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河文化篇

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贠有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任务。在这个重要结点,摸清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家底,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黄河流经宁夏全域,在宁夏北部,黄河干流自西边黑山峡入境,由西向东,再向北,流经卫宁平原、银川平原,经北边麻黄沟一带出境,总流程397公里,属黄河上游河段。发源于六盘山的清水河和甘肃环县沙坡子沟垴的苦水河两条一级支流汇入黄河,整体形成黄河宁夏段北部流域。发源于六盘山的茹河(三级支流)、泾河(一级支流)、渝河(三级支流)、葫芦河(二级支流)在甘肃东部依次进入支流,最终汇入黄河,共同形成黄河宁夏段南部流域。保护和传承黄河宁夏段的历史文化必然是宁夏南北全流域范围之下的综合考量。

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据统计,黄河宁夏段流域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4处。同时,包括各种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代留存的古籍文献资源。

(一)早期人类遗址遗迹

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灵武水洞沟旧石器人类遗址位于黄河东岸,于1923年首次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博物学家桑志华发现,据研究,距今4万年左右,涵盖时代从旧石器晚期早段到末段,共有12个考古挖掘点。青铜峡鸽子山中石器人类遗址位于黄河西岸青铜峡蒋顶乡境内,据研究,距今1.27万—0.8万年,是从旧石器末期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又被称为“中石器时代”。此外,这一时期人类遗址还包括贺兰山贺兰口、暖泉遗址等20多处。海原菜园新石器人类遗址位于海原县城附近,包括瓦罐嘴、寨子梁等多个遗迹点,距今5000年左右。还有彭阳县境内的周家嘴头新石器遗址,隆德县境内的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贺兰山岩画位于黄河西岸贺兰山东麓,集中分布于贺兰山北起石嘴山、南至中卫的10多个山沟内,岩画图案有4万多幅,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图案就刻制在贺兰口内。记录反映了3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此外,还有位于中卫市境内黄河北岸大麦地岩画、黄河西岸的黄羊湾岩画等。

姚河源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黄河宁夏段南部流域泾水上游地区,于2017年由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分晚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遗址包括居址区、作坊区和墓葬区三部分。照壁山铜矿遗址位于中卫镇罗镇黄河以北的照壁山下,由古铜矿、冶炼遗址和居住遗址三部分组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了的黄河岸边人类开展青铜冶炼实践活动的遗址。

(二)墓葬遗迹遗存

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了各种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实物。兵沟汉墓位于黄河岸边(东),是汉代墓葬的代表,该墓葬群共有103座,是汉代大型墓葬群。史书记载秦大将蒙恬北逐匈奴,曾在这一带设浑怀障,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此时期的墓葬还包括平罗县境内的暖泉汉墓、利通区以南的关马湖汉墓。

魏晋隋唐时期的墓葬位于固原市城区南郊,主要是北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墓葬,包括雷祖庙村北魏墓、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北周柱国大将军田弘夫妇墓、隋正仪大夫史射勿墓及唐代史氏家族墓等。其中李贤夫妇墓出土的波斯鎏金银壶和田弘夫妇墓出土的古罗马金币等,有力地见证了途经固原的古丝绸之路。上述墓葬大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被文物考古部门挖掘并考证。此外,北部有盐池县窨子梁唐代古墓群,1984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对古墓进行考古挖掘,其中6号墓出土的胡旋舞石雕墓门对研究唐代乐舞意义较大。

西夏陵是宋夏时期的墓葬代表,位于黄河西岸、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山前地带,整个陵区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陵墓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西夏历史文物。明王陵位于黄河东岸的罗山东坡下,是明代朱元璋第十六子朱与后世子孙们的陵园,古墓群规模宏大,占地30多平方公里,现仅剩34座墓葬且全部被盗。

(三)古城池遗址

不同历史时期,修建遗留了各种古城池,以张家场朐衍古城遗址、固原古城墙等为代表。张家场秦汉古城遗址位于盐池县境内,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基本颓化消失殆尽,分内外城,总面积96万平方米,应为秦汉时的朐衍县城遗址。固原古城墙位于固原市区中心,原城墙基本被破坏,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为加强西北防御,置安定郡,在这里修筑高平城,后经历代修筑加固,至明代在原城址基础上又修筑外城,遂形成内外城格局。

此外,还有散见于宁夏南北各地不同时期的古城遗址,包括建于宋代前后的瓦亭古城,隋代的七营北嘴古城,隋唐时的黄驿堡古城,宋代的西安州古城,唐代的韦州古城,宋夏时期的省嵬古城,元代的安西王府遗址,明代的花马池古城和铁柱泉古城,明清时期的镇北堡明、清两座古城等。

(四)引黄古灌渠

自秦汉以来,农耕技术进入宁夏平原,人们充分利用黄河之水发展灌溉农业,共形成并保留使用至今的灌溉干渠有25条,总长2454公里,灌溉总面积达828万亩。在长期的灌溉实践中,人们发明了“激河”无坝引水、“草土围堰”护岸固堤技术,使用背笼运土清淤、设置渠底石方法。北魏时期形成“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十六字诀”灌溉经验;宋夏时期以法律条文规定“春开渠事”“园地苗圃灌溉法”“冬草条椽供给”“渠水”“地水杂罪”等事宜;明清时期开始采用“封俵轮灌制度”等。2017年10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将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东干渠、西干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寿渠、七星渠、跃进渠14条渠道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总长度1292公里。

(五)长城遗址

宁夏历代遗留有战国秦长城、隋代长城、宋代壕堑、明代长城遗址等,据统计,总长度为1500多公里,其中以战国秦长城和明代长城为代表。战国秦长城遗址位于宁夏南部,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跨经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总长180多公里。修建于2000多年前,现已经颓败废弃,是宁夏境内修筑最早的长城。

明代长城遗址位于宁夏北部,自西向东,依次有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长城,长度共400多公里。西长城在宁夏中卫境内,越过黄河东北上贺兰山,分南长城和北长城两段。北长城在宁夏石嘴山境内,分“旧北长城”“边防北关门”和“长堤”三部分,其中贺兰山三关口长城遗迹为北长城最主要组成部分。东长城位于灵武盐池一带,分“河东墙”“深沟高垒”两道边墙(长城)。固原内边在盐池县南部、同心县东部一带,现土筑墙多已毁坏。

(六)丝绸之路宁夏段线路

宁夏地处西北,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丝路线路。一是长安—凉州道,公元前104年开通,止于763年,分东段南道、东段北道两条道路,其中东段北道经过固原城,在宁夏境内190多公里,从泾源县入境,经三关口到达固原城,再向北经三营到达海原县,最后向西出境。二是长安—灵州道,唐大中五年(851年)开通,是唐末至宋初丝绸之路的主线。从长安等地出发,沿泾河北上,从盐池县南部入境,经灵武、中卫等地,至甘肃武威入河西走廊。三是西夏兴庆府丝路, 1002年西夏攻占灵州后开通。此时,前代的长安—灵州道、长安—凉州道全部开启,两条道路并用形成兴庆府丝路。四是六盘山路及河套丝路, 1227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开通,六盘山路的走向为西安—平凉,在泾源县境内翻越六盘山向西行进,到瓦亭翻越六盘山,经隆德县神林乡出境。同时,元代开通驿道(河套丝路),从大都北京出发,先由陆路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然后使用黄河水驿经10个驿站到中卫,再取陆路至甘肃武威。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宁夏段遗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包括元代黄河水驿,在黄河宁夏段主河道上,形成了石嘴子渡口、横城渡口、仁存渡口、莫家楼渡口等非常有名的渡口遗址。另外,还包括须弥山石窟、石空寺石窟、天都山石窟遗址等。

(七)红色革命旧址

红军长征、西征及解放战争期间,在宁夏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旧址。其中,西吉县将台堡革命旧址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到达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及二师在将台堡胜利会师。1996年10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师60周年,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936年5月,西征红军在同心县建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并在县城西南同心清真大寺内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同心清真大寺成为革命旧址。此外,还包括同心县韦州镇高庄滩红军西征遗址、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清真寺等。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组成,目前黄河宁夏段地域范围之内,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2968项。主要有杨氏家族泥塑、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民族器乐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五批共1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3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另外,还包括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宁夏与甘肃、青海两省合作申报的“花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北武当庙寺庙音乐、隆德高台马社火、杨氏家族泥塑、二毛皮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宁夏婚俗、宁夏山花儿、马家砖雕艺术、民间故事、宁夏小曲、宁夏剪纸、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九)古籍文献

宁夏历代遗留大量的历史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宁夏历史文化。除了历代政权编纂留存的反映宁夏情况的正史资料文献外,宁夏地域内主要遗存有西夏文献和明清以来的旧志文献。西夏文献包括国家图书馆藏1917年灵武县修城墙出土的西夏佛经、1991年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文献,以及西夏陵等出土的小规模西夏文献等。宁夏历代存世旧志文献包括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共31种旧志书,分别包括明代《正统宁夏志》等6种,清代《宁夏府志》等19种,中华民国《朔方道志》等6种,此外,还有《宁夏人文地理图志》《宁夏资源志》两部专业志书和《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等。

二、现行保护传承的方法类型

目前,黄河宁夏段流域内不同时期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遗存以各种方法类型予以保护体现,就整体弘扬传承效果和水平看,在全国范围内相对后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

(一)博物馆类型

大量出土文物以博物馆的形式予以集中收藏展示,博物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承历史文脉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主要有以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为代表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以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银川世界岩画馆、宁夏水利博物馆、西夏博物馆、西北农耕博物馆、西吉钱币博物馆、宁夏民俗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专题博物馆,还有一些其他市县博物馆及专题博物馆。其中,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多件。所收藏的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为国宝级文物。馆内三层设通史篇、专题篇和临展篇三大板块12个展览。2018年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二级文物2008件、三级文物3816件,国宝级文物3件。馆内共设四个固定展厅进行文物展示。2008年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上述两个博物馆互为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反映了黄河宁夏段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二)文旅开发类型

文旅开发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又一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够在开发利用、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同时,发挥保护传承作用。主要有水洞沟旅游区、西夏陵风景名胜区、须弥山石窟、贺兰山岩画景区等,目前这些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建设的宁夏文旅项目,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可使人们通过旅游观光的形式了解宁夏地情地貌,学习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激情。

(三)建设教育基地类型

这种类型主要有同心红军西征纪念馆,馆址紧靠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旧址同心清真大寺旁,馆内以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图片、文物等再现红军西征的伟大胜利和不朽业绩,自2006年建成以来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分五个部分对革命历史文物进行展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再现了从盐池解放到全国解放13年的辉煌革命历程,其先后被命名为宁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夏国防教育基地等。其他还有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

(四)建设遗址公园及立法保护类型

建设遗址公园是建立在历史文化遗址原址基础上的保护形式,这种形式具有遗址原貌再现的现场感受效果。主要有盐池依托境内明代古长城建设盐池古长城遗址公园,对明代古长城予以保护。2017年,西夏陵被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8年,将台堡革命遗址公园建成并向公众开放。2020年,宁夏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对宁夏平原引黄古灌区遗产的保护传承,自治区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宁夏引黄古灌区遗址公园、展示中心建设工作。同时,自治区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

(五)立项开展课题项目研究类型

主要针对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遗产内容设立国家级、自治区级等各种社科研究项目,包括基础学科研究和现实问题应用对策研究两个方面,持续开展对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不断推出各种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发挥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神本质的作用。如彭阳姚河源考古挖掘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宁夏通史》研究编纂项目等。

(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申报古籍文献整理项目类型

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和办法,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根据国家古籍文献保护办法,积极申报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三、保护传承的问题与不足

(一)博物馆整体功能作用发挥不足

黄河宁夏段地域狭小,文化板块和文化元素相对单一,导致一些市县的博物馆陈展内容缺乏,无法较好地发挥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作用,造成博物馆建设资源闲置浪费。一些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规划布展标准低,陈展手段落后,专题博物馆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总体上,黄河宁夏段地域博物馆缺乏综合性、互补性实践,造成一些历史文化内容重复陈展,一些历史文化内容又互为缺失。

(二)文旅开发层次相对较低

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实践中,存在简单借鉴复制现象,对一些自身极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资源,缺乏先进超前的理念指导,无法创新打造高水平的文旅产品。对一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考量,没有遵循必要的文物保护周期,导致接待超载,对文物遗迹造成破坏。同时,大量融合纪念品、服饰、餐饮等的商铺,淡化了历史文化资源品位,影响了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个别文化历史资源寻求社会资金参与开发,疏于监管,导致商业气息偏重,浪费和破坏了历史文化资源。

(三)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形式单一

一些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设计理念简单,投入不足,缺乏科学规划,现代声、光、电高科技布展手段滞后,多为文化遗址、实物、照片及有关文件等一般层次的展览展示,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观众的互动参与感不强,无法较好地将现有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综合立体展示出来,不能够较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作用。

(四)对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力度不够

面对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研究利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程度不够的事实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科研经费不足的因素,特别是对考古挖掘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也有研究人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问题,即长期以来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局限于从历史性的视角挖掘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于对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不能够开阔视野,在更大格局范围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更不能分析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文献整理项目没有及时立项申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文化传承。

四、建议与思考

(一)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高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综合地整体安排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学谋划,针对不同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制定出台各种阶段性规划和目标任务,努力提升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水平。在全社会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思想意识。努力创新保护传承方式方法,不断擦亮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底色。

(二)精准施策综合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以宁夏博物馆和固原博物馆为重点,集中打造一北一南两个优势博物馆,整合全区各市县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馆藏内容,优化提升陈展水平。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立足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专题历史文化博物馆,有侧重地展示某一方面的历史文化。努力构建综合博物馆与专题博物馆互相补充的格局,面向区内外全方位、广视角地展示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二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本质和底色不变,实现保护传承功能。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建设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影视合成、音效控制、触摸屏检索等高新技术设备,努力营造生动场景和沉浸式体验,实现教育的目的。四是加大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力度,争取各项工作走在前面。

(三)切实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力度

一是加大对考古挖掘项目、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服务推动科研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坚持合作开展国内外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不断学习借鉴,努力转变研究方式,开创对历史文化的共识性、空间性研究,在大视野的研究格局中,审视比较历史文化本体,分析自身优势,查找自身不足,精准发力,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智力支撑和基础保障。三是加强对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信息化建设,花大气力整合资源,建设历史文化资料库,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提供数字信息保障。四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文献整理项目的立项和研究。

(四)不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通过各种措施和办法,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与历史文化事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对考古文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考古挖掘、文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科研业务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培养一批既懂历史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文旅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四是要精准培养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专业人才,努力提升研究宣讲水平。

作者简介 贠有强,宁夏社会科学院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