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荣学术思想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升降出入

【摘要】 通过对中医升降出入理论的深入探讨,明确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利用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之特性纠正人体脏腑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升降出入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立法用药的依据。

【主题词】 升降;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术发掘

古代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互作用,万物才能化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概括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交错运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天地之气相互更替作用的具体表现。天因地气之升而得降,地因天气之降而得升,一升一降互为因果,因而变化产生了宇宙之间的万物。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说明气的升降运动,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形式。气象万千的博大世界都是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说明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之普遍现象与规律。生物体要生存必须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要跟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就一定要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升降出入运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生物体要维持生命活动还必须摄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各种维生素、糖、微量元素等,生命过程需要各种复杂的理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吸收有益成分,排出尿素、氨氮等废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在《内经》看来,一切生命活动都包含在升降出入之中。事实也正是如此,一旦生命体跟外界环境的统一协调和物质交换被任何原因所打破而停止了,那生命也就终结了。一旦自身环境的阴阳升降运动规律被破坏,就必然出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状态,生命也就归于死亡;所以,没有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就没有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因此,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普遍地存在于一切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中。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如空气、饮食的摄入,汗液、大小便的排出,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等,都是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多数是上下升降循行的,如《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正如蒋星墀曰:《伤寒论》所谓传经,即是出入精义。盖正气出入,由厥阴而少阴、太阴,而少阳、阳明、太阳,循环往复。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及经络之间的升降运动分不开,与各个脏腑、经络的正常升降有密切关系。故脏腑经络之间的气机升降也就成为必然。《读医随笔》云:“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升降出入,作为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 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小肠、三焦、膀胱主降。脏腑升降出入协调,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自然安康。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调节血量,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以升为用;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上升,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宜升则健;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具有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于周身以滋养脏腑,通过肺的肃降还可把代谢后的废水下输到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以降为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既藏精为封藏之本,又主气化,为一身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进入人体内的水液,必须在肾之阳气的蒸腾气化下输布于周身,以濡养全身。而代谢后的水液,也要经过肾的气化,才能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同时肾又能升清降浊,司膀胱之开合,位居下焦,肾水上济于心,方使心阳不亢,以升为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火脏,主血脉,其位在上,心火下济于肾而使肾水不寒,以降为主;心包代心行事,运行血液,以降为主;膀胱藏津液而司气化,出小便,以出为用;小肠主化物、别清浊而入精微,以入为主;胃主受纳,为仓廪之官,以入为主,以降为和;大肠为传导之官,传送糟粕,运化大便,以出为主;胆为中精之腑,藏精汁,出胆汁,主决断,有出有入;三焦为孤腑,乃决读之官;上焦如雾,升已而降,中焦如沤,“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下焦如渎,主出,亦以出入为用。故云五脏以升降为主,六腑以出入为用。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言:“藏属肾,泄属肝,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肝肺之分也;心主动,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升而不至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概括了以脏象升降为中心的生命活动,并且明确指出:五脏升降相因,共同维持着机体内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协调平衡。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病理《内经》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了任何事物基本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当然疾病的运动形式也离不开这一规律,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是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如果升降运动机能失调,脏腑就会发生病变,如肺气失于宣肃而上逆则病胸闷、咳逆上气、痰多喘满;心气不降而上炎则病口舌糜烂,躁扰心烦,尿少水肿;因心包代心受邪,其所见病症与心同;大肠传导失司而下陷则病大便滑脱不禁;小肠气不顺而逆乱则病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发为泄泻;三焦升降失职,气化失司则病水肿喘满、小便失禁;脾气不升而下陷则病濡泄、脏器下垂;肾失封藏固摄气化之权则病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尿闭水肿;肝气不疏,而郁滞则病少腹急痛,肝气升发太过致肝阳上亢则病头痛面赤、眩晕耳鸣;胃气不降而上逆则病恶心呕吐、暖气噎嗝;膀胱气不通降而上逆则病不便不利、尿频尿急、遗尿癃闭;胆失疏泄而胆汁上逆则病口苦胁痛。概言之,各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运动失调,即会引起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升降平衡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病症;从升降运动机理的角度来认识诸病症,有利于洞悉其病因病机,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气机升降出入学说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机体的几种趋向,这种作用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药物升降浮沉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且有一个漫长的认识、发展及完善的过程利用中药升降浮沉之特性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乃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之形成之依据。

张元素以升降出入理论为指导,从药物的气味厚薄来阐明药效,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在《医学启源》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将中医升降浮沉理论灵活运用到中药中并归纳为药性理论,开拓了升降浮沉的用药理论。李东垣等人不断继承发展,而且还进一步用五行理论把升降浮沉与四时相配,明确指出:“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以之来推进升降浮沉理论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药性理论。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用升降浮沉来概括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主要受药物的气味支配和制约,张元素在《医学启源》曰:“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附子,气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因为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趋向,在病位上有在表、里、上、下的不同,所以能够调节气机紊乱、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也就相应地具有了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此外,药物质地的轻重也是决定其升降浮沉的依据,张元素认为“(桂枝)体轻而上行,浮而沉”,“(石膏)体重而沉降”,“(厚朴)体重浊而微降”,“(白豆蔻)轻清而升”,李时珍则系统归纳了药性理论,对升降浮沉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汪昂在《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中亦曰:“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药物气味的厚薄:凡气味薄者主升浮,如薄荷、连翘之属;气味厚者主沉降,如熟地黄、大黄之属。药物质地的轻重:凡花叶及质轻的药物主升浮,如桑叶、菊花、马勃等;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主沉降,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石决明之属。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病变作用有其针对性,对疾病表现出来的病势趋向有着明确的调节作用。

升降出入理论指导立法用药 升降出入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中医之治病,就是以药物之偏性来调理人体之偏性。对此,《内经》已提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实者,散而泻之。”《读医随笔》亦曰: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去路。病在升降,抑之、举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因各种疾病在病机表现上也有向上如呕吐、咳逆,向下如泻下、崩漏、脱肛,向外如发热、自汗、盗汗,向内如里热便秘,因此在治疗中就必须根据病势对升降浮沉药物加以选择应用。一般而言,凡属升浮药均有升阳发散的作用,如升麻、柴胡可升提阳气,麻黄、桂枝能发散风寒。凡属沉降药物,均有镇潜、降逆、泻下等作用,如石决明、龙牡可平肝潜阳,紫石英、苏子能降气平喘,大黄、芒硝能泄热通便。所谓辨药性之阴阳以治人身之阴阳,察药性之升降以调人身之升降。李东垣在药物升降浮沉中特别强调生长、升发的一面,认为阳气升发,阴火才能潜降,故制方配伍多同时配用辛温升提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