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确使用“德育”概念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有的按苏联教育学上的用法,用狭义教育表示德育;有的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习惯用法,称德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有的说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教育。凡此等等,说法不一。当然,这些说法其含义大体相同,但又各自有所侧重。在我们了解的这些德育说法中比较被认同的就是以下四种:
(一)第一种说法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第二种说法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应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三)第三种说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凡是事物皆是一个矛盾体,矛盾有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德育也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是教师),另一方面是道德学习者(在学校是学生)。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所以,所谓德育,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作为道德学习者,要主动地学习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视道德学习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道德好,人格崇高,生命幸福;道德不好,人格渺小,生命悲哀。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教师是道德教育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由道德无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选择。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即德育的本质和内涵。
(四)第四种说法
我国古代把“教”字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即德育的意思。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特别要求统治者善于教化民众,“得民心以治天下”。我国古代名著《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所讲的“教学”“教”“学”都是讲教化之意。我国“四书五经”中的《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讲的“大学之道”的“道”,即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讲的都是德育的内容。因此,古人讲“道”,实质上讲的是德育。我国古代教育家,虽还没有用德育的概念,但都主张统治者对民众施以德育,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
二、道德与德育区别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属于社会范畴。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私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家庭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也叫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从德育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诚、敬老爱幼等;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和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等;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等。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均含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即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理想是一种难以完全达到的境界,却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激励着学生努力践行道德行为。
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原则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规则是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要求,是必须执行的。其中肯定性规则起指导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作用。
(三)品德与德育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品德属于个体范畴。
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激发、选择和调控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
从道德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