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义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加强文化控制,以官学为主导,官督私办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其专制统治,清统治者不但利用科举考试来调控学校教育,而且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直接控制。在中央设国子监、八旗官学、宗学等,在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等教育机构。府学、州学、县学又称儒学,是清代地方学校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加强文化统治与管理,清政府对地方学校的学生等级、名额、补助等,学生学习的内容,考试以及教师的等级、考核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清政府在各省设学政一人,总负责该省科举文教等事宜。府学设一名教授,州学设一名学正,县学设一名教谕,另有若干训导辅助其完成学校相关工作。地方学校的设置,是为了给政府培养科举人才,生员入学也大多数为了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地方学校生员的学习内容除以“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著作为主外,还需熟记清政府律令、饬士子文、卧碑条例等。在生员的品行和行为准则上,统治者有很多要求。如顺治帝提出条教,责成各地方学校刻于石碑之上,晓示生员: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所有条教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吏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事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勿妄行辨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提调官治罪。①

后康熙帝针对当时逐渐出现的教官不尽责和生员不重学业、德行的情况,著文训斥,同样刻于碑石,晓示生员: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御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材蔚起,庶几棫朴。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因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

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勿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佻达,自昔取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勿齿,纵幸脱褫扑滥,窃章缝返之于衷,宁无愧乎?况乎乡会科名乃盛举大典,关系尤钜,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尝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情,深可痛恨。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茲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逾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倦倦,兹训言颁到,尔等其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

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文,玩偈弗敬,毁方跃冶,暴弃自甘,则是尔等冥顽无知,终不率教也!既负栽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匆谓联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①

由此可见,清政府培养地方生员只是为了培养顺从清政府统治的官员和士绅。这些人是帮助政府管理地方的工具。

清政府提高官学地位,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导,非官办学校要由官府监督。清代提高官学地位的方法沿袭明代,即官学学生免徭役且享受官费伙食,规定各地官员必须以礼待之。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朝廷给予官学垄断输送科举考生的特权。也就是说,士人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入官学,官学是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官学在各类学校中就发挥着领导和榜样作用,其学校教育内容和各项规定等对其他各类学校具有导向作用。其他各类学校不得不向官学看齐,并与官学接轨。否则,这些学校的学生就没有出路,那么这些学校也就肯定办不成了。

官学的主导地位及其导向作用,一方面保证了清政府直接控制学校教育,并很好地贯彻自己的教育政策,培养自己所需的官僚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办学经费,并巧妙地间接控制了非官办学校,使非官办学校也被束缚在官方教育系统,不得不贯彻清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

除此之外,非官办学校要受到政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其管理者的聘用、教师的聘用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如在书院方面,“朝廷或地方官对于书院,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经费、师长选聘、学生录取等各个环节全面进行干预和控制,使之尽量向地方官学靠拢,使大部分书院都与官学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①对义学来说,无论官、私,教师“由府学、县学、书院斋长及经管义学的绅士共同选择品学兼优者,送县批准后,才能聘请”②。虽然非官办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仍有一定自主权,部分保留了研修学问、讲求实学等传统,但越来越向官学化发展,越到后期越严重和明显。

总的来说,清代的文教政策,一方面统一了思想,笼络住了大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士人,扩大了统治基础,在维护和稳定统治秩序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清代后期士人的思想僵化,使社会固结,失去了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并最终使清王朝灭亡。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14页。

①文庆等纂修,郭亚南等点校:《钦定国子监志·卷首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方爱龙:《清·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①素尔讷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校注》卷六《厘正文体》,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47页。

①昆冈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八十九,《乾隆五年亲颁太学训饬士子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己亥(1899年)夏御制本。

①王烜撰:《皋兰县新志》卷五《学校教育·儒学》,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抄本,第3页。

①爱新觉罗·玄烨:《御制训饬士子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刻本。

①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

②黄兆宏:《清代甘肃的义学》,《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