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化研究
文化馆建设发展的“银川特色”
文化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文化部提出,要把文化馆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这一定位要求必须开展各级文化馆服务标准化发展的研究探索。近年来,银川市各级文化馆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巩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坚持政府主导、各级联动、社会参与,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标准化不断推进,免费开放惠及大众,广场演出丰富多彩,品牌活动贴近百姓,培训辅导成绩喜人,社会团队稳步提升,文化交流取得实效,文化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兴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银川市文化馆建设发展的特色成果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建城距今2126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塞上古城和正在崛起发展中的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银川市现辖三区(兴庆、金凤、西夏)两县(永宁、贺兰)一市(灵武),有23个街道、202个社区、2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总面积9555.38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千米,总人口216.19万。
(一)以构建服务网络为基础,实现了基层文化馆(站)建设规范化
近年来,中央、宁夏回族自治区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文化馆站的性质功能、保障措施、服务效能建设等做出明确规定。银川市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文化馆站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了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新馆建设项目,新建了三区文化馆和10个乡镇文化站,改建了两县文化馆和街道文化站,推进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各县(市)区、街道(乡镇)都有文化馆(站)的目标任务,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57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470个,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初步构建。在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银川市文化艺术馆、贺兰县文化馆、西夏区文化馆、兴庆区文化馆、灵武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馆,永宁县文化馆、金凤区文化馆被评定为二级馆,位居宁夏前列。
(二)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支撑,实现了基层文化馆(站)服务多样化
一是实施统一的全免费开放服务。文化部、财政部全面实施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确定“全国所有公共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给市级、县级、乡镇(街道)文化馆站分别投入50万元、20万元、5万元补助资金(其中国家分别补助40万元、16万元、4万元,地方财政分别补助10万元、4万元、1万元)。银川市文化馆将原有出租房屋全部改造为舞蹈排练厅、小排演厅并配备相关设备,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各级文化馆(站)全面提升免费开放水平,统一规范各馆站免费开放的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和服务职责,相继推出了“跟我学”“群文大讲堂”“流动文化大篷车”“广场健身舞培训和推广工程”等品牌服务项目,免费向社会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提供排练场地和艺术指导,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便利服务,每年免费开放受益人(次)达300多万人(次),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实惠。
二是实施多途径、多层面、多样化地培训辅导。各级文化馆站通过“派出去、请上来、送下去”的方式,使辅导形式不断丰富,辅导内容不断扩大,培训班次不断增加。2015年,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全年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100个班次,培训社会文艺骨干暨文化志愿者等6000余人(次),培训内容涉及舞蹈、戏曲、声乐、曲艺、书法、美术、摄影、钢琴即兴伴奏、电声乐队、广场舞等12个门类;西夏区文化馆针对机关、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民工、低保户子女及社区艺术团的需求,开办少儿跆拳道、少儿舞蹈、播音主持、基础乐理知识、摄影、秦腔、舞台化妆、演讲与口才、少儿书法等免费培训班;贺兰县文化馆在深入各乡镇、社区开展艺术指导的基础上,发挥文化阵地及所配器材的作用,培训内容有民乐、架子鼓、古筝、电子琴、吉他、合唱辅导、舞蹈、广场舞等;永宁县文化馆开办全县文艺骨干培训班、全县民族舞培训班、全县广场舞培训班、大家乐文艺队骨干培训班、李俊农家女文艺队骨干培训班、百姓健康舞培训班、文艺辅导员培训班、快乐手指成人钢琴培训班,在望远镇、闽宁镇、李俊镇等乡镇常态化的开展合唱、舞蹈等形式多样的文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宗旨,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
按照文化部和自治区的部署与要求,银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常态化体系化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银川市各级文化馆(站)坚持发挥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广泛开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局面和体系化格局。2015年,共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3000场以上,参与文化志愿者20多万人(次),服务惠及城乡群众500万人(次)。
一是“文化惠民·花开四季”群众文化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3月至5月开展的“凤城春潮·市民文化季”百姓大舞台、社区邻里文化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银川好声音百姓歌手大赛、群星获奖作品巡演、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等活动,给市民群众带来了春天的喜悦、文化的快乐;6月至8月,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的“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以广场文化、休闲消夏为主线,广场健身舞、周末梨园大戏台、湖城消夏音乐会、七夕鹊桥会、民俗文化大集、军民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欣赏艺术中感受和谐之美、清凉一夏;9月至11月开展的田园文化艺术节、时装秀、夕阳红·老年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了喜庆丰收、民族团结、幸福和谐的社会氛围;12月至次年2月开展的“塞上冬韵·民俗文化季”新春文化庙会、雪雕冰灯节、社火表演、新年音乐会、送春联到农家、喜迎新春百场演出下乡村等系列节庆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温馨的节日气氛。
二是各县(市)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兴庆区文化馆积极打造第四届舞动兴庆·千人广场舞大家跳、兴庆区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文化先锋·活力社区”首届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金凤区文化馆充分发挥满春园文化广场舞台、阅海中央商务区文化广场舞台、打造周末舞台等群众广场文化平台,坚持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举办了“文化乐民”第二季“金凤之星·梦想舞台”金凤区百姓才艺PK大赛、手机摄影大赛、“金凤第一鸣”业余歌手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西夏区文化馆以“打造文化西夏,构建和谐西夏”为目标,举办了首届西夏区“弦韵塞上 律动湖城”器乐大赛、首届西夏区大学生原创歌曲大赛、首届“群星荟萃曲飞艺扬”曲艺绝活大赛等活动;灵武市文化馆开展“千场文艺走基层”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从街心广场移至各乡村、社区文化广场,把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永宁县文化馆邀请宁夏话剧团、宁夏歌舞团等区内专业文艺团体,为乡镇、社区、工厂、学校等基层群众送演出;贺兰县文化馆连续举办六届“乡村大舞台”农民文艺汇演暨民间文艺社团表演,组织33个民间文艺社团开展“乡村文艺演出活动”,全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800余场,通过歌舞、小品、坐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让文化“温饱”逐步走向文化“小康”。
(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目的,实现了基层文化队伍管理星级化
银川市注重培育群众文艺团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社会民间文艺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市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都要有一支民间业余团队的建设目标,并在全市建立了“星级化”目标管理机制,扶持社会文艺团队开展经常性活动,组织开展了四届银川市社会民间文艺团队评星定级工作。目前,全市共有58支星级团队,其中,一星级团队5个、二星级团队20个、三星级团队7个、四星级团队4个、五星级团队4个。通过对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化”管理,以奖代补配发服装、道具、乐器、摄像机等设备器材,开展业务辅导,搭建演出平台,发放演出补贴,组织群众文艺展演,帮助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不断提高创作和演出水平,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为加强社会文艺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银川市成立了社会文艺团体协会,协会坚持定期召开例会、组织活动、培训骨干,为各级文化馆站行业交流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五)以创新机制为重点,实现了基层文化馆(站)工作特色化
一是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兴庆区各级文化馆站、活动中心(室)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动态跟踪制度,以公告栏、海报、微信微博等形式向辖区群众预告活动菜单、征求群众意见,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确保能根据群众需求及时调整活动计划。通过向参与群众发放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表,征集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培训、讲座、活动、送戏、送书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根据群众反馈意见来衡量政府配送的文化产品和组织的文化活动效果,并作为政府采购绩效考量的依据。
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贺兰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按年财政总支出1.2%的比例,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县财政支出预算,为全县公共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5年,贺兰县社会民间文艺团队公益性演出补贴支出140万元,文化馆免费培训辅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专项补助50万元,全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800余场,组织演出、举办免费辅导培训班次及培训项目等均居各县市区首位。
二、银川市文化馆建设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馆站体系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群众文化需求动态反馈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等还不完善,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投入格局等还有待探索加强。
二是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有待提高。一些基层文化馆设施因缺乏日常管理维护经费及人员不足等原因,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难以保证正常免费开放。缺少活动品牌,未能全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银川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大力推进,活动数量显著提升,但在活动质量、针对性、效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四是各级文化馆站专业人才欠缺,基层文化专干不专,年龄老化、队伍力量薄弱。特别缺乏专业创作、舞蹈编导、文字撰稿、活动策划、音乐制作、音响灯光操作等专业技术人员。
三、银川市文化馆建设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为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是承载、体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满足需求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载体和运行依托。各级文化馆站要继续加强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服务体系,使文化服务由低端向优质转变。改革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强各级文化馆站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馆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强化内部竞争机制。探索建立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各县(市、区)分别建立总分馆,形成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一体化的“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供给的信息沟通平台,实行“菜单式”配送服务,促进文化馆站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建立群众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数据库,搭建信息平台,避免群众文化资源的重复投入和闲置浪费。
二是完善服务网络,使设施管理由零散向集约发展。加快推进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新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场馆和设施网络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文化馆站设施管理考核办法、内部管理制度等,落实管理经费,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免费开放时间,创新免费开放服务品牌,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切实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为基层百姓提供全面优质的文化服务。做好社会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将辖区内机关、学校、部门、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管理纳入全市文化设施服务网络,采取多种措施向群众免费开放,促进社会资源全面共享,实现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及设施按需预约、按约服务。
三是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活动由自主向联动发展。整合打造“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幸福银川”“文化惠民·花开四季”等特色文化品牌工程,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节,“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农民工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博览会、农民文艺汇演、中老年文艺汇演、“小明星”青少年艺术大赛、家庭才艺大赛、毗邻城市文化交流演出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深化送节目、送培训、送图书、送电影“六进”活动,提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规模档次,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不断丰富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群众按需预约、按约参与。
四是培养文化人才,使文化人员由草根向专业转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关键在“人”。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工程,采取选调、招考、交流转岗、聘用等形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实施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和文化辅导员制度,推进各县(市、区)文化馆向各镇(街道)文化站下派文化辅导员结对服务制度,全面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力量。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和社团文化辅导员队伍,聘用一批有文化专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艺骨干担任乡镇(街道)、村(社区)专兼职文化辅导员,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注重发挥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在城乡文化活动中的组织、示范和引领作用,坚持开展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评选活动,引导、培育、扶持好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户等基层文化载体,鼓励其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2016年8月
(此论文荣获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