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宁夏区域企业发展战略总体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宁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经济不断壮大,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宁夏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宁夏区域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节 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南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为宁夏经济社会与各类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
一、行政区划与地理特点
宁夏现辖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5个地级市,青铜峡市、灵武市2个县级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盐池县、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宁县、海原县11个县,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大武口区、惠农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沙坡头区9个县级市辖区,下辖193个乡镇(103个镇、90个乡)、47个街道办事处,下设2252个村委会、550个居委会。银川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宁夏可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个区域。
北部引黄灌区,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的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中宁县在内的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1100~1200米,古老的黄河自中卫入境,自西南向北流程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区),由石嘴山市惠农区出境。宁夏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便于自流灌溉,自秦汉以来,人们就在这里修渠灌田,发展灌溉农业,这里早已成为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灌溉便利的“塞上江南”。黄河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国家调配可利用水资源40亿立方米,宁夏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宁夏平原西部的贺兰山既是天然屏障,又是旅游胜地。北部引黄灌区2010年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中部干旱带,包括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和红寺堡两县一区全境,灵武市的山区和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南部山区以及海原县的北部地区,海拔1200~1500米,降水少,蒸发量大,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是西北旱作农业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和干旱发生最严重的地区,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是生态脆弱的天然牧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是宁夏重点建设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地带,海拔1487~2955米,沟壑纵横,地面切割破碎,黄土丘陵、黄土塬、谷地、山地、近山丘陵相间分布,水资源严重短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各种自然灾害多发。但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却是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宁夏现有耕地130.34万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8.56万公顷,水浇地33.34万公顷,旱地78.45万公顷,分别占14.24%、25.58%和60.18%;有园地4.81万公顷,其中果园2.72万公顷,其他园地2.09万公顷;有林地76.64万公顷、牧草地208.03万公顷。①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是全国12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宁夏矿产资源以煤和非金属等沉积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较贫乏。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有五大类33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42.98亿吨,预测储量2020亿吨,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含煤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宁夏总面积的1/3。非金属矿产中的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制碱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冶金用石英岩、冶金用白云岩、芒硝等为宁夏超亿吨优势矿产。
宁夏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面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耕地盐渍化等问题,自治区先后实施了封山禁牧,制止采集销售发菜,滥挖甘草、麻黄草,建设绿色长廊等生态环境工程。全区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个。
三、经济增长与企业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05.2亿元,全区人均生产总值54094元,分别是1978年的285倍和146.2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7.6∶45.5∶47.9,与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23.5∶50.8∶25.6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2.3个百分点。全区拥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82633家,其中内资企业82461家(包括国有企业306家、非私营集体企业236家、股份合作及联营企业50家、有限责任公司2525家、股份有限公司386家、私营企业78508家、其他内资企业45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9家,外商投资企业103家。①特别是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仅2017和2018年两年私营企业就增加了55522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了25家,分别比2016年底增长了2.42倍和56.82%。
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由此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改革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1978年以前,宁夏的工商企业主要以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由于1965—1978年国家对全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一大批内迁和新建骨干工业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截至1978年底,全区工商企业增加到1072个,从业人员14.3万人①,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到27个,能源、机械、化工、冶金工业发展成为宁夏的四大支柱工业产业。商贸服务业则以国营供销社、合作商店和集体企业为主。
①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编:《宁夏统计年鉴201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①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编:《宁夏统计年鉴201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