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石文赏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陶石文随感录

什么是陶石文

陶石文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刻写在陶器、石器上的文字。

从陶器、石器上的文字符号来看,素陶和石器上的文字少。无论是素陶罐,还是素陶璧、石刀、石斧,上面的文字都很少,有的陶器上只一个,有几个的很少,而且大多数素陶上都没有文字符号。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面的文字符号也很少。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齐家文化、新店文化、菜园文化的陶器上,文字渐趋增多,特别是马家窑马厂类型和新店文化彩陶上的文字多,有的一件陶器上面就有几十个文字。

通过对史前石器、陶器上的纹饰、符号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查对《甲骨文字典》,发现石器、陶器上面的某些纹饰、符号和甲骨文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这就是最早的中国汉字。有的汉字和今天的写法完全一样,尽管历经数千年,至今没有一点变化,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慢慢地创造出了许多汉字。见诸于素陶上的较少,彩陶上就多了。在马家窑文化、新店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唐王文化等,在石岭下类型、半山类型、马场类型中都有,而且越往后越多。带有文字的陶器、石器藏品,国家和私人博物馆均数量不少。在各种版本的有关陶器的著作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收录。张朋川老师编著的《中国彩陶图谱》一书中收录的有文字的陶器不少。张朋川、王新村两位老师合著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瑰宝新赏》一书中也有许多收录。郎树德老师的《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一书中也收录了有文字符号的藏品。张朋川老师在《别开生面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典藏》一文中写道:“马厂类型彩陶上有许多彩绘符号,仅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上,即发现彩绘符号67种。”又写道:“如果综观黄河上游远古文化陶器上的符号,自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的彩陶上,已发现有十余种独体符号。以后出现的半坡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的陶器上,有着愈来愈多的刻画和彩绘符号,还发现了石岭下类型的刻有符号的甲骨,在同一地区有着相沿发展了达4000年之久的符号,我们就不能漠然置之,这些符号的发展演变应有规律可循。”

古人开始创造的文字,只是雏形,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文字从初创到最后定型,写法有很多,现仅看看“山”字的发展历程。刚开始古人对山的认识是一个个土堆堆积起来的土丘,后来画出了山形,出现了山峰,最后定型成文字。

左图还是土堆,中图有了山的样子,右图是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遗存,“山”字基本定型。

陶器、石器上的文字是零星出现的,有的只有一两个。这是原始人因生活所需而创造的。每创造出一个文字,就刻写在陶器或石器上,每件器物上也就一两个文字,多的至多四五个。内容也很单一,实词居多,独体字居多,虚词很少。文字是一个一个形成的,这符合造字的发展规律。甲骨文一出现,就是卜辞记事,形成了短文,看不出文字形成的轨迹,看不出古人创造文字的艰难和漫长岁月,看不出文字的源头。而陶石文则可看出原始人创造文字的过程。刚开始,结绳记事或先画成图,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演变,从结绳记事、图画、象形、形声等逐步定形型文字,逐渐成熟的过程十分清晰。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齐家文化后是殷商,原始人创造的文字传承于殷商。到了殷商时期,随着生活的需要,造字的条件趋于成熟,造字的速度加快,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字,出现了记事短文。

陶石文中,由于造字刚刚开始,造的字还比较少,不够写成记事短文。字不够用怎么办,古人也和今人一样聪明,用一两个或三四个字表达。就那么几个字,一个字就表示一句话或者一个意思,这和结绳记事类似。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字,时隔五六千年后,我们还能隐约猜测出其大概的意思。

陶石文的书写形式有的和甲骨文完全一样,有的有区别,但大同小异,框架结构相同,神韵一致。甲骨文同一个字也有好几种写法,有的甚至有十几种写法。陶石文尚处于文字的雏形阶段,依葫芦画瓢,绝大多数是象形文字,是符号,有的定型了,有的还没有定型,多几笔少几笔都很正常。而且每个人的写法又不同,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完全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

人民创造了文字

从陶器、石器上面所见到的文字来看,文字是零星出现的,而且地域跨度也很大。从西北马家窑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夏家店文化,陶器、石器上面都有文字符号。这说明文字非一地一人所创造,而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陶石文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也不是天才创造的,亦非皇帝创造的。文字也应如此,仅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即使造出来许多文字,也是不切实际的,是脱离生活的,是无法使用的,是得不到人民认可的,自然也就无法推广。

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经过众多研究者,通过长期反复实践才得以成功,一蹴而就者很少,甚至没有。人民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规律,任何人无法改变。

在文字的源头,从所见到的一两个文字来看,都是形象字。例如“困”字,这个字造得形象、科学。历史上有圈山占地的记载,原始人根据这一形象,画一个圆圈,把树木困于其中。这样的字会得到认可,也便于记忆。这个字从史前到殷商甲骨文,没有任何变化。再如“山”字,最早出现时仅为一个三角形,后来画成山的形状,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在使用的过程中,刻画书写太麻烦,不断地减少笔画,由繁到简,最后定型。

从辽阔的地域、从零星的出现、从文字的象形等方面,都说明文字不是一地一人一时创造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日积月累发展壮大起来的。

文字由少积多

史前文字处于初创阶段,字数很少,且大多数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字。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民在不断地造字。从陶器上出现的文字符号来看,素陶上就少得多。彩陶上,边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上的文字少一些。到了马场类型、新店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陶器上的文字就多了起来,由一两个增加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之多。这么多的文字,就有记事功能了。到殷商时期,甲骨上的文字就更多了,一段一段的文字记录了许多的事情。文字从无到有,由少积多。

文字是表达人思想的符号,人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动物。作为文字,要表达地球上最为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其本身也就非常复杂了。因此,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要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积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创造确定下来。在那样落后的洪荒年代,信息传递缓慢,一个文字从创造到传播到认同,需要时间。经过多年的积累,造字经验也不断地丰富,造字速度也在加快,到了殷商时期,造出的字基本上满足了生活所需。

生活需要文字 劳动创造了文字

原始人从狩猎到刀耕火种,从游牧到农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自给自足到贸易,由物质上升到精神,舞蹈的出现,占卜的出现,生活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许许多多的事情得记录下来,没有文字是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了。

在刀耕火种的劳动中,原始人善于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稍纵即逝的瞬间神态,去粗取精,创造出了一个个形神兼备、意义深刻、表意准确的文字。陶石文的“木”字就是一棵活脱脱的树跃然纸上。这个字后来又加了一横,实在是多此一举。“草”字仅两片叶子加秆,简洁、形象、生动、传神,到甲骨文、金文时代没有丝毫的变化。后来的“草”字画蛇添足,笔画增多,失去形象,失去美感。

实践出真知。原始人在生活、劳作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灵感,创造出了生动的文字。

陶石文、甲骨文一脉相承

笔者看到陶器、石器上歪歪斜斜的条条道道,颇感迷惑,于是就留心收集这种陶器和石器。历经数十年,也收集了一些有文字纹饰符号的陶器和石器,但百思不得其解。偶然的机会,发现陶石文和甲骨文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就逐一进行查对。这一查,发现不少的字和甲骨文一模一样。现做了整理,编纂成册,把陶石文和甲骨文放到一起,作比较、欣赏。

史前陶器、石器上的文字符号很多,需要专家学者们集中起来,进行归纳研究。汉字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实词到虚词,记录的事情逐渐复杂。到殷商时期,陶石文、甲骨文顺利接轨、紧密衔接。汉字发展、演变、成熟、定型的轨迹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