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沿黄河呈NNE向展布,为一东缓西陡的地堑式向斜盆地,是晚新生代以来在新构造运动基础上发育的冲积、洪积、湖积平原。平原由洪积台地、山前洪积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冲湖积平原、风积沙丘地貌单元组成。盆地内堆积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最大厚度可达6000m,第四纪地层在沉降中心可达1600m,其岩性在洪积台地和洪积斜平原以块石和砂砾石为主,冲、湖积平原主要为砂、黏土及其互层。银川平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经济区,是宁夏发展的核心区域,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对于银川平原的地貌特征、构造演化、新构造运动以及第四纪都做过诸多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银川盆地第四纪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主要集中在对银川平原东南部灵武地区的水洞沟遗址挖掘和研究工作;从1923年开始先后对银川平原的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研究,总结了该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的植被特征和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对于水洞沟遗址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于整个平原开展第四纪研究工作;19世纪90年代初期,宁夏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展了“银川平原农业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评价”项目,依托此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矿局与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进行了300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磁性地层、生物地层和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童国榜先生等人的研究新建了上更新统“惠农组”及全新统“西大滩组”两个地层单元,“惠农组”代表银川盆地上更新统的河湖相沉积,“西大滩组”代表全新统下部的一套河流、湖沼相沉积,并对下更新统银川组、中更新统贺兰组做了补充、修订,过去将银1孔、银参三孔井深100~342m定义为“银川组”修正,结合区域环境变化,本组时段为2.48~0.8 Ma B.P. ,其深度为200~700m。对于银川平原的环境演变特征,主要基于童国榜和杨振京等人的研究成果,恢复了银川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和植被演化规律。刘平贵等人进行了银川平原第四系地球化学研究,第四纪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聚集和迁移规律与沉积环境、气候条件及其演化有很大关系,对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为其沉积环境及演化提供依据。而后该区域第四纪研究工作又沉静,鲜有研究工作报道;近五年来,随着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银川平原第四纪研究工作重又复苏,编者了解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在银川平原北部的平罗县实施了一眼揭露第四系厚度的深孔以开展综合研究工作,遗憾的是在本书出版时编者仍未收集到相关研究结果。
本书编者在收集和整理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工作成果编写了本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孙永明教授级高工的指导和帮助,乔光东高级工程师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本书中引用到的部分数据来源于《银川平原农业产业基地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评价》项目原始资料,在此加以说明。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不当及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