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心里装着群众

他们的点滴行动,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才会怀着最深切的情感,将他们的故事用心用情写出来,从而感染读者。

心里装着群众

“快过年了,您家里的牛肉买了吗?没买,来王宝贵这里买吧!王宝贵,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我的一个采访对象。这些年,本着‘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的坚定信念,当在建筑工地打工赚不来钱时,移民到红瑞村的王宝贵积极响应当地政府鼓励移民发展庭院种植养殖的号召,转行搞起了养殖,养牛、贩牛,卖牛肉,一直在辛勤劳作着。快过年了,他希望多销售点牛肉。有需要牛肉的朋友吗?29元一斤,要多要少,都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有需要的告知我一声,我帮大家和他联系。”这是2018年2月1日,春节前夕,我在几个微信群里发布的一条信息。

2017年,我组织策划了“脱贫攻坚一路向前——探访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系列报道。为反映石嘴山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性,我预计从石嘴山市三个脱贫主战场——庙庙湖村、红瑞村、红翔新村各选取3个典型人物,给平罗县扶贫办和三个村子的干部提出的采访对象标准是,自信自强,有奋斗精神,而且在自我坚强奋斗的脱贫历程中,能生动再现石嘴山市实施的四项脱贫计划(产业带动脱贫计划、就业脱贫计划、自主创业脱贫计划、社会保障脱贫计划)和五项助力行动(基础设施助力行动、金融扶贫助力行动、教育扶贫助力行动、社会帮扶助力行动、素质提升助力行动)的作用。根据我的苛刻要求,县上和村上的干部很负责地帮我们挑选了采访对象。王宝贵,是红瑞村推出来的典型。

2017年9月4日,我来到王宝贵家进行采访。坐在炕头,一问一答,我们愉快地聊起来。他说话声音很轻,从老家的生活聊到现在的生活,从给人盖房子,垒石头,码砖头,粉刷房子聊到转行养牛,一直面带着笑容,哪怕是聊到四处讨要工钱的辛苦。我也一直被他的乐观和坚强感染着。他告诉我,在住到红瑞村前,他就离开老家西吉县,在永宁县闽宁镇给人盖房子。垒石头,码砖头,粉刷房子……啥苦都受下了。他说:“受苦不怕,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为了父母和妻儿,啥苦我都能吃……”

一句“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的话语,王宝贵说到那里自然就带出来了,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语气加重的提醒,但就是这句普普通通的话却让我大为感动。听多了、见多了要吃要喝要政策而唯独自己不努力奋斗的例子,当时听到这样的话,我心头为之一震。这话虽朴实,却展现着一个贫困家庭男主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这种担当和信念,鼓舞着王宝贵铆足劲在致富奔小康的路途上不歇脚地忙活着。我抓住了这个新闻眼,并以此为标题,写出了《“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见文后)的新闻报道。

那日采访结束后,我和王宝贵互留了电话号码,这是我采访的一个习惯。采访时我们会和采访对象聊很多,收集很多素材,但在写作时,有时会觉得那个没细问的事更能表现主题,于是电话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紧跟时代进步潮流,互相添加了微信,成了微信好友。于是,我的朋友圈里多了一个以“卖牛、养牛、宰牛,电话15209566978”为昵称的好友。

“卖牛、养牛、宰牛,电话15209566978”,这是王宝贵为生活打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简单的一个小促销手段。他给予朋友圈的,既没有美文的分享,也没有心灵鸡汤的推送,有的只是买牛、卖牛、宰牛的小视频推送。是啊,买来几头小牛犊,精心饲养个大半年后,或卖了,或宰了卖肉;然后再买来几头小牛犊,喂养六七个月后,或卖了,或宰了卖肉……这是王宝贵生活的全部。每每看到这些小视频,我心里都热乎乎的,买卖顺利,一家人生活就顺当无忧。每逢节日,他也会私信于我,问我及身边人有要牛肉的没。我告诉他,城里人都趁着开斋节、古尔邦节、中秋节外出旅游,少有人为过节准备吃食的。但我告诉他,春节会有人需要的。于是,我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2018年春节快到了,我在个别微信群里发布了文中开头那样的信息。一些朋友和同事纷纷回复,有的要20斤,有的要10斤,有的要30斤,统计下来,也就100来斤吧。可后来,王宝贵发信息告诉我,宰一头牛400多斤呢,他急着回老家,我们要完后剩下的300多斤,他没时间处理,所以没有肉卖给我们了。没办法,我只能又给朋友和同事一一致歉。好心帮忙却没帮上,但依旧在心里记挂着他。

2018年4月3日晚,我对他的二访刚结束没多长时间,看到他发到朋友圈的一个水滴筹:“筹款救命!求转发!我母亲突患急性胃穿孔花费巨大恳请大家帮帮我们。”打开一看,原来3月24日他母亲早晨起床时突然呼吸困难,感觉快要窒息,短暂性休克,送到医院检查出急性肠胃穿孔。看到这个,我的心抽了一下,赶忙发信息给他:“老人家现在怎么样了啊?真替你伤心,好好照顾老人,祝老人家早日康复。”4月4日,我将王宝贵的水滴筹发至我的朋友圈,并附言:“王宝贵,我去年在红瑞村的一个采访对象。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王宝贵不等不靠,很努力的。大家帮一把,别让这个家庭因病返贫啊!”并捐款100元。接下来,我不住地询问手术情况,并鼓励他“好好照顾,生活会好起来的”。

著名新闻人范敬宜曾说:“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终于抽象出两个字:感染。”“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是啊,这么多年来,我笔下的采访对象张亮、王欢、秦雪、葛长有、柳强强、陶瑞珍、鲁卫东、姚建强、马尚林、王宝贵……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或自我创业,或舍己救人,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处处发挥表率作用,或钻研手艺到极致,或苦干实干奔向好日子……他们的点滴行动,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才会怀着最深切的情感,将他们的故事用心用情写出来,从而感染读者。

而这个前提,必须是心里装着群众。新闻工作者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笔下才有群众。

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伟大时代的主角,新闻工作者只有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土壤中,深入群众、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汲取养分,找准自身位置,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深入生活,面对面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增进群众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反映群众呼声,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

“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

——一访红瑞村王宝贵

一间35平方米的砖瓦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面朝土炕方向、挂在电视机上方的监控显示屏,显示屏显示的三个区域中,最让房主——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王宝贵关注的,一个是院子里的小牛圈,一个是院门口的大牛圈,一大一小两个牛圈里,觅食的,饮水的,悠闲踱步的……每头牛的一举一动,王宝贵坐在炕沿上就全看在眼里了。

房子是2015年盖的,这是2012年6月移民到红瑞村,王宝贵在分给自家的9分地上第二次盖的新房子。监控是2016年安装的,这是养殖规模扩大后,王宝贵实施精细化饲养迈出的第一步。

“哪头牛不对劲了,我自己就会根据轻重,或给配点药,或给打个小针,一治就好!”42岁的王宝贵如今俨然成了一名养牛行家。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脱贫“战场”。王宝贵的脱贫“战场”,就在庭院养殖上。

选择在这个“战场”打拼好日子,王宝贵也是经历了一番磨砺的。

“在住到红瑞村前,我就离开老家西吉县西滩乡,在永宁县闽宁镇给人盖房子。垒石头,码砖头,粉刷房子……啥苦都受下了。受苦不怕,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为了父母和妻儿,啥苦我都能吃,可就是那几年打工,工钱不能及时拿回家,每年除了干活,还要四处讨要工钱,磨人磨时间,那活不好干。”

“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王宝贵说这话时,如普通话语一般声调低低的,但就是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让记者大为感动。话虽朴实,却展现着一个贫困家庭男主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这种担当和信念,鼓舞着王宝贵铆足劲在致富奔小康的路途上不歇脚地忙活着。

当在建筑工地打工赚不来钱时,移民到红瑞村的王宝贵积极响应当地政府鼓励移民发展庭院种植养殖的号召,转行搞起了养殖。

2013年,王宝贵用几年来积攒的钱,建牛圈、买肉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带着希望,扬起了谋划好日子的风帆。

养牛是个苦差事。打草、拌料、喂牛、清扫牛圈,是王宝贵每天必不可少要做的“功课”。入睡前,还要到牛圈转一圈,不敢有半点疏忽。虽然每天过得忙忙碌碌,但看着小牛慢慢长成健壮的大牛,王宝贵心里美滋滋的。

贩牛更是辛劳。有一年,王宝贵到内蒙古去贩牛,因为是回民,在外地寻找清真饭馆不方便。出门前,媳妇给他备足了馍馍和水,一周时间,王宝贵一路吃馍馍硬挺过来了。

“我是村里最早养牛的。2013年,我养了3头;2015年,我养了6头。牛只要肯吃肯喝,6个月就可以卖肉了。”养牛、贩牛、卖牛肉,虽然辛苦,但王宝贵越干劲头越足。

从生态移民工程到如今的脱贫攻坚,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带领群众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2016年2月,石嘴山市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最嘹亮的号角吹响,最艰难的冲锋开始。

产业带动脱贫计划、就业脱贫计划、自主创业脱贫计划、社会保障脱贫计划,基础设施助力行动、金融扶贫助力行动、教育扶贫助力行动、社会帮扶助力行动、素质提升助力行动,“一户一策”精准扶贫……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须有非常之策。脱贫攻坚,石嘴山不遗余力。

“去年给儿子娶媳妇花了不少钱,但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和政府各种补贴,加上帮扶部门送来的饲料钱,一年还买卖了20多头牛呢!有好政策扶持,我一心就想着扩大养殖规模,把日子过好。”去年,王宝贵从平罗县沙湖村镇银行贷款3万元,从平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红崖子信用社贷款2万元,从红瑞村互助合作社借款1万元,6万元的贷款帮了他大忙。

受益于金融扶贫助力行动的,不只王宝贵一个人。

近年来,我市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发挥在金融机构注入400万元风险补偿金的撬动作用,按照l比10的比例发放信贷资金,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2016年,我市金融机构累计为6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673万元,为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互助资金借款791.5万元。2017年,我市计划再注入100万元风险补偿金扩大放款额度,以金融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有了这些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和强力“外援”,王宝贵“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日子过好”的信念更加坚定。

5年间,王宝贵家的9分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院子里,盖起来了养殖10头牛的牛圈;院门口,一座120平方米的牛棚搭建起来了;5个孩子长大了,移民刚来的时候分的54平方米的房子住不下了,2014年,王宝贵在9分地上盖了两间房,去年儿子结婚后,这两间房就成了小两口的新房;2015年,挨着儿子住的新房,小院里又盖起了一间砖瓦房;今年4月份,小院里原来停放的五菱客货车换成了金杯T52客货车,“跑起来比原来那辆稳当!”指着新车,王宝贵满怀喜悦。

9月4日,阳光照进红瑞村,小路,住房,牛羊,构成一幅幸福和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原载于《石嘴山日报》2017年9月11日A1版)

心里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二访红瑞村王宝贵

“卖牛、养牛、宰牛,电话15209566978”,这是王宝贵的微信招牌,也是他为生活打拼的真实写照。

买来几头小牛犊,精心饲养个大半年后,或卖了,或宰了卖肉;然后再买来几头小牛犊,喂养六七个月后,或卖了,或宰了卖肉……这些年,王宝贵买牛、养牛、卖牛、宰牛,在属于他的这个脱贫“战场”上辛勤劳作着。

“冬天宰了5头大牛,前天卖了两头,现在还剩12头了。”3月9日的第二次采访,王宝贵聊得依旧是买牛、养牛、卖牛、宰牛。

“我打算再从沙湖村镇银行贷七八万元,从农村信用社贷15万元,在家门口再圈个10米宽的牛圈。”2018年,王宝贵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呢!

春天已来,愿望发芽。王宝贵的心里,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将来成为一个养百十头牛的大户!

让他萌生这一想法的是平罗县今年春节前组织的一次观摩。2月12日,平罗县召开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会议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组织受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脱贫致富好村民到平罗县发展好、规模大的种植养殖点进行观摩学习。

那一天,被评为平罗县2017年度脱贫致富好村民(脱贫致富能手)的王宝贵,领到了一本红灿灿的荣誉证书,怀着喜悦的心情,他和其他79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致富好村民一起,乘坐大轿子车,去了平罗县塞上春休闲农业观光园、平罗县金星牛羊养殖有限公司、平罗县伊源羊产业专业合作社。

“一直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过活,不知道身边竟然还有做的这么好的,真是长见识了。”时至今日,讲起那次观摩学习,王宝贵依然感触颇深。

“位于高庄乡金星村7队的平罗县金星牛羊养殖有限公司,是由煤老板杨学斌投资兴建的,主要养殖肉牛、肉羊。那个养殖基地很大,占地80亩,光牛舍就有十几栋,还分双列式、单列式,环境好的很,牛儿在那里生活真自在。人家那里光青贮池就有8座,还有饲料库房、储粪池,齐全得很。”规模化的肉牛养殖,让王宝贵大开眼界。

“目前,该养殖场存栏肉牛860头,出栏520头;肉羊480只,出栏330只。”听了介绍,王宝贵吓了一跳,“存栏肉牛860头,出栏520头”,自己那“一年买卖20多头”和人家这规模相比,简直就是“一丈差九尺”的悬殊啊!

当又了解了金星牛羊养殖有限公司饲草的加工调制、疫病的程序化免疫、冬季暖棚养殖以及适时出栏等相关技术后,王宝贵更是羡慕不已。

一路上,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对王宝贵触动很大:“我也要把规模往大里做!”

这不,他又开始盘算起来:5月份自己出钱拉一根动力线,还得买个粉碎机……

(原载于《石嘴山日报》2018年4月17日A1版)

卖牛

——四访红瑞村王宝贵

“过来了!”11月16日11点半,见到记者,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王宝贵边往车上系紧最后一根绳子,边热情地招呼着。

小院里停放的那辆金杯T52客货车上,站立着一头膘肥体壮的牛儿,车子旁边,站着三个男人,正在拍掸衣服上的尘土。刚才,他们和王宝贵一起把这头牛弄到车上可没少费劲。

“可是我要去庙庙湖给人家送牛呢?”记者的突然到访,让王宝贵为难起来。

“如果不碍事,我和你一起去送‘货’,车上采访咋样?”记者建议。

王宝贵同意了,我们开车出发了。

“你先下去一下,我过一下秤。”驶出家门没多久,王宝贵在村子一处停了下来。记者下车后,他慢慢地将车开到一个地磅上,熄火后走出驾驶室,到地磅旁边的小屋子从窗口看了一眼:“2475!你帮我记一下!”王宝贵边招呼记者上车边喊道。

“2475减去车重1900,还剩575,按一公斤28元算,575乘以28,是16100元!”车子一启动,王宝贵就计算起来,“过下秤,自己心里有个数。”

一路上,王宝贵讲述着3月9日记者第二次采访后他家牛圈的变化:“3月份从信用社贷了10万元款,买了一台铡草机、一台粉碎机,4月份我拉了一根动力线,干活轻松了许多呢!外面那个120平方米的牛圈又加宽了6米。”

“以前我搞粉刷,挣不上钱,就学土建干瓦工,还是不行,就养羊,后来又买了翻斗车贩菜,这到后来又养牛,啥营生都尝试着干,就为一家老小过好生活。”在王宝贵看来,现在自己40岁出头,还正是奋斗的年龄,“以前在老家走后门都贷不上款,现在政策多好,见我们穷了,政府都来拉帮一把,把我们移民到这里过活。”

说话间,就到了庙庙湖村。在一户人家门前,王宝贵熄火下车,打开车后挡板,放平到地面,形成一个缓坡。他拉住拴牛的绳子,轻轻一拽,那头牛就听话地顺着挡板的坡面走到地下。将牛拴到买主家门前的货车上,王宝贵和买主热情地交谈起来。买主过几天要嫁闺女,买这头牛就是待客用呢!

“是给你现金呢?还是转账呢?”买家征求王宝贵的意见。

“转账吧!”说着,王宝贵打开手机,点开二维码,让买家扫一扫。价钱是事先讲好的,一阵儿,16000元到账消息就来了。

在回红瑞村的路上,王宝贵一路上又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牛如果宰了再卖,能卖19000多元呢,牛头、牛蹄子、牛心肝肺、牛皮,都能卖上钱!”

“那这次不就卖亏了吗?”记者问。

“做买卖讲究个平和,能让就让一些,这样货走得快些,但决不能害人,害人了,一个人说你糟,你就一直糟下去了,现在什么都是透明的,咱就挣个透明钱。”王宝贵说,这头牛是他家的基础母牛下的小崽,喂了16个月,本钱投入少一些,大家乡里乡亲的,又是办喜事,让点就让点吧。

牛养得好,卖得也好,王宝贵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带动儿子干了起来。今年开春时,一直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对他说,不想在外面干了,也想回来养牛。“前一阵他申请的动力线没下来,等申请下来,明年他就可以干起来了。”王宝贵说,儿子要单干呢,也在红瑞村。面对年轻的“竞争对手”,王宝贵心里美滋滋的:“我支持他。只要不赖在家里不动弹,一准能过上好日子!”

(原载于《石嘴山日报》2018年12月7日A1版)

湖畔家园 呼唤六百户美好的明天

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小区内,平坦宽阔的小道上,老人们悠闲地走来走去;树荫下,一对年轻人在窃窃私语;空地上的健身器材上,孩子们在嬉戏……这场景,对居住在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的居民来说,曾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可如今,看着一块块被建筑公司用彩钢板围起的空地上架起的塔吊、堆放的砖头,看着一个个“某某建筑公司承建湖畔家园住宅楼”的字样,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们知道,待来年开春机器转起来,梦想变为现实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

政府决心搬迁六百户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着力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城市和农村,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一系列住房改造计划,采煤沉陷区的改造、“塞上农民新居”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人民群众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城市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今年,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改造被市委、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位于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办事处东胜社区,东起世纪大道,西至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压力容器制造厂,南到解放东街,北至朝阳东街,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5万平方米,现有住户533户1611人,其中,平房住户406户,楼房住户127户。这些平房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简易平房。由于该地段地势比四周街道平均低1米以上,又处于城市区下游,每逢雨季,市区内的雨水自然流向六百户居民区内。每次大雨、暴雨过后,大部分居民家中进水,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2008年7月30日晚,大雨滂沱,市委书记李文章到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查看汛情和居民受灾情况。大雨中“蓬头垢面”的六百户居民区让李文章心里发酸。他现场办公,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在1个月内对这里彻底进行整治,把居民搬迁出去!

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态度,让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的居民如沐春风。

在大武口区六百户居民区白云巷4栋5号居住的72岁的李家群老人得知“这次拆迁改造后就可以搬进楼房,用上煤气,喝上自来水”时,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李大娘常常在想:要不是党和政府,她也许这辈子都搬不出那住了30多年、漏雨又漏风的平房。

百姓的利益大于天,居民的渴望化做党和政府的决心。于是,六百户居民区改造的大幕正式拉开。

7月31日,大武口区和市城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雷厉风行,迅速投入力量,全面打响了六百户居民区动迁战役:市城管局下设3组24人,负责拆迁测量与评估、签订拆迁协议、拆迁房屋等;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办事处下设6组24人,负责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摸清每户居民家庭详细情况,督促居民尽快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协助孤老残困等群体搬迁,及时收集、上报民情民意等;大武口区朝阳派出所下设3组6人,负责对承租户下达《限期搬离通知书》,并督促尽快搬离。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十分关心六百户居民区动迁工作,经常到现场了解动迁进展情况,并作出具体部署。

将最大的优惠给予居民

改造六百户居民区,改善六百户居民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市委、市政府对六百户居民区居民的承诺。六百户居民区内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基建公司的退休职工,他们退休早、子女多,生活负担重,没有条件改造房屋,更无力购买新房。这里居住着79户低保户,20户残疾家庭,四世同住2户,三世同住62户。拆掉了危房,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安置居民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他们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老百姓“住得起、住得早、住得好”。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六百户片区朝阳东街以南、世纪大道以西、解放东街以北、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压力容器制造厂东侧围墙以东区域进行拆迁改造。

经过充分论证,《“六百户”片区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并下发。方案的原则是——将最大的优惠给予居民。

据悉,这次改造的目的不同以往,这次是改善群众住房,因此所有政策都向百姓倾斜。拆迁片区的住宅房屋实行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补偿安置方式,大部分居民选择了后一种补偿安置方式。居民确权房屋建筑面积小于50平方米的,市上给提供不小于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成套安置房。愿意原地产权调换的,以《房屋所有权证》为准,确权房屋等面积部分实行“拆一换一”,以新建楼房四楼为基准,其他楼层按《被拆迁户楼层差价表》找补差价。补偿两次搬家费800元、12个月临时过渡安置费4200元。选择异地产权调换的,调换房屋为大武口区胜利东街以北、人民路以东、工人东街以南、文明北路以西范围内的民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

将基本户型定为50平方米,主要是考虑六百户片区居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户型如果过大,居民无力承担。

新建楼房交工标准也很明确:砖混结构,带地下室;水、电、暖、闭路电视配套安装;安装卫生洁具、厨房洗涤槽;所有地面均铺瓷砖,卫生间、厨房墙面贴瓷砖;室内所有房间安装内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民可以直接提包入住。

曾经,“离开六百户居民区住不起房”是居民最大的担心,而一项项优惠政策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人文关怀温暖民心

拆迁,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六百户居民区动迁尤其难。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困难群体,拆迁中一系列的矛盾、问题更是异常复杂和难于处理,所涉及的533户人家,家家盼着住新房,但事到临头,又常常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为解决拆迁中的问题,市城管局和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户的拆迁动员工作,力求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户居民家中。

在拆迁动员工作中,他们怀着爱民情深入居民区,有的遇到“铁将军”把门,有的遇到“热土难离”的老居民户,还有的要面对心存疑虑者,一次次去做说服工作,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直到群众对政策完全理解为止。

主管六百户居民区动迁工作的大武口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在现场,他们穿梭于小巷住宅间,风雨不误;在现场,他们和工作人员共克难关;在现场,他们帮助老百姓抬东西;在现场,你随处都可以看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生动写照。

提起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谭辉,六百户居民区的居民没有不知道的。他进入六百户居民区开展动迁工作就没有了节假日,在现场,十几人、几十人围住他询问政策的场面常常出现,中午饭拖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吃是常有的事儿。为了确保动迁工作按期完成,他每天早晨组织办事处人员开会,汇总前一天的工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采访时,记者看见他在不停地打着哈欠。他眨着红肿的眼睛说:“现在晚上睡着了,脑子里想的还是六百户……”

“有啥累不累、难不难的,谁叫咱是党员呢”“老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我们辛苦点不算什么”……采访中,工作人员说出了这些质朴无华而掷地有声的话语。

8月8日上午,在拆迁现场的朝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月伟接到了甘肃酒泉监狱打来的电话。通话结束后,张月伟激动得几乎喊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原来,她一直在寻找的一个房主终于找到了。为找到这个正在酒泉监狱服刑的房主,张月伟已经记不清楚打了多少个电话了。张月伟立即把该房主的房屋测量评估表传真至酒泉监狱。很快,房主发来了授权他人代签拆迁协议的委托书。工作人员交上来的“疑难杂症”经过张月伟的努力,终于解决了。

把困难交给我,有困难我来解决。区、街和社区的党员干部们怀着对六百户居民区居民深厚的感情,哪里有困难,就奔赴到哪里,认真地做好宣讲政策、入户调查、领签协议、督促搬迁等各项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在六百户居民区燃起了盏盏明灯,连起了片片真情。

确定房屋面积是居民最关注的焦点。为确保六百户居民区动迁工作按期完成,市城管局测量组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他们逐户测量,饿了吃口面包,渴了喝口凉水,累了活动活动手腕。但是,大家没有怨言,没有退却,一心只想早日为居民们测出准确的面积。24岁的李伟是市城管局派来做拆迁工作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上8点钟就来了,一般都是晚上10点以后回去,都把媳妇冷落了。“只要六百户居民能早日住进楼房,牺牲这点不算啥。”李伟高兴地说。

此外,针对六百户拆迁涉及户数多,短时间内安置困难等实际情况,朝阳街道办事处还广泛收集房屋租赁等信息,真情为拆迁户服务,使被拆迁户“迁后有所居”;针对部分动迁户生活上的困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为其办理低保;针对部分特困家庭存在无力搬家和支付房租的实际情况,出资为其搬家、租房。

政府的优厚政策和工作人员的真情换来了百姓的感动,群众积极配合拆迁,及时为工程让步。一个月后,六百户拆迁工作圆满结束。

“湖畔家园”呼之欲出

当这些本着“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就地取材搭起的一间间狭窄的简易老屋被夷为平地后,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花园式的住宅楼,“六百户居民区”将会永久地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湖畔家园”这个响亮的名字会不时从人们口中迸出。湖畔家园要新建28栋五到六层高的住宅楼,加上小区物业会所和换气站,建筑面积达到8.7万平方米,小区内配套设施按国家标准设计修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诗人杜甫这一千古绝唱,如今,正在市委、市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变为现实。

(原载于《石嘴山日报》2008年12月17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