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特色品牌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王雪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在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目前宁夏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特色;品牌工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其中在“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中提到了实施“四个工程”,即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实施特色产业品牌工程、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实施现代服务业提档工程。对于第二个工程,报告中指出“实施特色品牌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创新驱动,构建有特色的宁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一、宁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体系方面
第一,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宁夏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但精深加工能力弱、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类同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少,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如枸杞的再加工形成枸杞系列产品不多;奶业有其优势,但未形成全国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淡水鱼的发展因有黄河之利,条件优越、污染程度低,但未形成自己的加工优势。
第二,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从种养结构看,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发挥不够。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看,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条融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6 ∶ 1,远低于全国2.2 ∶ 1的水平,且从流通到加工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大龙头带动,部分特色优质农产品缺乏稳定的高端目标市场。
第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全区2/3的农田是中低产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高耗水作物比重较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各地“占补平衡”同量不同质,耕地质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在35%以下,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全区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仅占29.8%,养殖规模化水平仅为53%。
(二)农业生产体系方面
一是产业技术含量低。随着产品向国际化发展,宁夏农产品的生产不仅要满足规格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而且要符合营养、卫生、安全的标准,经得起检验检疫。目前,宁夏农户对一些农产品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不强,标准化意识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农户是弱势群体,缺乏技术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宁夏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产业综合配套技术,但受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全区特别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综合高效配套技术到位率低,标准化技术、无公害技术、环境调控技术、防止病虫害技术、防疫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率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自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来,宁夏先后建设了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9个,覆盖优质水稻、优质奶牛、蔬菜瓜果、枸杞、葡萄、淡水特色养殖、退耕还林(草),以及发展山区脱毒马铃薯、压砂西甜瓜、灵武长枣、道地中草药、优质牧草、脱水蔬菜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但宁夏农业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生产加工企业也是以小规模企业为主,标准化生产的水平较低,导致实施和推广万方数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近几年,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凸现,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分散经营问题十分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生产以农户为主,企业经营比重低。农户与企业在生产中因资金投入、技术、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效益明显低于企业;且农户市场意识较差,生产安排随意且分散,产品外销优势不明显。如中宁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种植基本以散户为主,对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都较为随意。奶业、果业等产业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农业经营体系方面
一是品牌培育滞后,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目前,宁夏农产品品牌的个性化和优势尚未开发出来。农产品品牌的个性化培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中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即使是已开发的品牌,其保护难度也较大。以枸杞为例,中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枸杞产品的中心集散地,但是由于外地枸杞的大量涌入,中宁枸杞市场出现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外地枸杞掺入中宁枸杞中或装入中宁枸杞商标包装物进行销售的现象,给中宁枸杞品牌保护增添了难度,从而使依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大打折扣。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建设的能力较弱。实施品牌工程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品牌建设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转型,以品牌建设带动发展。目前宁夏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如夏进牛奶、中宁枸杞等,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创新,逐渐地提升了品牌建设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大多数的农产品还处于传统的发展阶段,品牌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来重视,更没有意识到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品牌建设。
二、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对策
(一)重点通过优化结构推进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横向拓展农业产业,挖掘农村价值创造潜力。横向拓展是保障农业生产供给的同时发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如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农业除了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增收就业等基本功能外,还有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一鲜明特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需求日益增加,为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些年,许多地方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今后,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农业非传统功能的挖掘,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体验活动、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强支持引导,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扶持力度,鼓励建设一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农耕文化科普基地、农事作业体验基地和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一批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独特景观风貌和较强聚集辐射功能的特色村镇和特色产业示范村庄,支持具备条件的重点贫困村和周边重点景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打造黄河金岸都市休闲农业带、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休闲农业带、毛乌素沙漠西缘草原风情休闲农业带、南华山—月亮山—六盘山生态休闲农业带。
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向纵深延伸,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目前,宁夏农业产加销链条连接不够紧密,仍未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基础差、技术装备落后、加工转化率低,特别是农产品产地预冷、烘干、储藏等初加工发展滞后,产后损失严重。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营销方式应用不普遍,运输流通成本高、损失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就是要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联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1+4”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推动市场的专业化提升和精细化改造。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产地预冷处理能力,鼓励建设集预冷、加工、冷藏、配送、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具有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以及追溯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借助中阿博览会、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以及枸杞论坛等平台,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大型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种养全程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加大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提高牧草、马铃薯、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建设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围绕“1+4”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批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的综合生产示范区,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精量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农艺标准化、管理集约化。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实现“12316”“三农”信息服务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互拨互转,构建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科技信息智能推送服务。按照“六有”(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标准建立益农信息社,实现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基本覆盖到全区1600多个行政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在全区组织开展农民手机使用与上网基础知识普及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信息供给、传输和获取能力。其次,延伸智慧农业应用平台。围绕“1+4”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化模式,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宁夏的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建设,提升种植、养殖自动化和精准化水平。
三是加强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制定优质粮食、蔬菜、马铃薯、滩羊、肉牛、奶牛、硒砂瓜、长枣以及水产品等产业整套生产管理技术标准,支持鼓励各地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全面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应用;制定宁夏枸杞优质基地建设和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标准;制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葡萄种植管理标准、酒庄酒生产工艺规范。加快完善分等级包装标志、贮藏运输、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以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以及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重点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宁夏菜心”“宁夏牛奶”等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支持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重点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建设。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措施,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品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农产品研发机构和队伍,构建品牌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研发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培育品牌农业建设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主体加强协作,积极培育、申报生态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请注册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宁夏著名商标、宁夏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一批大米、枸杞、优质牛羊肉、葡萄酒、供港蔬菜、硒砂瓜以及马铃薯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产供销对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品牌农业生产统一管理,质量全程追溯,产业化经营销售,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三是打造宁夏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挥“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的品牌优势,提升“宁夏枸杞”“宁夏大米”“宁夏菜心”“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西吉马铃薯”“香山硒砂瓜”“灵武长红枣”等已有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和地位,充分挖掘农业历史文化,新培育“宁夏牛奶”“宁夏马铃薯”“六盘山牛肉”“六盘山冷凉菜”“宁夏鲤鱼”“宁夏甘草”等一批宁夏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设计特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标志、图案卡通、广告语、创意包装等,推出整体品牌形象,并进行国内外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取得产权保护,授权、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通过整合资源、扩规上档,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注入文化、生态、现代营销、服务等新内容,提升农业活力,形成农业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品牌模式,提升品牌溢价效益。
(原载于《投资与创业》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