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财税改革,坚持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宁夏财税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财政收入连上台阶。1978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为13亿元,2017年为3453.9亿元,增长264.68倍;1978年,宁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0元,2017年为50917元,增长136.61倍;1978年,宁夏财政收入为3.2亿元,2017年为417.5亿元,增长129.46倍;1978年,宁夏财政支出为5.8亿元,2017年为1375.9亿元,增长236.22倍;1978年,宁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亿元,2017年为1.7万亿元,增长39533.8倍;1978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元,2017年为29472元,增长84.17倍;1978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元,2017年为10738元,增长91.56倍。
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对企业自筹资金开展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活动,经自治区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审核、评估、认定后,按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给予后补助。
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模式,综合运用税收、补助、贴息等方式,从政策资金导向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仅2017年,安排1356.97亿元,积极支持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安排260.67亿元,大力扶持葡萄、枸杞、草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安排72.57亿元,重点支持“智慧宁夏”、西部云基地、特色旅游、航空运输、商品储备、三方物流、社区商业生活圈、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财税重点支持发展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3.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1978年,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8亿元,2017年为260.67亿元,增长53.3倍。
(二)支持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1. 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实施支柱产业优先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支柱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特别是延长煤炭产品产业链条,走清洁化建设加工高增长的路子。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促进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银川综合保税区
丝路驿站 魅力宁夏工业布局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合理布局。三是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等税源贡献大的规模经济,创造规模效应。四是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加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企业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国外抢滩、境外投资做强做大。五是实施有效引资战略,有针对性地吸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引进有规模、有影响、能带动一批配套企业的项目,对于形成更有活力的区域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煤加工产品,以硅铁、金属镁、碳化硅为主的高耗能产品,以羊毛、羊绒、无毛绒为主的毛纺织产品,以枸杞、大米为主的深加工、精加工农副产品,以钽铌铍加工、子午线轮胎、活性炭、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科技产品,以机床铸件、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轴承为主的机电产品等出口商品体系。
3. 要素市场
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人才、劳动力、房地产、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动机制加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经济、社会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至2017年年末,1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03.00亿股,总市值916.64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59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三)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
1. 让贫困地区群众拔掉穷根
2010年以来,中央每年补助宁夏资金3亿元,5年累计补助15亿元,专项用于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的搬迁工作。自治区财政全力落实中南部地区35万贫困人口生态移民攻坚计划,每年预算安排和统筹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集中用于生态移民工作。2016年以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每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扶贫工作,让大山深处的群众拔掉了穷根,过上了幸福生活。
2. 让群众得到就近、便捷的服务
到2009年年底,宁夏乡镇普遍成立了民生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工作和服务制度。2010年,宁夏将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列入当年10项民生计划,在全区建设50个规范、统一的民生服务中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体现出来,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将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每年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3.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012—2017年,宁夏约有3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课本费、学杂费、文具费,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了生活费补助,20万农民工子女被纳入“三免一补”政策范围。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使三十多万名学生受益;安排50亿元支持“校安工程”建设,完成了441万平方米的校舍改造。
(四)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制度
1.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宁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税收制定权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权。二是根据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合理调整自治区与市县的税种划分和分成比例,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三是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规范征收管理,将铁路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纳入改革试点。四是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对执行到期的要停止执行,对未明确期限的要规定政策终结的时间节点,做到公平税负。五是加大预算信息公开透明力度,进一步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将“三公”经费公开作为重点。
2.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2000年以来,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设立、退出的顺畅机制;规范预算追加和财政资金审批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初步建立了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和指标体系;完善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自治区本级91家一级预算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27个市、县(区)公开了总预算和民生预算。
3. 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
对政府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将市县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和日常监测预警范围。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统收制度。启动实施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核查登记工作,摸清单位经营性资产实际家底。切实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清理存量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了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整合归并力度。对资金使用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了归并整合,同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
4.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首先在中卫、彭阳两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全面推行。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24227万元,与改革前同比减少64%;2004年,全区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100万元;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少农民负担10500万元。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非税收入改革。自2000年10月,自治区本级非税收入推行“收(罚)缴分离”改革以来,区本级非税收入持续增长,连创新高, 2008年达38.6亿元。2009年,在国家实行燃油消费税改革、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取消工商部门“两费”,在全国范围内取消100个收费项目以及自治区取消138个收费项目等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下,完成区本级非税收入33.8亿元,平均每年以24%的幅度递增。
5. 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是实施公务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宁夏于2006年开始对各部门、单位的津贴项目进行清理,清理中坚持公开透明、有效激励、统筹兼顾和严格监督的原则,将工资改革落到了实处。
(五)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宁夏提出民生财政理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推动市县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重点加大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
(六)财政保障重点在公共财政导向下发生重大变化
以公共财政为导向,重点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问题,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规范了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财政逐步退出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二是推行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做到了对国库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减少了分散在各单位的沉淀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三是以“保重点、保改革、保稳定”为中心,在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加大了财政投入,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