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蜂采芳菲
DISANJI FENGCAI FANGFEI
一
采些思想的花粉,撷取知识的蜜汁,酿成美酒,带月一酌,清风拂面,冷辉入怀,自是一番情趣,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舒扬胡思乱想的情怀,缀成一网糊涂,迷茫不得解脱,只是顺其自然,求得大梦一场,也是一番感受。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学习思考,也是一种遐想和享受,自言自语中感悟一切,一切感悟皆在自言自语中,相得益彰,自慰是矣。
二
整天为一些无聊的事纠缠着,虚耗着太多的精力,以至于无法集中时间,凝聚焦点,让思维的光束照射到一个方面一个领域,取得一点哲理上的收获,灵性上的升华。有很多事情,名之为运转,实则为润滑;名之为枢纽,实则为平衡;把各种主体放在一个有限的平台上,分解组合,选出符合某种需要的效果,看似可圈可点的成绩,实则是一串琐屑的堆砌;明看有条有理,实则杂乱无序,只不过被所谓的逻辑进行了粗暴的梳理,从而显得很有成就感。其实,人心的悲哀不在于此,而在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深陷其中,空对岁月。
三
平心而论,很多事情都是顺理成章,靠自然惯性就可以进行的,而且,顺乎常理,合乎常情。但有时把它扩大或固化,以致让人感到不必要的繁琐。简单是事物最本质的反映,而往往我们把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些白话被包装成哲理与逻辑的杂烩,一些小事被夸大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一句随意的话甚至成为圣旨,一个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博大的意象。唉,可怜啊,现实中的人们,纯粹是作茧自缚而不知其悲也。
四
给孩子们一种精神的支柱比什么都强,当然,也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因为生活毕竟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但唯有精神昂扬不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这种精神就是乐观向上,富有激情与进取,也富有善良与宽容,能凌霄不屈己,能得地本虚心,这是最重要的。给孩子一种精神,是父母和社会的最大责任。
五
现实的表象是五花八门的,但其运作则是有规律可循的,时间的不可逆性贯穿始终,阶段性的特点各自纷呈;时代的内容为人们所享用,空间的置换在不同的物质精神形态下各有千秋。所以,我们看变化万千的时代和它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时,要看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把握其贯穿其始终的精神主线,这是统领一切的总纲。
六
有很多东西在于我们如何领略和对待的心境。现实就是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变化不定,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志而激荡涌动,客观存在的现实,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理念,积极的心态,高远的境界去对待,正确地处理事物,接触人际,也就会升华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宗教般的情怀,弥漫于人世间的慈爱会滋润心灵,赢得永恒。
七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它折射出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因为客观的历史和人们修饰后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更何况还有伪造的历史。当人们主观的色彩笼罩于历史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时,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面貌和深刻的内容。历代修史者,以自己的主观选择和好恶取舍为主线,串连历史的人物事件场景,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特征和不客观评述。所以,读史也要善于思考,特别是所谓正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否则,人云亦云,不知其真实所在,受谬说影响,贻害无穷也。
八
人要有真实的自我,光明磊落地展示自己,客观公正地对待别人和事物。人性的至善和品格的高尚,要在自主中才能实现。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安于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实际上是追求一种心灵和人性上的超脱,一种精神的升华。在红尘禄利的现实中,人们受到生存利益的制约,环境氛围的影响,必然导致心灵的萎靡和人格的弱化,附着于一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势范围中,苟且而存。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境界,需要刻苦学习,深入思考,自警自省,光明磊落,一生修炼,以求清明洁净。
九
秋雨淅沥,秋风萧瑟,又是一个秋意深浓的季节。大地呈现着丰收的五彩缤纷,林木开始做迎接冬天的准备,燃起漫野的灿烂。我们品味着一年的味道,在收获的季节沉思下来,总不能简单地算计春种秋收的利益,总不能无所事事将所有的历程淡忘,多少有些感悟,但最多的莫过于一种无奈的心境,看岁月匆匆而逝,一股苍凉感油然而生。收获的果实不少,但最根本的是思想内核的深刻;在没有起伏的平淡中轻轻滑过一年,留下几多令人回味的事呢。我喜欢秋天,因为它让我从炽热的表象走进清醒的苍凉,从热烈走向冷静。
十
当我们满足夏天的浓烈时,秋天悄然而至,它以五彩缤纷的欢乐,向人们告示着丰收,也提醒人们的冬储,更多的却是让人们从逐渐的萧瑟中,去品味逝去的岁月。历史一页页翻开又合上,时代一段段结束又开始,岁月如流,季节轮回,我们呢?唯有在四季的交替中,淡淡地品味一切,静静地思索一切,爽朗地敞开心胸,善良地把一切融入真善美的和谐之中。秋风中,一个头颅的价值是在冷静中凝练,在自省中升华的。
十一
时间是个大熔炉,任何事物在它永恒的滚动中,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信誓旦旦地发出一些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不要说让急风暴雨考验了,只需过上几天,便会烟消云散了。所以,说到考验,说到永恒,在时间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可我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信念和情怀,总想在时间中得到验证,但收获的却是五味杂陈。
十二
个人的心质和心度是统一的整体,所谓成熟的人,应当是两者的兼容。所谓心质,即视事皆明皆公,有凌云俯物的气度;所谓心度,即处世待人皆适时适度,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心的真正自知自明,才是思想的升华,心灵的超越。一个人只有修炼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仁善之人。
十三
冬天虽然寒冷,但冬天的太阳却格外温暖,在冷清的空气中,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尽情地洒在万物身上,温馨而柔暖,给人以舒适和安逸。有时冷热之感受并不在于直接的接触,而在于接触时的情景相融与意境的生成。一丝暖意有时胜过炽热,一份情意,有时胜过盟誓。短暂的未必短暂,永久的未必永久。
十四
读苏轼《满庭芳》一词,甚感其意境深远,胸怀博大,气质非凡。此词所述,为官宦从业者,皆要有气度胸襟与境界,才能进退有度,不失纯真本色也。人之失于迷幻,皆自心也,心明则事理,心暗则事乱;心公则事正,心私则事败。度量肺腑,评价时事,臧否人物,皆不出此词之意蕴也。
十五
平常心最难,因为它深刻地反映者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但由于受到环境制约和自我意境的控制,或激情四溢,或沉默寡言,以致平常心被蒙上了浓重的色彩雾霾,迷幻了他人,也失去了自我的本真。大部分时间,人们都觉得是在自我安慰的平常心中度过的,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平常心是一种精神的超越,灵魂的升华,回归自然的天赋。
十六
我们为自己而羞愧,当大自然以其仁爱和慈祥孕育了人类这个万物之精灵后,满以为可以让地球更好地运转,岂不知选择了一个致它于绝望的逆子。人类从自然中走出后就很难回到其胸怀,而是以残暴的主人身份,疯狂地榨取和掠夺,有时以共同的名义,有时以个人的行为。造物主的选择很善良美好,但其结果却难以想象,现实中的罪恶往往包裹着发展的外衣,人们要自省自警自觉啊。
十七
让心情平静下来很难做到,因为知识和智慧尚未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是在烦乱中喘息片刻,又毫无目标地冲在世俗的波峰浪谷,习惯地随波逐流。非常羡慕山岭的宁静,月夜的清朗,荒野的寂寥,深林的幽幻。其实,只想让心灵有一个安静的港湾,停泊下来,无思无虑,无索无求,唯有寂寞与孤独,享受那一刹那的超越,领略心灵真正的平静。
十八
当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抉择时,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被异化后的自我在不自主中的随波逐流。因为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人们并不能真正地实现本义上的自我,只不过是永恒链条中的一环一节,始终被异化的时俗所压迫。有时觉得能够自我把握,自我决断,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应付而已。以貌似英明的决断掩饰着内心的苦痛和思想上的创伤,无奈的人们,精神家园何在?
十九
五十而知天命,但这天命不只是经历磨难后的总结和对命运的顺从,而是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人生中最昂扬的天性得以五十年的挥洒,虽然有些苍凉悲情,但血性中的豪迈激扬依然澎湃汹涌;在知天命的时节,更能发挥出原始性的气质,彰显刚毅和雄宏,这是人的根本。天命即己命,己命乃天命。
二十
不能用时间的利刃割去血脉贲张的人性之本,不能用经历的甜酸苦辣圆滑了人性之灵,不能让提炼了过多感性事物而形成的理性思维束缚住人性的张扬,不能在所谓的成熟中失掉人性中永远向往的永恒。人啊,永远不能丢掉自己的本性,那是原始和未来的基础,那是历史和现实的凝结,那是真善美的结晶,是我们永恒的灵魂
二十一
五十年说短也长,几经磨折,历经沧桑,总把英烈和柔情付与岁月时光;凭栏回首,多少成败,几多荣辱,赢得风吹云散,明月清辉,晚霞残阳,一缕追思难忘。天以命,难思量,寄予春风夏雨,冬雪秋霜。遥看江山,一枝劲梅,自有芬芳。
二十二
把酒问天,深邃无言,有多少追忆,化繁星一片;欲说征程,付与清风淡雨,几多枉然。岁月飞度,可记得朝日冉冉,谈笑间,残辉暮照,西风古道,苍茫人烟。江山依旧,湖海无限,人世茫然,且酒淡意澜,正如初年。
二十三
创造一种制度文化远比改革某些具体事物要难得多,要用天才般的智慧和能力,去科学地设计勾画出制度的蓝图,形成系统的概念和合理的运作程序;它既包含深层次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又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深刻,规则合理,逻辑顺畅,用最简洁的方法和程序,易于让人们接受和实际操作。天才的设计和能被众人接受的制度才是合理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二十四
大海的激情与小溪流的激情,其深度广度,内涵外延是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天差地别,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水。无论它来自雪山高原,还是江河湖泊;无论它从天上降下,还是从地下涌出,都代表着旺盛的激情和持久而永恒的生命。赞美它们吧,无论大小,无论深浅,都是水不同层次的表现,自然因为这样才显得五彩缤纷,富有激情和活力,充满生机和蓬勃欣荣的精神,气象万千的意境。
二十五
以一粒沙尘石块枝叶水滴为载体,去承接高山大海,似乎太难了,以致于心灵的膨胀,理想的蓝图,具有了迷幻的色彩和巨大而无形的诱惑,导致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顿,久而久之,理性主义的完美情结笼罩心头,使之成为挥之不去的抑郁。小草只期盼春风雨露阳光,小溪流只希望欢快的流淌,树木在四季轮回中变幻着自己的色彩,叶儿在岁月中生绿渐黄变红,从泥土里出生又融入大地的怀抱;它们的向往很简单,安宁自适,恬淡平静,却充实而丰满。
二十六
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是一种崇高,一览众山后的惆怅,高处不胜寒的清冷,精神上的超越,灵性的畅想,却没有知音的承应,由此而生成的一种感悟,形成一种幽深的境界。寂寞则是一种心境的荒凉,纵有千思万理,纵有千奇百怪,而胸中无波澜,脑里无灵感,一任流水自然,不及汲取,任凭心灵处于一种灰暗中,麻木地拖延时间。所以,孤独是高贵的,而寂寞则是肤浅的,但二者何其相似。
二十七
辞旧之际,心情格外的沉寂,仿佛走入一片荒漠,只有清风冷月,空旷中游荡着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暗淡。收获后的喜悦与享受荡然无存,复杂的往事和琐屑的生活,没有一点深刻的回味和思考,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任无奈和惆怅驰骋;孤寂地看着夕阳西下,繁星渐起,面对万家灯火,唯有沉默。
二十八
迎新之时,犹如从晨雾的慢慢消散中,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浓重的赤红,柔和的光芒,温馨的抚摸,令人感动,产生无限的希望。对于年过半百的人来讲,这种激情是非常稀缺的,但对于一个恬淡豁达而博学雅性的人来讲,也是正常的,当然,这种感悟是沉默的,而内心则是热烈的,像火的激越,澎湃而富有理性。
二十九
蓝天白云,苍茫原野,一切在冬季是那样的清亮,一切在萧瑟中是那样的纯净。人们在走过一段时间,度过一定空间后,会有一种经纬交错、纵横万物、贯通天地的感慨,也有一份清醒的自我定位和安然。明镜似的心灵,可以映照一切,博大的胸怀,可以承载万物,一份好的心情和坦诚可以化解诸多的烦恼和忧闷。
三十
应当正确地看待客观存在的一切,公平公正地去处理各种事务和人际关系;要承认客观存在的人和事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有其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同时,也要看到其表象的千姿百态,具有特殊性的色彩。对待和处理时应该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切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这是从处世待人的本质上而言的;但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则要有详细的具体思路和办法,力求达到最佳的结果。
三十一
人要保持平常心,但有时总让一些既得利益蒙住双眼,让红尘禄雾迷住心扉,以功利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象,由此产生了多少人间的纷扰和怨恨。人是大自然之子,就应以赤子之心对待一切,这就是平常之心。其实,这平常心也是不平常的,能达到其境界,没有一定的历练和智慧,没有一定的胸怀与境界是实现不了的。打造一颗平常心,对谁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十二
历史是一面平面的镜子,映照着一切的真实表象形态;历史是一面凸凹的镜子,反射着虚幻的千姿百态。但历史像一条大河,裹挟着千溪百流的万象峥嵘,汇入永恒的大海;历史更像是无垠的大海,博大精深,涵盖万象,用其深邃的哲理诉说着久远的过去,当下的现实和朦胧的未来。和历史交谈,你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可以得到启蒙的教育,得到正确的判断,得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思索与展望,因为,你就是历史,历史也是你自己。
三十三
善良是人的天性之一,只不过在人世的历程中,有时善良被红尘禄利所控制,以至于变成了邪恶。所谓教化,就是要抑恶扬善,彰显人类最本质的秉性。在现实中,从根本上崇善就要建构和谐的基础和纯真的出发点;如果从本质上否认善的原点,而以恶为原点来教化人们,那会充斥着强制和暴力,用桎梏束缚人性,以恶制恶的结果是单向的,不足取。
三十四
我们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犹如大海一滴,高山一石,沙漠一粒,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只不过在现实中,因为某种机缘和努力,得到了世俗社会的某一层次或位置,涂抹上了一定的色彩和光环;其实,也只是一种过眼云烟的幻象而已。有些人则把它看成一种高人一等的砝码,盛气凌人,不能自知自制,对大多数人来说,服从的只是你暂时的地位和权势,并不是你的人格和品性,更不是你的精神境界。人不可以失去自己最本质的特点,你始终是一个普通的人。
三十五
善待每一个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当然,也要因其对象本质和表现的差异,施治以不同的方法。有时大善无形,大善无极,本质一样,形式却五花八门,而且反差也会很大。制服罪恶有激烈地方式,强劲专用的暴力,而对于芸芸众生,则需要公平公正和谐的善待,千万不能置人以被压制被愚弄的境地,千万不能践踏人的尊严和本性,不分青红皂白,是非真假,视人为仇雠。对于人来言,从人性的本质上去认识和从具体问题上去把握,是辩证的两个方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三十六
读史明智,此话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颇。一部历史浓缩天地,涵盖古今,人繁事杂,内容丰盈,给人以长河般的恢宏,峻岭般的壮阔,其教化启迪之功是全方位的。以一词而括,有点狭窄之嫌。因为历史乃过去一切的总括,成败得失,主客之情,皆在其中,特别是时光已逝,旧迹模糊,主观所为,各取所需,很多人与事已不能还其真相了,所以读史必须要有分析和思考,要有辨别和证实,更要有客观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也。舒卷阅之,细微之处,令人入胜;磅礴之处,令人神清气爽;细细品味,千情涌动,万感勃发;如入之境,不能自已矣。
三十七
应当恬淡安闲一些,起码从心里要做得到。为利为官为禄之事,只是生活中的过程性点缀,转眼即逝,而心灵的安然却在于对人世间一切的感悟和超越。囿于我们已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特别是受制于时空中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炙烤,形成了一种纠结性的障碍,思想僵化,精神萎靡,不能自已。所以,时时的修炼和提升,时时的自省自警,是实现自我境界净化的必修之径,而安然恬淡的心态,也总是在磨折中实现的。
三十八
我们现在的心灵世界,只不过是一些被包装和精心打扮后的微缩盆景而已,虽然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从精微的角度,不失为一种境界,但缺乏一种天然的野性和大气,没有壁立千仞的品性,海纳百川的襟怀。所以,只能是一种消遣的低吟浅唱,品味的花前月下,散淡的悲情愁意,无法升华出惊天地泣鬼神震世界的意境。盆景的自我与堆积,成了一种普遍的格式,人们也就麻木于其中了。
三十九
当小有成绩的时候,有些人会意满志得,因为在人类的天性中有一种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的基因,始终起着刺激的作用,特别是在众人的赞赏甚至谀媚中,往往更把持不住。这时的表现就像老虎吃独食,容不得他人染指。所以,功成身退,事成心退,是智者的一种选择;这种退是心灵的解脱,是思想的超越,守住心灵的那一份寂寞,把持住精神上的那一份孤独,冷眼看世间,淡泊视人事,便是心灵的安然。
四十
境由心造,并不是一种主观上的狂妄和臆想,而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适应把握后的一种精神升华。试想,山河依旧,人世沧桑,但每一个人的生存轨迹和心路历程又是何等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人同一事同一处境,也会生出千千之心,万万之意,得出五彩缤纷的果实,留下蜿蜒曲折的印迹。所以,造境由物到心,由外到内,由形到灵,乃是一种创造与发展,一种历练后的觉悟与提升。造境是平和的,恬淡的,平常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过程。
四十一
无效劳动和劳动无效是有区别的,前者在于没有科学的预测和谋划,违背常识或规律,是主观臆断下的盲目冲动所造成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在实现目标任务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二者文字的置换反映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没有科学目标和合理方法的盲动,只能是瞎干,而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要克服这两种错误,把无效的成分降低到最低点,就要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注意目标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注意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四十二
把心沉到一个冰点的位置,把情放到一个黑暗的深渊,把行为静止成一座孤耸的峰巅,把言语压抑在大海的深处,一切都让它归于沉寂,进入无思无行的混沌状态。人类的美感有时就要靠这种无的状态去实现;因为我们在现实中被太多的有形之物所束缚,以致产生了很多实体享受后的幻觉压抑,迷失了灵魂,丢掉了本性,失去了自我。
四十三
读书时常被书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也为自己的坚持学习而感动。虽然年过半百,知天命而顺其自然了,但总被生活所激荡,总被那些有意义的人和事所感动。从那里我获得了自然社会人类真善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大爱无垠,大善无限,大美无形,承接它们的心灵是最幸福的。
四十四
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变好,并不能说明一切都好,只有心灵上真正感悟到美好的真谛时,那才是好。这美是万物真的结晶,善的硕果,孕育着一切,呈现在有形无形的方方面面。常被美的事迹和美的心灵所感动,也被它们教育和熏陶,使自己不敢亵渎这个天地间最圣洁的精灵。美渗透于一切,体现着一切,蕴含着一切,充溢于心灵,弥漫于天地,是生命的源泉,生活的根本。
四十五
有时对人们的信任很可能化成失望,寄希望于一些人以很大的期望,但在关键时刻的退缩与无奈,思想上的麻木,情感上的冷漠,没有激情,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方法,推责诿过,使工作处于被动。事无巨细,一人独揽,这是管理的大忌,但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能在处理时持一种被动的态度和消极的方法。寄托之重,期盼之诚,但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是一种悲哀;而鞋里几颗小石粒,更让人烦恼,虽不影响万里征程,但却销蚀精神,不能不引以为戒也。
四十六
大雾笼罩,太阳在天空露出微微发红的脸庞,羞怯地凝视着大地,将光芒融入雾中,弥漫着柔和的色彩。一切都在这朦胧中涌动着,似隐非隐,似现非现。雾给人以神秘的感受,让原野村庄如画似梦,田园诗般的安谧;雾给人以灵动的感觉,让钢筋铁骨水泥堡垒的城市,有了一种灵动和幽幻;让人们赤裸裸的烦躁,有了温柔的滋润,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回到了自然的源头,回到了田园牧歌的时代。有时的朦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你一个清静的精神家园。
四十七
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虽然比较平和了,但也少了一点激情。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所谓平常心,是对获取一些成绩的态度,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但绝不是一种随便。对于我们所遇到的真善美,应有欣悦的激情去承接,超越的心态去领略,感恩般地去享有,在彻悟中要有冷静的思考,深刻的精萃,精神的超越,灵魂的净化。对于真善美而言,平常心是不平常的。
四十八
人类最纯真的天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其表象是不一样的,但其本质的属性是永恒的。虽然,其表现的内容形式千差万别,程度高低不同,范围大小不一,但透过时间的长河,社会的光影,生活的杂尘,天性之光依然明净温馨。保持这种天性非常重要,但要给它套上狭隘的视野,浅陋的思想,庸俗的情怀,势利的追求,那就会导致巨大的灾难。天真很可爱,但天真被用来干坏事,那就很可怕了。
四十九
瑞雪丰年,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都在做过春节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上弥漫着年的韵味。然而街头巷尾的寒风中依然有蜷缩的乞讨者,和这年的氛围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白雪里显得那样刺眼,让人心里感到难受。我们努力奋斗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穷不可怕,但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弱者的同情心更可怕。愿天下人都能居有室,食有味,老有养,幼有育,穷有助,疾有医,身心安康。
五十
独立之人格,来自于天性的纯真和尘世的修炼,倘若没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理论蕴含,没有气吞山河的志向和豪迈,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没有明月秋水般的澄澈和宁静,没有碧空的深邃和凌云的志远,一切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独立的人格不是让所有人都能领略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濯清莲而不妖的卓然,是一种意味深沉、品相久远的凝聚,是一种苍凉荒芜中的闲云野鹤,是一种心怀天地、神游八极的逍遥。
五十一
岁月往复来,天地气象新,但心中依然古潭残月,波澜不惊,这也算是一种境界吧。山河空有形,人世几沧桑,唯有心灵是一种由热到凉,由躁到静的蜕变和升华。有时一种愉悦从心中升起,感到瞬间的爽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真有一种超越之灵境。所以,有时说的动的不如静的,因为在静中一切速度都会失去可计量的标准,只留下精神的灵动,回荡在心间。赞美古月深潭,不在于它的深幽,而在乎它的平淡和雅静,此中真意,难以言说。
五十二
真心地对待一切,把平常事做好,保持平静的心态,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也是最难的;因为在生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来自不同坐标的价值判断,迫使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一个人,都置身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产生出很多想不到的欲望和想法来,尤其是在生存需要与发展需求方面,更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了。所以,要做到内心的宁静,平常地处事,是非常不易的,要想长期坚持更要不断地修炼。
五十三
善待人是要从心里去做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口号式的宣泄,形象上的造势和应付式的矫情,那就太粗俗了。可往往人们就是喜欢这样去做的,因为这样做便于施行而且容易出效果,并能迅速产生短暂的光环效应。从哲学和宗教的终极追求来看,善乃是人性之根本,它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是人类天性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和理想的境界。若从心里缺乏善意,行为口号再好也是一种虚伪了。善从不挂在嘴上,它深藏于心,待行于人,操持于事,呈现于平常之中。
五十四
要始终保持常态去对待一切,个人的得失,毕竟是一己之利,而一个组织一个群体则更为重要。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波动,意气浓淡,影响整体的发展。要造成奋进向上的大势,凸现主流,带动全局,切不能以小利而视大局于不顾。打造一番事业不容易,取得一个群体的发展,需要付出多年的心血和几代人的努力,而要保持其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谋划得更科学,实施得更合理。更具有共性特征和大众化的特点。
五十五
善对世间诸事,善待芸芸众生,以一颗平常之心、平静之态去处理好每个人每件事,正所谓皓月秋江,夕照幽谷的境界。不因一时兴起而忘乎所以,不以一隅失意而颓唐松懈,大境秋高寥廓,大意春风和煦,是谓君子圣人自明之智也。求仁的境界就在于远天淡地,自然超脱的真善美本性,就在于心境的洁爽和畅,就在于心灵的安静与淡雅。当然,这是从人的心路而言的。
五十六
已到沧海之襟怀,何论小溪之细隘;已到天命之境界,何谈强辞赋愁态;已是古潭映皓月,何堪秋江澄尘埃。一览众山,便觉空间无限;一纵江河,才觉时光有涯;童心稚意静对世俗红尘;霜雪松柏,闲看过眼烟云。志趣淡雅,心境已远;处事不惊,心灵已安。无求于世,自由之性也。
五十七
善是一种根本之性,永恒之基,一种涵盖天地蕴含万物的神灵,所以,它不能以大小深浅来划分,而应以自然和灵性的呈现为要义。把善分为大小深浅是对它的一种亵渎,是一种功利性的谬读。事物多样化的差异,只是其本质的外在表象,内容的不同形式,但抹杀不了善的永恒之性。
五十八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此乃大意境也。人生一世,百味俱尝,悲欢离合,荣辱成败,坦途与坎坷,起伏与平淡,都化作一种对天命的感悟,赋予一种超然的寄托;把自己融入自然的一草一木,经历野火春风的历练和滋润,备尝风雨雷电的煎熬和洗礼,遂有了清风明月的恬淡,夕阳霞辉的安谧,真是顺其自然,成其天性,意境深远矣。一天一人,一怜一重,意蕴深沉,古潭松影,空谷幽兰,乃至高至洁,为世间至境也。
五十九
率性而为,挥情自如,一切皆出自于心,便是人世间最真的本性。现实中往往注重表面的应酬,人情的呵护,看别人的颜面,听别人的话语,观别人的行为,研别人的思想,没有自我的主见和风骨,就很难求得真善美的境界。面对纷纭变幻的人世和复杂缠绕的事物,应该有自己建立在信念理想上的主见和风骨,有自己合理合情的行为与风度,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真心与实情,做到里外一致,坦荡豁达,超然于物矣。
六十
要有大智慧,是说人一定要顺其自然,应其天命,为人处世,循其规律,合理以度,主客相符,以达天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智慧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境界。所谓小聪明,则是指处事待人小处着眼,细处计较,趋炎附势,以一时一己之利为基,以一事一势为本,行于巧谄,终不能成大事也。是谓小聪明只是至于聪明而已,看不远,行不端,心不正,虽有果,终不会达到智慧的境界,更遑论大智慧了。
六十一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犹如一滴雨水,一朵雪花,在无声地飘落中,经过了时空的历练,融入到万物,化为无形,一切进行得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平静。非常喜欢这种意境,其深远得让人无法领悟,其自然得让人无法把握;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苍凉,一种温润的潇洒和恬淡,一种欲说还休的憧憬和惆怅,一种灵动的漫游和畅想,在心中弥漫,在时空中飘扬,化为天地万物的精灵,一任其轻轻地来,悄悄地去。
六十二
不能审时度势,不能应变制宜,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上,满足于听汇报,发指示,而不深入到实际中去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寻求科学正确的思路和合理的解决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夸夸其谈,这是一种弊病,根深蒂固,牢牢地埋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时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说到底,无非是权本位的思想在作怪。视权为本,而不会公正合理用权,停留在对权力的依赖和别人对权力的违心服膺上,因而,人品下降,精神低俗,事无一成,人甚鄙之。此不可不戒也。
六十三
本性使然,虽有后天的教化,但本性难移,时时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来;大事不决,小事不断,好事争揽,坏事推诿,人之劣根性特点表现无余,此非君子所为也。人生于天地之间,志吞宇宙,胸涵万世,亦应有人性之慈惠博大,性情真善的禀赋,且不可苟且污俗,自谓小聪明,而把最好的本性丢弃,自谓小利益,而失去人性的根本。
六十四
为人要正直坦荡,不要沉溺于一言一事的计较;为人要清廉豁达,不要满足于一己一利的得失。人生在世,坦荡磊落,人生在世,正直清明,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是一种与生俱来且经历练后的境界。是君子何必沉溺于琐屑,拘泥于方寸,心小气短,受物役形,失之于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