蟹性成熟后,夜晚大量爬上岸时徒手捕捉,也可辅以地笼捕捞、灯光诱捕等方法。河蟹捕捞一直可延续到水稻收割,收割后每天捕捉田中和环沟中剩余河蟹,到捕净为止。二是育肥暂养。将经过分拣的附肢完整、无病无伤的商品河蟹,移入适宜网箱或池塘集中暂养育肥,每亩暂养商品蟹250~30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在池塘中放置网箱分级暂养。9月份日投饲量占河蟹重量的7%~8%, 10月份至11月上旬日投饲量占5%~7%,11月中旬后,日投饲量为蟹总体重的1%~3%。三是包装销售。将商品蟹按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创建品牌,注册商标,分级陆续上市销售。
(2)水稻收获10月初,对水稻进行收割,最佳收获期为水稻完熟前期,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5%变黄,米粒转白,手压不变形。适时加工,创建品牌,注册商标,陆续上市。
3.稻田养鱼
(1)放养种类 放养种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鲇鱼等,可单养或混养。一般稻田水浅,混养时种类不宜过多,以生长速度快、商品个体适中的品种为主,鲤鱼、草鱼等以培育鱼种为主。
(2)放养模式 稻田放鱼一般在秧苗返青后开始,放养量根据稻鱼结合方式、鱼的种类、投饵等有较大变化。例如:夏花培育鱼种,每亩放夏花1000~2000尾;单养商品鱼时,每亩放鱼种200~500尾;鱼种下田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
(3)饲养管理 稻田中的鱼类除摄食田中的天然饵料外,为提高鱼产量,还需适当投喂配合饲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饵料投在鱼坑或鱼沟内,投饵量视养殖品种、水温、水质、季节以及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而定。此外,也可施少量粪肥或混合堆肥,繁殖天然饵料。
(4)水质调控管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稻田水位保持在10~15厘米,根据天气、水质变化调整水位、换水次数和换水量。当水稻需晒田时,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水面即可,晒田时间要短,晒田结束将水位加至原来水位。
(5)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田,查看水位变化情况、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和防逃设施完好程度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平时要做好清田消毒、鱼种和饲料消毒、水质调节和药物的预防等工作。在鱼病易发季节,加强预防,出现病害及时治疗。
(6)捕捞收获 捕捞在水稻收割前进行。捕鱼前,先把鱼沟疏通使水流畅通,捕鱼时夜间排水,天亮时排干,使鱼自动进入鱼沟用小网收鱼。挖有鱼坑的稻田则于夜间把水位降至鱼沟以下,鱼自动进入鱼坑用网片捕捞。
4.稻田养鳅
(1)品种放养 以本地泥鳅品种和“台湾”泥鳅为主。推荐养殖生长快的“台湾”泥鳅,做到当年投苗当年达到商品规格,缩短养殖周期。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后为宜。放种前3~4天在坑、沟内施入有机肥4千克,培肥水质,然后每亩放3~4厘米的鳅种1万~1.5万尾。
(2)饲养管理 养殖泥鳅的稻田,环田沟上面要用防鸟网进行遮盖。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豆饼、商品饲料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千克。
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3)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主要有水霉病、烂鳍病、寄生虫病、气泡病以及蛇、蛙、鸟等敌害生物,发生病害及时对症防治。
(4)捕捞 捕捞在水稻收割前进行。当水温降至12℃以下时要及时捕捞。一是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田,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集群于进水口附近,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二是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泥鳅入网。三是捕捞前先把鱼沟疏通,在夜间排水使泥鳅自动进入鱼沟或鱼坑,用小网捕获。
5.稻田养鸭
(1)放养品种、时间及数量 以本地白鸭和四川麻鸭为主,推荐养殖生长快的四川麻鸭品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后30天为宜。5月底购买集中圈养,6月20日水稻返青分蘖后将鸭子放入稻田,每亩放稚鸭15~20只。
(2)饲养管理 鸭子消除田间杂草,粪便为稻田施肥。每个养殖单元内设置防雨棚。8月初水稻抽穗灌浆时,将鸭子赶离稻田,放在水沟边吃食杂草。水稻收获后再放入稻田中,吃食散落的稻籽和草籽。
(3)收获、销售10月下旬,根据鸭子体重和市场需求择机上市。销售以活体出售和加工包装为主。
五、稻渔综合种养案例分析
1.灵武市金河渔业合作社稻田养殖扣蟹
(1)养殖户基本情况 灵武市金河渔业合作社从2010年开始进行稻蟹生态种养和蟹种暂养培育,经过多年的稻渔立体生态综合种养发展,带动100多户农民发展稻渔立体生态综合种养23000多亩,生产优质水稻和优质河蟹,发挥了渔业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保生态安全、促农民增收、促企业增效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养殖过程2016年,合作社示范稻田养扣蟹200亩,稻田10亩做一个围栏单元,田埂四周用专用塑料膜做成高50厘米的防逃设施,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纱网做成网袋固定在水管上,沿稻田内侧边缘开挖宽60厘米、深50厘米的环形蟹沟。
5月26日水稻栽秧结束,稻秧返青10天后,水体有浮游生物,6月3日购买辽宁盘锦大眼幼体,平均每亩放475克。饲料为新鲜野杂鱼和河蟹专用配合饲料,投喂配合饲料在大眼幼体进入稻田7天后,每天傍晚按河蟹总体重5%~10%投喂1次,前期以配合饲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养殖过程中稻田水位控制在10~15厘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每10天加1次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田,主要观察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拦网有无损坏,田埂有无漏水、饲料吃食情况、水质变化及河蟹生长情况,活动是否正常、有无发病;扣蟹起捕主要利用拐角开挖集蟹坑、灯光诱捕和人工捕捉方式,起捕后放入暂养池,集中暂养越冬。
9月4日河蟹苗种(扣蟹)起捕测产时,河蟹(扣蟹)平均体重每只4.9克。渠道停水后,采取抽水机加水方式,延长蟹苗生长时间,投喂饲料,9月29日测产时,河蟹(扣蟹)平均体重每只5.8克。
(3)经济效益分析 经测产,扣蟹亩产103千克,扣蟹亩产值5150元。水稻亩产量610千克,亩产值3416元。通过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每亩稻田综合产值8566元。发展稻田养殖河蟹苗种,每亩水产养殖这一项就新增收入3100元。
2.贺兰县丰谷稻业产销合作社稻田成蟹养殖
(1)养殖户基本情况 贺兰县丰谷稻业产销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100亩,将有机水稻生产与稳渔综合种养技术结合,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示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泥鳅、稻田养鸭、稻田放螺养蟹生产有机水稻等8项新技术,引导周边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2)养殖过程2017年,合作社开展稻田商品蟹精准养殖示范100亩,根据基地的具体情况,每20亩作为一个围栏单元,共形成5个养蟹单元。5月初进行稻田平整、环田蟹沟开挖、有机底肥深耕、围栏建设、进排水口包裹等基地建设工作。结合农田改造,将稻田的“二路一沟”模式改造成“一路二沟”,即:8米宽的水沟变为8米宽的路,两条4米宽的路变为各4米宽的养鱼环沟;或在每一个养殖单元四周开挖环田沟,或利用改造稻田边的排水沟,形成稻渔环田沟。稻渔环田沟上口宽5米,下口宽1米,深1.5米,沟坑占比不超过田间总面积的10%。水稻采取工厂化育秧、双行靠边行密插秧、有机水稻种植管理、机械化收割等方式进行。5月25日水稻插秧结束,6月1日每亩放蟹种450只,蟹种为上一年稻田中本地培育而成的池塘越冬扣蟹,规格每只13克,每亩放4千克。蟹种放入稻田后,稻田水深一直保持在5厘米左右。河蟹饲料以冰冻野杂鱼、玉米、小麦等为主,日常管理中每天检查围栏,注意防逃、防盗等工作。
9月4日河蟹起捕验收测产,河蟹平均体重91克,平均体长5.1厘米,肥满度68.6。河蟹捕捞集中在20亩的一个水稻围栏单元中,人工补水、投喂饲料进行强化育肥;9月29日,再次验收测产时,河蟹平均体重102克,平均体长5.1厘米,肥满度75.1,达到了黄满膏肥的高标准商品蟹的指标,育肥效果明显。
(3)经济效益分析 商品蟹每亩产量达17.5千克,每千克售价90元,亩产值1575元,亩生产成本550元,每亩河蟹收入达到1025元。水稻加工成有机大米,创建品牌进行销售,亩收入达到1800元。通过发展稻田养蟹,每亩新增收入2825元。
3.稻鳅综合种养
2014年,贺兰县立岗镇一水稻种植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稻田养殖泥鳅示范20亩,共分为5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4亩。
5月15日水稻插秧结束,5月19日从浙江购买“台湾泥鳅”苗种20万尾,每个养殖单元投放40000尾,每亩放养10000尾,平均规格2厘米,每尾成本0.3元。泥鳅饲料以稻田中的天然饵料为主,8月份投喂商品饲料120千克,9月10日开始捕捞。
经过测产,泥鳅平均规格达到17.6厘米,平均体重达到45.2克,每千克销售价格为36元,平均亩产121千克,每亩产值4356元。水稻平均亩产580千克,每千克单价4.8元,每亩产值2784元。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每亩稻田综合产值达到7140元。
4.稻鸭综合种养
2016年,贺兰县丰谷稻业产销合作社示范稻鸭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每亩放养四川黑色麻鸭20只,每只稚鸭单价3.6元,5月底购买集中圈养,6月20日水稻返青分蘖后将鸭子放入稻田,鸭子为稻田除草施肥,8月初水稻抽穗灌浆时离开稻田,水稻收获后再放入稻田中到11月中旬出售,生长期达到150天,鸭子体重1.5~2千克,达到上市规格。
鸭子活体出售价为每只50元,每亩鸭子产值1000元;加工成真空冷藏包装,每只售价100元,每亩鸭子产值2000元。水稻亩产量620千克,加工成绿色食品销售,产值6448元。发展稻鸭综合种养,每亩产值最高达8448元。
5.稻鱼综合种养
2013年,在青铜峡2个示范基地开展稻田养鱼试验。
试验一为稻田养殖鲤鱼,6月初水稻返青后,每亩放养鲤鱼120尾,规格每尾210克;试验二为稻田放养鲫鱼,每亩放养鲫鱼300尾,规格每尾83克。养殖过程中没有投喂商品饲料。
9月5日稻田断水前捕捞收获,鲤鱼体重每尾588克,增重倍数2.80,鲤鱼每亩产值1129元;水稻亩产量615千克,加工创建品牌产值6202元;稻鱼综合产值6049元。鲫鱼规格每尾253克,增重倍数3.04,每亩产值910元;水稻亩产量620千克,加工创建品牌产值5175元;稻鱼综合产值6085元。
六、产业发展思考
1.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以水稻为中心,以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导,以生态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推动,将盐碱地改造、以渔改碱、养殖尾水进入稻渔基地循环等结合,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休闲观光旅游与农耕文化、渔文化、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多产业发展之路,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引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
2.激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
“水稻+渔”实现了农业、渔业的融合,丰富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生产的“蟹田稻”“蟹田米”以及“稻田蟹”“稻田鱼”“稻田鳅”“稻田鸭”等成为了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单位面积效益明显提高,激发了种粮积极性,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成了一种集约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确保了粮食安全。
3.壮大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规模经营
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过程中,引导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稻渔综合种养与有机稻生产配套,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提高了产出效益。农渔部门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水产、水稻专家为主体,县乡技术人员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体系,各级技术人员紧扣产业中的优质稻生产、河蟹培育、水质管理、种养管理、品牌销售等关键环节,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4.集成综合种养技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过程中,推广“宽沟深槽”循环节水综合种养模式,示范池塘尾水与稻田结合循环净化水体模式,试验稻田中建设流水槽进行稻渔高效养殖。通过渔业与种植业的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与优质粮工程、粮食创高产、水稻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结合起来,按照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的产业化方式综合发展,不仅增加了水产品产量,稻米的品质显著提高,米质达到了“香、糯、软、滑、油、亮”的标准,销售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得多。创建出了“蟹田米”以及“稻田蟹”“稻田鱼”“稻田鳅”“稻田鸭”等多个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宁夏大米的市场认可度,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过程中促农民增收、促企业增效。
5.解决瓶颈问题,引导产业持续发展
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是要提高扣蟹的养殖面积和产量,解决苗种本地化培育问题,实现苗种自给自足;二是要建设补水设施,解决水稻控水与河蟹需水问题,延长河蟹生长时间;三是要加强投喂和管理,解决规格和回捕问题,提高效益;四是要创新综合种养模式,丰富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平均产量,增加综合效益;五是水稻河蟹要以有机生产模式为主,实现绿色生态农业;要利用冬春季种植“冬牧70”等,绿肥还田和施用有机粪肥,减少化肥使用量;要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病害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要示范“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体得到循环利用,实现水体“零”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6.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宁夏贺兰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挖掘悠久的耕种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宁夏唯一的“稻渔空间”田园综合体,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一是以大地为“宣纸”,用彩色稻苗为“颜料”,在稻田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运用色彩搭配,营造出不同图案,形成唯美的稻田画,游人在一幅美妙的田园生态画卷中流连忘返,让人们在田地间感觉到浓浓的艺术氛围。二是预留稻田和秧苗,让人们实地体验种植过程,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零距离体验农耕文化。孩子们脱掉鞋子、挽起裤管,下到稻田里,认真学习插秧,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分享体验插秧的感受。通过稻田摸鱼、赶鸭子等田园项目,让大小游客在参与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时,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三是打造稻田养螃蟹(鱼、泥鳅、田螺、麻鸭)立体种养模式,各种动物与水稻共生,既给禾苗生长提供了肥料,也让游客多了游玩的项目。四是水体循环利用,稻渔空间的稻田北高南低逐块排开,灌溉水可以形成自然流动,最后汇聚到低处的荷花池内完成生物净化,再通过水泵扬到高处最终实现了循环浇灌。这与传统的灌溉方式“浇一次水,排一次水”相比,节水量超过了30%。五是土地流转的村民每亩拿到800元土地流转费,入股村民每亩还能多拿50元分红,解决周边农民300余人就业,辐射带动800多农户增收致富。六是通过举办插秧节、丰收节、农耕文化节、摄影大赛等活动,每年吸引了20多万游客,买走了150多万元的鸭子、鸭蛋、鱼、螃蟹、大米,一、二、三产业融合使这里每亩收益突破1.2万元。七是“稻渔空间”模式的创新,企业新增效益580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户新增收入1337万元,涉及农户1.6万人,人均增收8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