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2019年宁夏文化发展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牛学智 徐 哲
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文化建设领域,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推进。党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则将宣传文化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支撑和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提出要努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是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亦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出台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全会指出,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明确将党的创新理论“七进”和学校“三进”常态化、制度化,文化“大篷车”等宁夏宣传文化工作中的亮点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落实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2019年宁夏精神文明建设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一)2019年宁夏精神文明建设态势分析
在全区兴起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的热潮中,2019年悄然接近尾声了。盘点这一年来宁夏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作,可谓重点突出、亮点多多。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
1.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首先,坚持举旗帜把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走实走深走心。全区把学习宣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以及在习总书记主持“黄河会议”的同时,全区迅速兴起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宣传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热潮,氛围浓厚,凝聚人心,起到了举旗帜把方向的作用。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上来。2019年6月初,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不划阶段、不分环节,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贯穿全过程,指出当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坐下来、静下心,聚精会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寻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坐标,激发敢于担当、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紧密联系宁夏实际,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的垂范下,全区迅速展开了学习教育活动,各党委(党组)中心组通过制度化巡听督导,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集中研讨交流,以及举办主题培训班等形式,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教育。通过高密度强化教育与培训。干部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了。
其次,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全区以签订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的方式,围绕聚民心促共识,进一步凝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五市委分别签订了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通过开展意识形态专项巡察、举办党员意识形态培训班、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形式,对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巡视反馈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进行扎实整改;统筹网上网下工作,及时召开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通报会;协调处置各类舆情,确保了全区意识形态形势安全稳定;组织各市属媒体深度介入宣传、解读各市具体发展战略方案、重点任务和总体布局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坚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最后,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宣传。自治区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组织号召全区党员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真正将学习落到实处,实现学习的常态化、长效化。中卫市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媒体联盟、品牌赛事”外宣平台作为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展示中卫形象的有效载体,既强化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有效转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和理解手段。此外,中卫市还将建好、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市新闻传媒集团印务中心项目作为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改进群众精神供给的重要抓手,补齐了融合发展“印刷经营”缺项,解决了偏远乡村干部群众读报时差问题。建成了中宁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具备了上连自治区云平台、下接县级融媒体中心条件。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进一步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一是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优势,为“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吴忠市将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创城工作、效能目标、文明创建等考核内容,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法律法规中,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通过宣传宣讲、组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播放公益广告,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栏、广告牌、文明提示语等方式,同时运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大众传播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引导干部群众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3.坚持为民利民惠民,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固原市和吴忠市扎实推进“四德”建设、诚信建设,广泛选树文明村(镇)、文明户、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和“好公婆”“好儿媳”“美德少年”“移风易俗示范村、示范户”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模范的引领作用,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道德模范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石嘴山市则通过扎实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组织开展了石嘴山市第七届道德模范和第四届“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推荐全国、自治区道德模范及“宁夏好人”和“身边好人”;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开展“星级道德讲堂”和“优秀道德讲堂宣讲员”评选表彰活动;着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吴忠市把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约束,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促进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今年宁夏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大亮点。中卫市夯实基层基础、改进精神供给,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资源建成了沙坡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2个实践所、8个实践站三级实践机构。固原市原州区凭借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平台,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上,比之以往,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所突破。逐步形成“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三个统一、深化三级设置、抓实五种形式、精打四个特色”的工作布局。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银川市跳出“就创建抓创建”的狭隘认识,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创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改创建为载体,着力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第一,着力推动创城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修订了《银川市文明养犬条例》等系列法规,强化《银川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宣传普及和执行落实,推动文明建设法治化。建立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管理考核制度;完善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管理考核办法。打破创城奖励“平均主义”的旧例,出台《文明城市创建绩效考核办法》,把创城奖励资金与年度创建考核等次挂钩,拉大不同等次之间的差距,让“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发机关干部投身创城工作的积极性。将创建工作纳入巡察范围,作为政治巡察的一项内容,建立健全督办、约谈、问责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政治自觉。第二,着力构建现代化治理架构。抢抓建设全国5G试点城市重大机遇,打破“信息孤岛”,突出数据整合,规划建设银川市智慧城市运营监管指挥中心,将公安交警、市政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28个委办局32个系统的数据全部接入平台,建成了智慧银川“城市大脑”。强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建设“雪亮工程”和智慧社区,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水务、智慧环保;配套开发上线“i银川”APP,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大范围聘请网格员,通过移动电子终端实现全方位监管,构建起城市综合治理的“数字天网”。第三,着力推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攻坚行动。推出“文明行动”小程序,开展“红领巾一条街”等,组织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开设《拍客上传》栏目,定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鼓励市民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及时反映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和城市发展中的不文明与不和谐,引导群众当好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守护者。修订市民文明公约,发出创城致市民一封信,面向社会征集新时代文明创建新三字经作品,在“两微一端”推出系列长图——银川文明十二时辰,开展“名主持人”“名主播”下基层文明宣讲活动,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创建”的浓厚氛围,提出了打响全民参与整改创建的人民战争的响亮口号。
中卫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统揽各项文明创建,制定了《中卫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络化管理责任清单》《中卫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九大工作推进组任务清单》《中卫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问责办法》。在制度保障下,中卫市移风易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全区第一。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建设文明新乡风。在乡风建设上,推动强化移风易俗宣传,“红白理事会”加强年活动,出台移风易俗配套措施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保障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机制化开展。石嘴山市注重对重点、难点工作的突破,通过完善“一会”“一约”,在推进婚丧事务规范化上亮点突出。按照县区、乡镇约定倡导的结婚彩礼、婚丧喜庆事宜等有关标准,结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村民收入情况、婚丧喜庆习俗,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形成结婚彩礼、红白宴席、操办规模和随礼标准等,并不断完善,规范群众操办红白事宜流程。
4.更加注重文学艺术发展机制保障建设,在营造出好作品出精品的氛围上亮点多多
2019年以来,全区五市普遍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激励机制建立上和对重要成品的奖励办法上,想了很多办法,切实推动了文学艺术发展。银川市自2015年出台“三个办法”(贺兰山文艺奖、重点获奖作品再奖励和重点发表奖)以来,一直保持着这个办法,在该“办法”的激励下,涌现出了许多贴近现实、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好作品。固原市出台了《〈六盘山〉 文学奖评奖办法》,每2年评奖一次,表彰精品力作;出台了《固原市获国家级奖项及省级以上期刊奖的文艺作品奖励办法》,从更宽的面上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了文学艺术发展基金,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扶持了一批重点文学艺术作品,培训了一批骨干文艺人才;加大文艺人才扶持培训力度,设立了“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六盘英才”和“六盘文化文艺名家”等人才项目,用于表彰文艺界优秀人才,开办“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北京鲁迅文学院)、“全市农民作家培训及写、编、改提升班”(固原)、“固原市骨干文艺人才素质提升班”(上海复旦大学)等培训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石嘴山市创新开展首届“文艺名家工作室”和“文艺新星工作室”评选工作,对“文艺名家工作室”给予奖掖,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等“文艺新星工作室”给予“雪中送炭”扶持。吴忠市和中卫市在表彰优秀文艺工作者、作品,举办各类文艺赛事和积极推介文艺新秀上,也都有定期或不定期举措,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政策与科学评价体系,这导致文艺人才后继乏人,文艺创作队伍也极不稳定,精品力作相对较少。
(二)2020年宁夏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和战略高度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规划,指明了方向。在充分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显著优势,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宁夏实际的基础上,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对宁夏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规划部署。对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导思想和精神,按照宁夏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蓝图,2020年宁夏精神文明建设将持续发力,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增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一是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是今后宁夏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新契机,是提高宁夏精神文化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代任务,更是筑牢宁夏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指引下,意识形态这个“变量”将转变为促进宁夏发展的“增量”,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美丽宁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
二要更加强调宁夏精神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和谐文化创作氛围,打造优秀精品力作,关键还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导向上。只有建立健全创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从制度上发挥文化导向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要更加强调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高于其他效益,突出了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我们理解主要针对的是大众文化生产和网络及自媒体文化的乱象。特别是当下的大众娱乐文化、文学艺术创作与文艺理论批评,亟需社会效益来矫正和评判,亟需彰显宁夏影视、大众文化、文学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现代化属性,突出现代化品质,提高宁夏人民的现代化水平,培养现代化个体,真正发挥宁夏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社会启蒙功能,改变过去某些唯票房是追、唯私密化个人经验马首是瞻和经济主义占上风的现象,使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流程更加社会化,彰显社会价值。
二、2019年宁夏文化事业发展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一)2019年宁夏文化事业的发展态势
2019年,宁夏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按照文化事业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通过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等措施激活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向均等化、亲民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促进宁夏文化繁荣发展。
1.推进融媒体建设,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2019年,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把宁夏作为一个全媒体融合平台来规划,加快自治区融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按照全区一个平台、一张网的发展思路,以宁夏日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核心,搭建覆盖五市的融媒体平台,逐步构建起覆盖宁夏全域的“新闻+政务+服务”的全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地在舆情分析、政务服务、新闻宣传等方面建立起紧密联动、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上实现深度融合,切实解决融合发展缓慢、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主力军跟不上主阵地等问题。
各市县也加快县级融媒体建设脚步。自贺兰县融媒体挂牌后,青铜峡市的“九渠云”上线启动,兴庆区、平罗县等也相继挂牌,正式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破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壁垒,实现新旧优势互补,协调推进,一体发展,切实有效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2.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一是持续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2019年,宁夏持续开展好、落实好常态化的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三送六进”“广场文艺演出”“节庆活动”“三下乡”等常规动作,依托文化大院、文化名人工作室、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内容健康向上、正能量满满的文化产品。2019年,中卫市累计参与群众130万余人,银川市累计受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吴忠市全年开展“滨河百姓大舞台”广场文化演出46场次、文艺下乡演出411场次、戏曲进乡村138场、戏曲进校园101场,切实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二是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主题文化活动。2019年,宁夏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将庆祝活动贯穿全年,组织策划了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暨‘壮丽70年·筑梦新征程’宁夏广场舞大赛”“中华盛典·祖国颂歌——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汇演”等。这些文艺活动紧紧烘托出新中国成立70年伟大征程的主题,生动述说着70年来宁夏砥砺奋进、实干兴宁、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展示着宁夏各族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着宁夏各族人民致敬“新中国70年”的心声,充分展现出全区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再创新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3.扎实推动精品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2019年,宁夏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等重大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内涵,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推进精品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文艺作品成果丰硕。
2019年,宁夏文艺成果颇丰。在影视剧方面,宁夏编排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福建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策划的广播剧《闽宁镇》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根据石舒清小说《表弟》改编的电影《红花绿叶》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印度电影节银麻雀奖;根据漠月短篇小说《放羊的女人》改编的电影《白云天下》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其中,《王贵与李香香》还荣膺“文华奖”,这是继2013年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之后,宁夏参选的剧目第二次荣膺“文华奖”。在文学创作方面,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马占祥等4人的文学作品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田鑫的散文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季栋梁的长篇小说《锦绣记》入选“中国有声”70年70部优秀有声阅读文学作品。美术、书法方面,全国第十三届美术展宁夏8人入选、1人获得提名;全国第十二届书法展宁夏6人7件作品入展。
各地市的文艺创作也成果丰硕。石嘴山市组织本土艺术家每年创作原创作品25件以上,扶持优秀文艺项目50多个,今年《红舞鞋》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决赛,并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舞蹈《串铃声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蹈《硝烟中的花儿》荣获中国宁夏第四届回族舞蹈展演“沙枣花”二等奖。以石炭井为基地打造国家和自治区三线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文学创作基地、书画写生基地和摄影采风基地,《荒草丛生》《猎杀外星人》《贺兰英雄》《天逆骑士·变体》《远去的山桃笏》等多部影片开拍,其中《荒草丛生》获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吴忠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本扶持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专项扶持计划”等文艺扶持项目,创作了剧本《养牛情缘》、音乐快板《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一仗》、舞蹈《花开新时代》等文艺作品44个。中卫市创排的《丝路情》《花香新时代》《好花儿配上圆月亮》,其中《好花儿配上圆月亮》入选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4次走向世界舞台交流演出,达到了传播宁夏文化,展现宁夏形象,讲好宁夏故事的目的。
4.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涌现一批标志性成果
“非遗”汇聚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至今的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转化是对文化生态的修复,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各族人民在宁夏的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共同造就了宁夏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诗歌、谚语、服饰、绘画、建筑、工艺等等。为贯彻落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思想,为保护传承宁夏丰富的文化遗产,自治区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加大力度,不断创新,取得了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注重普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中,宁夏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各地市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银川市普查项目2600项,制作项目文本180项。中卫市大麦地岩画入选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浮雕等7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第五批“非遗”项目。
二是对“非遗”文化进行生产性转化,培育特色品牌。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不断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创意”“文艺演出+非遗”等打造特色品牌。银川市成功举办第六届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银川黄河文化艺术节”、黄河九省区非遗博览会等,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搭建平台。吴忠市全力打造“文化和自然遗产周”广场活动品牌、“民间社火大赛”“塞上工匠·青铜峡二毛皮传承手工艺展”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进入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三是通过“进校园”、培训等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通过“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形式,让“非遗”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目前,这项活动在各地市均已取得显著成效,银川回民一小编写了花儿教材《绽放的花儿》,银川三中编写《花儿飞出心窝窝》,宁夏大学编写了大中专校园花儿教材《花儿十讲》《花儿综艺》等。另外,各级政府还推进了“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激励传承人及各级保护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实现创造性开发。吴忠市组建“非遗”传承基地、研发制作团队以及专业营销合作企业,形成了一批融合创意的文化产品,以更富活力的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5.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宁夏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问题整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按需定供。银川市全面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机制,推行“你点单·我送戏”服务模式,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送戏下乡”“送影下乡”“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等形式,切实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文艺作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这一举措是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坚决贯彻,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文化供需的精准对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年来,自治区进一步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2019年,吴忠市历时3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全市建成43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51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扶持打造了一批农民文化大院,为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打好阵地。银川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推进宁安文化园文化艺术博览中心、银川秦腔传承保护基地等项目建设,整合打造了6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加大文化阵地效能建设,开展服务效能督导,特别是乡、村两级基层文化馆站的服务效能。银川市按照《银川市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实施方案》《银川市农家书屋星级化管理实施方案》标准,坚持不定期考核摸底,规范管理全市文化设施,减少空置率,提升服务效能。吴忠市为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村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实现文化阵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功能。
四是撬动社会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为转变公共文化事业由政府全部“埋单”的现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激发文化供给活力,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及其供给渠道,有必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银川市制定了《银川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引进竞争机制,2017年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46个,2018年购买项目77个,撬动社会资本2700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实施完成,并通过绩效评估。以部分财政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是对传统文化事业须由政府担负观念的转变,这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提高了财政使用效率,还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2020年宁夏文化事业发展趋势分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办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强区,为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慧支持、文化力量,是宁夏2020年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中,2020年宁夏文化事业建设必将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一是通过对标短板,精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将进一步推进,服务效能将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七个一”的建设标准,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的指标体系,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将文化阵地建到群众身边。在服务效能方面,通过解决闲置服务站、配齐人才队伍、加强检查监管等措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将有新的进展,人民满意度将进一步提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方面,通过对接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国家政策,实现政策有目标的倾斜、下沉,不断调动“三八”“六一”“九九”等农村留守群体的文化积极性,发挥大学生村官、扶贫人员的文化优长,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围绕群众需求,将“点单”“送单”落实到底,同时,进一步鼓励群众自办文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元。
二是形成文物与“非遗”文化的主题式保护开发的新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文旅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的工作部署,2020年在完成保护传承文物与“非遗”文化的规定动作同时,自治区应针对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实现主题式保护开发,形成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格局。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文艺精品将不断涌现。随着文化创作扶持激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自治区文艺各界将会创作出更多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宁夏在文学艺术界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四是主流舆论的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不断成立,宁夏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矩阵正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主流舆论阵地将进一步壮大。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伴随着自治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新培训方式,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将进一步提升,这将为宁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中坚力量。
三、2019年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一)2019年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
2018年年末到2019年年底,宁夏完成了市县两级文化、旅游班子的行政整合,有计划、按步骤、系统性地完成了文化、旅游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文旅行政系统的整合,2019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文旅融合上。各级文旅部门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发挥“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不断拉长文旅产业链条,扩大文旅产业规模,培树文旅产业品牌,并通过多元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强化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为适应文旅融合的发展需求,发挥好顶层设计的规划引领作用,2018年年底到2019年,各地市纷纷编制文化旅游相关规划。银川市启动《银川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4)》编制工作,完成了《银川市精品景区提升规划》《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生态旅游廊道建设规划》《银川市黄河岸线生态旅游廊道建设规划》等,加速实现银川文旅产业的空间集聚,扩大文旅产业规模。石嘴山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编制了《石嘴山市工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石嘴山市文旅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设步骤、重点项目、建设机制,统筹推进石嘴山市文旅融合发展。固原市依托辖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规划编制了《固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固原市旅游换线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等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为固原市的文旅发展确立了方向,作出了指导。吴忠市通过制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积极推进“文物非遗+旅游”的发展,积极打造“吃在吴忠”的文旅品牌,推动地方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2.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自文旅融合以来,探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宁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攻克的重点问题。目前,通过民俗项目进景区、创意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演艺常态化、发展特色民俗等方法措施,宁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涌现出了“丝路西夏”文创产品、《沙坡头盛典》、黄河宿集等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产业项目。
一是“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在保护开发中传承优秀文化。“非遗”文化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的风俗习惯,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推进“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不仅是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2019年,中卫积极开展花儿、舞狮、钱鞭等“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300余场次,累计观众10万人次。
二是开发创意商品,激活地方历史文化。创意是历史活化、文化潜力激活的核心元素。只有充分发挥创意的价值,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孕育新活力。2019年,在宁夏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丝路西夏”文创产品在充分挖掘、总结西夏历史文物特点的基础上,将西夏文字、饰品、花纹等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物品中,开发出发簪、手机壳、书签、陶瓷等创意商品,初步形成创意产品开发格局,对全区文旅融合中博物馆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是旅游演艺实现常态化,文旅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旅游演艺业是艺术、文化、旅游的融合点,2019年,中卫投资1.6亿元的大型魔幻情景剧《沙坡头盛典》全新改版,实现常态化演出,获得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四是特色民宿投入运营,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民宿融合了旅游体验、居住地人文、自然景观等,是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2019年,中卫常乐的黄河宿集项目、泾源的香水风情堡等项目投入使用。相比于农家院和农家乐,民宿将在地的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宁夏民宿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
五是充分利用节庆文化,发展节庆旅游。在春节等传统佳节中,以节日文化、民俗活动为主,规划旅游项目,实现节庆文化的产业转化,是宁夏推进文旅融合的主要路径之一。根据宁夏文旅厅统计,2019年春节期间,宁夏歌舞剧院、宁夏京剧院、宁夏秦腔剧院、宁夏话剧杂技团精心组织80余场演出送戏进景区,全区共接待游客201.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69%和8.98%。
3.借助“文化旅游+”优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宁夏还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持续深化产业融合。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游、“旅游+体育”、美食音乐嘉年华等,不断拉长文旅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大力支持乡村旅游,推进农耕文化的产业转化。一是通过打造农业观光采摘园,推进“旅游+农业”的发展。银川初步形成了“贺兰山东麓旅游带”,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旅游的融合。石嘴山市举办了西瓜节等活动,打响乐海山沙漠西瓜、周家八瓜子等土特产品牌。二是通过打造特色小镇、旅游专业村、精品农家乐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如石嘴山的龙泉村、中卫的童家园子、泾源的香水新村和香水花田花海等。这些特色小镇、旅游村等目前均已形成集观光、采摘体验、娱乐、餐饮、研学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第二,延续展示工业遗产原生功能,活化工业文化。2018年11月,工信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对国家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创造性转化,使这些曾在历史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遗址通过创新规划、创意设计等产生新动能。根据文件精神,宁夏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新途径,将承载着宁夏人民奋斗记忆、时代特色的工业遗址重新发掘,赋予其新使命。作为老工业城市的石嘴山,突出煤炭工业的行业特色,利用洗煤厂旧址、石炭井旧址等打造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线路等,积极吸引有三线建设或“第二故乡”情结的游客。
第三,发展体育赛事、节事,打造不同文化主题的文旅项目。中卫举办了全国全区大漠健身运动大赛,石嘴山举办首届贺兰山(石炭井)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吴忠成功举办全国沙滩排球赛、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银川举办了国际自行车赛、国家马拉松赛等。这些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宁夏的地方文化宣传搭建了更丰富的载体,使旅游具有了更强的体验感,使体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打造不同主题的节事嘉年华,例如桃花旅游节、盐池民俗嘉年华、航空嘉年华、黄河楼民俗暨花灯文化节、黄渠桥羊羔肉美食文化节等文化旅游项目,发挥不同文化主题的产业效应。
4.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优势项目
依据地方特色文化独特资源禀赋,培育优势项目,以更精准的品牌定位促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宁夏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饮食、大漠风光、六盘山、贺兰山等都是能够代表宁夏文化的典型符号。在这些文化符号基础上,宁夏着力打造了一批优势文旅项目,形成地标性文旅品牌。中卫持续举办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吴忠打响“游在宁夏,吃在吴忠”的文旅品牌,固原积极树立“天高云淡六盘山”的品牌形象。这些具有地域标记的独特品牌能够以品牌的聚合效应、衍生效应、带动效应,使地方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促进核心文旅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最终促进地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开拓宣传渠道,促进消费市场壮大
2019年,宁夏为推进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多元宣传渠道、多样营销方式,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扩大宁夏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壮大消费市场。
一是充分借助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全时段地宣传宁夏文旅。利用央视、人民网、光明网和《中国旅游报》《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的同时,也组织邀请区内外网红大V,利用抖音、快手等知名APP网红进行宣传,充分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实现宣传全覆盖。二是借助推介会、区域合作项目扩大合作交流。2019年,宁夏先后在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湘、闽、豫等省区的城市开展旅游推介会。参与国家举办的2019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不断扩大宁夏文化的区外影响力。另外,宁夏还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举办“美丽中国·神奇宁夏”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向海外讲述宁夏故事。
6.加大引资融资力度,为宁夏文旅提供资金支持
鉴于宁夏的经济体量,要实现宁夏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相关金融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自治区通过政府搭台、地市推介、项目展示、现场考察等形式,吸引东部沿海城市的文旅企业、投资主体进入宁夏,为宁夏的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19年,自治区文旅厅在长三角等地区举办推介会,吸引了一批有意向的企业家赴宁考察,意向项目涉及动漫、科技、民宿等诸多内容,项目金额达到50亿元左右。对外招商引资为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财力支持的同时,也为宁夏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点子、新思路。此外,自治区政府还积极与各个银行协调金融政策,为文旅企业提供优厚资金支持。推动中国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农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二十二条》在宁夏落地,与各个商业银行协调降低融资费用、完善服务模式等政策,以支持自治区文旅企业的发展。
7.加强文旅产业监督管理,规范文旅产业市场
为引导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规范文旅产业市场秩序,依法规范管理文旅产业,2019年宁夏加大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监管力度。
一是探索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的监管。自治区文旅厅通过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领域重点关注名单管理办法》等措施,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进一步完善了执法机构主导、社会公众参与的监督治理体系和“执法+协会”的管理模式,创新推出服务管理相融合的健康发展路径,文化和旅游部将此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是利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契机,治理行业乱象。成立领导小组,推进联合执法,通过严格排查旅游车辆、清理“黑导”、责令不合格单位停止经营等手段措施,加大对旅游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力度。文旅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二)2020年宁夏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今明两年,全区的头等大事就是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2017年的数据,宁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仅占GDP的2.37%,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还有很大差距。但伴随着文旅行政体制的改革,在“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的发展导向下,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相关部门对宁夏的文旅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从2019年的各项举措和成绩中,我们可以看出宁夏文旅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也可以看出宁夏着力攻克短板和问题的决心。根据今年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势头来看,到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指引下,宁夏只要坚持高质量的文化经济发展方向,在巩固和提升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攻克引领新发展,文旅项目和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将进一步提高。
实现地方历史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是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的主攻方向。2019年,在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创意”元素逐步增多,“创意”与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符合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出现了“丝路西夏”文旅品牌,以“创意”实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活化。但就目前自治区大部分文旅项目来看,文化大多是被作为锦上添花的资源,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另外,只有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入开发,仍有很多资源被闲置。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的灵魂,是核心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只要加大对宁夏文化的研究阐释力度,凝练能够进行资本转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思想观念,以“创意”对文化资本进行创意转化,就能推动宁夏的文旅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突出地域特色是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9年,宁夏推出的文旅项目,打造的文旅品牌,聚焦了宁夏文化优势,凸显了地域特色,使宁夏的文旅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是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持续性任务。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在人才、资金、科技、消费市场等方面与沿海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东部、中部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未必可以照搬到宁夏。对于宁夏来说,突出地域特色,将独特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魅转化为文旅产业,不断提高品牌辨识度,才能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打造宁夏特色文旅品牌是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文旅融合深融合、真融合是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行政体制改革的层层落实结束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单打独斗的发展格局,开启了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纪元。2019年,自治区各级文旅部门在探索文旅融合中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尝试,融合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文旅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长期探索。因此,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仍是2020年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自治区推进文旅融合的着力点仅停留在项目推进上。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会议上,文旅部部长雒树刚重点阐述了文化和旅游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提出要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由此来看,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项目融合,它涉及行政职能、产业、市场、执法监管等各个方面。因此,宁夏要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大环境、大契机,树立文旅系统融合、全面融合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扩大文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持续建设人才梯队是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特别是在以“创新”“创意”为关键要素的文旅产业中,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宁夏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地方历史文化专家的作用发挥不足,行政整合后工作人员不熟悉对方的工作机制,地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输出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发挥地方历史文化专家的作用,对宁夏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并以课题等形式使他们参与文旅发展规划的修订和项目开发的规划,十分必要。在以往的项目开发中,常聘请区外的创意人才,但他们对宁夏的地方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由区内的相关文化研究专家参与,能更好地对区内文化进行提炼。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行政融合之后,只有加强培训,使工作人员互相熟悉彼此的工作机制,才能实现原有两套班子之间的职能融合、知识体系耦合,产生体制改革的“化学反应”。发挥高校、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作用,为宁夏文旅产业输出更多兼具文化、旅游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培养、引进人才,形成队伍合力,才能为宁夏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在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宁夏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这为宁夏2020年及将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以及文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规划,点出了重点。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引导下,文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全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进一步提升。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开启宁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徐哲,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