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特殊岗位上的战士——记王金玉和他的吴忠血站团队
◎ 马悦
一
谈起献血,谈起令吴忠市民都感到自豪的吴忠市血站,站长王金玉不是一味地夸耀辉煌是怎样创造的,也尽量不谈及血站一个接一个的奇迹,而是先讲出埋藏在心底里的一段遗憾往事。
2006年秋天,随着一场秋雨的降临,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许多。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及时增添衣服的吴忠市民,无不被秋寒袭击得鼻涕不断、喷嚏连天。一天深夜,熟睡中的王金玉接到紧急救援电话,青铜峡市医院救治的一名高中男孩患AB型再障性贫血,流血不止,生命垂危。瞬间,王金玉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男孩急需的AB型单采血小板恰好与自己的血型相符!撂下电话,王金玉一骨碌翻起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血站,撸起袖子的同时,嘴里只吐出简单的几个字——“快,快,快点!”把胳膊伸出去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病危的男孩从病榻上坐了起来,面带笑容,边礼貌地说着谢谢叔叔,谢谢叔叔,边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心爱的校园,准备冲刺即将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两个小时后,一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迅速送到医院,男孩脱离了危险。此时的王金玉很欣慰,暗自庆幸那场秋寒放过了他,没有让他患感冒而献了血。那个寒冷的不眠之夜,万籁俱寂,王金玉紧紧盯着桌上的电话机,惦记着病危中的男孩。虽然身上不时感到阵阵凉意,但他的心是热的,他甚至仿佛听到了自己激动的心跳声。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男孩因体内缺少血小板,口腔出血不止,最终离开了人世。“没有挽救下一个年轻的生命,心里难受了好长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不是滋味。太年轻了,才十几岁的娃娃呀,正是大好年华……”王金玉说着,眼圈红了,眼睛又一次湿润。
也是那件事,更加坚定了王金玉无偿献血的信念,他说那个年轻的生命的逝去让他重新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事情还得从本世纪初的千禧之年说起。那时,步行街的夜市特火,也算是一种时尚。黄昏时分,众多的摊点中,总有一个特别的摊位——吴忠市公民无偿献血点煞是惹眼。两张桌子、三块展板再加上一沓一沓五颜六色的宣传单就是他们的全部“阵容”。装备略显简陋,可身着白大褂的小伙和姑娘们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旁边的小贩。二十个寒来暑往,那个惹眼的“摊位”上,一脸微笑、一句您好,一份传单,一声谢谢,从未间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渐地,血气方刚的军人来了,刚下班的工人来了,憨厚朴实的农民来了,稚气未脱的学生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熟面孔。看着他们伸出手臂,看着殷红的血液缓缓流出,王金玉感受到了一股来自社会的力量。在王金玉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吴忠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献血队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又是大爱无疆的志愿者。
而今,走进位于开元广场的爱心献血屋,前来咨询和献血的人络绎不绝。信息查询、填写表单、体格检查、血液筛检、消毒采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事实上,吴忠市血站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吴忠市的无偿献血事业绝不逊色于宁夏乃至全国的很多市县。
2002年一个寒冬的黎明,血站员工到同心县宣传采血,坐在老旧的献血车上,车子没有空调,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上午10点到达县城,员工们来不及吃东西,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个个咨询,一句句解答,一次次检测,一针针穿刺……直到下午3点才完成采血任务。那种苦楚是非当事人无法体会的,但收获后的喜悦更是别人无法感受到的。
“也就是,吴忠血站是从宣传起步的,宣传使血站实现了从零开始逐步正常化、规范化、规模化,从量变到质变,进而达到了质的飞跃。”员工魏琳玉质朴而富于哲理的话语道出了血站的辛酸和欣喜。200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家住利通区新民小区的马占俊裹紧了外套,迈着碎步来到无偿献血宣传点,一脸无精打采的他,凑到魏琳玉跟前小声地说:“你们是不是收血呢,我想卖点。”“大哥,现在是无偿献血,不给钱……”魏琳玉话音未落,马占俊便转身离开了。
过了几天,马占俊又一次来到宣传点,恳求说:“求你了,收点我的血吧,少给点钱也行,没工作,家里穷啊……”望着可怜又可恨的乞丐样的马占俊,魏琳玉、何盈两人又好笑又无奈。他们来到马占俊家,果然不是一般的贫困。魏琳玉和何盈掏出身上仅有的现金。第二天,何盈急忙找了在金积经营果品种植和销售的表姐夫,让马占俊每天去果园打工。当天下班回来,满含热泪的马占俊来到献血屋,400毫升血液让这个曾经多年有有偿献血经历的人正式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十六个春夏秋冬,马占俊无偿献血量累计达到11400毫升,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
市民马桂兰谈起献血缘由,给笔者讲了这样一段往事:几年前,她丈夫因病住院,在医院陪护期间,她亲眼见证了一位危重病人因为得到及时输血挽救了宝贵的生命。这件事也让她萌生了无偿献血的念头。2017年,她在开元广场遇上了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经过一番咨询了解,第一次走进了爱心献血屋,从此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每年至少要去献血屋献血一次,每次200毫升或300毫升不等。“受我的影响,我的女儿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了。”马桂兰自豪地说。
49岁的献血“达人”张东,是吴忠中学的教师,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并加入无偿献血应急志愿者队伍。目前,他累计献血量达到10000多毫升。2012年,他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想到一个人的血管中流趟着我的血液,一个人的生命又因我而再度重生,我感到很幸福!”张东说。
2019年,才进入初夏,热浪便有些迫不及待,天刚刚亮就冲了进来。空旷的街上,别说行人,就连麻雀、鸽子啥的,也给热得不知躲哪儿偷凉去了。那天,27岁的吴忠市安贞医院护士马晓凤再次登上献血车,这是她今年第二次登记献血。上次因为血脂偏高被谢绝的马晓凤,又一次来献血。登记、检测、采血……看着殷红的鲜血顺着针管流进储血袋,笑容浮现在马晓凤的脸上。“吱……吱……”伴随着打印机清脆的响声,马晓凤的献血证上又多了一行记录——2019年5月14日,300毫升。
在吴忠市,有许多像马晓凤这样的无偿献血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从有偿供血到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街头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从单一采集全血逐步发展到血液成分制备率达到100%;从无偿献血无人问津到自愿无偿献血累计达10万人次,为吴忠市提供了临床血液近40吨。
今天,在吴忠的大街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雪花纷飞,总有那么一批身着白色或粉色工作服的人员,打着各种宣讲牌,对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微笑;总会有人停下脚步留心聆听,然后走近他们,了解情况后便把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留下来;总有一个指定的地方,人们挽起衣袖把胳膊伸出去,那一滴滴鲜红温热的血液通过液管流到一个个储血袋里……不久,这些血液带着一个个无名者的祝福流入另一些陌生的生命体。不会有人想到,躺在医院病榻上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神,他们说不上鲜红的血液来自哪一位,静静的,一滴一滴,病人的脸上慢慢地显现出了红润,眼神也活泛了起来。尤其是因意外流血过多的患者,医院是要血型相符的。“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血库供应很足。”王金玉自豪地说,“我们有一批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始,有些群众拒绝输血,通过耐心开导,他们慢慢接受了。这些年通过输血不知救了多少生命,也感谢我们员工不怕困难的决心和坚守。现在我们血库各种病症需要的血液都很充足,我们还往灵武、大武口等地运送呢。”作为血站站长,王金玉带领市中心血站员工十多年来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他人,受到员工的尊敬。
2004年3月,市中心血站开展机器单采血小板业务。为了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必须先招募志愿者进行试采,可是到了采集那天,谁也不愿率先尝试。这时,分离机前站出一个人:“我来!”话说完,就见他挽起袖子躺在了采血床上。不仅是这一次,以后的无数次,王金玉就这样坚守着他的诺言,并因此赢得了吴忠市献血冠军的称号。打开他的无偿献血证,上面清楚地记载着他的献血经历:捐献全血27次,捐献机采血小板32次,累计献血量25000毫升。他本人5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2008年,王金玉代表吴忠市参加了奥运火炬传递。
在王金玉的感召下,血站干部职工纷纷伸出了手臂。乔燕于2004年进入吴忠市中心血站工作,一次捐献血小板的经历令她至今难忘。“有一次我值班的时候,有病人急需B型血小板,血库库存不足,正好我是B型血,就去采血室捐献了血小板,当时感觉特别自豪。”截至目前,乔燕累计献血13100毫升,成为该站工作人员中无偿献血的先进典型,她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除了王金玉站长,吴忠市中心血站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还有乔燕、何盈、魏琳玉、丁晓红、阴晓忠、黄丽萍等。
正是有这样一位务实肯干的领导,用实际行动带领,吴忠市无偿献血、采血队伍才从最初的一无所有,一步步走向今天的辉煌。
二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农村,把献血当成致富门路。有些不法商人钻政策的空子,抽血用一个机器,把血抽上来以后,分离血浆,再把红细胞直接输给献血者,采血器械反复用,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河南尚泽县出现献血者感染的情况,特别严重,死了好多人。留下后遗症的人也很多,直到今天那个县的人心里还笼罩着阴影。这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01年国家拿出了22个亿,成立西部血站。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血站很少,东部地区血站多,国家的政策就是填平补齐,每一个地区都必须有血站,没有设备给设备,没有车给车。吴忠市中心血站就赶上了这个发展的好机遇。中心血站2002年春天开工,年底血站建成。当初征地时也是费了一番苦心,用农民的地要付费,王金玉就带头集资,卫生局领导也带头集资。众人拾柴火焰旺,最终集资50多万元把地皮买了下来。一切问题也顺利解决了。王金玉说,他们现在用的设备还是20年前的,按理说早都应该淘汰了,但因为存在自助自支的形式,所以就一直没有更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培养了一支甘于奉献的队伍。
1984年,王金玉毕业于宁夏卫生学校。在学校期间,他勤奋好学,三年学业完成后被分配到吴忠市卫生系统。
1999年吴忠市计划成立血站,王金玉被抽调过去,负责血站筹备工作。血站正式成立之前,除了吴忠市的5个市县,宁夏其他市县都成立了血站,像固原、石嘴山都比吴忠成立得早。吴忠的血站,说难听些,是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虽然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血站建起来了,可建起来的血站比没有建起时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员、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地点。为解决办公场所问题,血站从市卫生防疫站借了四间房子,找来各单位换下来的烂桌子,一些设备都是赊来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各单位摊派,实在紧张得周转不开时,就发动职工个人集资。吴忠血站成立之初,按照国家规定,重新组建的血站要有经费,保证员工的工资按时发放,但是吴忠市中心血站是没有编制的,没办法,只能自收自支。最早的情况就是自愿卖血者,卖血者是要给人家付费的。由于经费问题,卖血者不多。当时没有检验设备,自愿卖血者危险性特别大,隐藏着很多不确定性。血的质量、红细胞的含量都比较低,血液质量更不敢保证,对病人来讲存在安全隐患。在那种情况下,就号召无偿献血,但是无偿献血者更少。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是医院缺血,二是设备不齐全,有些血液不敢轻易给患者输,眼睁睁地看着有些人失去生命。出现这种情况社会上是体会不到的,只有王金玉他们这些懂行的人着急、自责、担心、惋惜。最终,王金玉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动员员工自己献血,再让员工动员家属、亲戚朋友、同学等献血。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街上摆桌子,做宣传。这样的效果不错,有人献血,王金玉就雇车把献血者送回家去。无偿献血就是那样起步的。
那时候,王金玉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有时候晚上都无法休息。好多同事白天上班,晚上也在加班、做实验。大家为何有这样的干劲儿呢?谁都知道,在他们看不见的远处有无数个患者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那份责任、那份担当促使着他们无法停止。当时,中宁、中卫、盐池、同心等地需要的血都是吴忠这边提供的。吴忠市中心血站没有车,紧急情况下就打车连夜送去。
王金玉回忆道,吴忠市中心血站建站之初可谓一穷二白,在当时市卫生局的全力支持下,血站干部职工才在原市防疫站办公楼三楼安了“家”。一台“三洋”储血冰箱、一台赊来的酶标仪、数十张被人淘汰的老式三屉桌是血站的全部家当。办公室和值班室是一间,实验室和库房是一间,采血室和血库是一间,四间房子只有卫生间独占一间。
从王金玉的话语中折射出当时起步的艰辛。中心血站是2002年10月成立的,从组建、筹集设备到号召大家献血,时间已到了冬天。春节刚过,中心血站的员工就走上了街头。雪花纷飞,寒气逼人,他们一行人站在雪幕里,面对着来往的行人、车辆微笑着,忘记了寒冷。宣传效果特别好,第一天就有7个群众到宣传台前主动咨询。看到这样的情景,血站员工认真解说献血常识,7人同时表示献血。那一刻,中心血站的员工很感动。
宣传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士气。从那以后,王金玉就号召多做展板,加大宣传力度。有些员工开始走访市委各个单位,宣传无偿献血知识,鼓励大家献血。
从2000年至今,吴忠市中心血站已经为无数个素不相识的人用鲜血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生命线。吴忠市也因此连续7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殊荣;2007—2008年度,中心血站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11年,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血站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2013—2017年,中心血站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2011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自治区级工人先锋号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三
2001年,西部血站建设国债项目的“春风”吹到了吴忠,为抢抓新建血站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征地、工程设计、招投标等环节为血站建设开辟“绿色通道”。2002年11月,一座宽敞明亮、整洁美观、布局合理、分区明显、功能齐全的业务大楼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血站的状况,为发展无偿献血事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011年春天,对于吴忠血站来说,真有一个“春天的故事”。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位于市中心的富平园东侧,一座装饰一新的固定献血屋屹立在繁华的闹市中,再一次凸显了血站的成长和壮大。许多外地的同行在参观之后都羡慕地说:“这简直就是在北京的天安门前开辟了献血阵地!”其实,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盐池、青铜峡、同心、红寺堡的固定献血屋也相继建立,吴忠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辖区县(市)固定献血屋全覆盖的地级市。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发展中的血站人深知这一点。在市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血站先后引进高学历人才,激活了人才队伍建设活力。血站现有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6人、高级职称3人,执业资格合格率从50%提高到100%。1人获得全国知识型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不断壮大的队伍为无偿献血事业拼搏前行集聚着能量。“我们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紧缺人才为重点,确立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培养、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优化,素质能力优良、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王金玉站长的话语间透着无限的自豪。
从最初赊借的简陋设备到拥有血液成分分离机、血浆病毒灭活柜、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无菌接驳机、自主填表机等先进的采供血设备,从仅供应全血到能提供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10多种血液成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从人工控制到信息化管理,从“游击”式采血到五县(市、区)全部建立固定献血屋……市中心血站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所集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供血为一体,年采供血量2吨,专业化、规范化的中心血站,有力地保障了吴忠市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四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优质服务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市中心血站不断完善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严把血液质量关,科学合理地采血、储血和供血,不仅建立了保障医疗用血的长效机制,还制定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采供血应急预案,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
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方式,还需要有刚性的制度做保障。2008年,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王金玉主持建立了严格的编制管理体系。员工在没有经验、没人指导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任务。2008年8月,中心血站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走在了全区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的最前列。这一刻,王金玉和他的员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有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王金玉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员工的技能,强化规范管理。为了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市中心血站成立了质量管理科,每月对采供血环境、血液制剂、关键设备、关键物料等进行质量抽检,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每半年进行一次献血者和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些措施不仅有力保障了血液质量与安全,也为持续改进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采供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春华秋实,十九个年头,弹指一挥间。农村长大的王金玉,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朴实。“把自己看小一点,把别人看大一点,能做多大的事就做多大的事。”而今,两鬓染霜的王金玉依然坦诚地微笑着,面对生命他无愧,面对社会他无愧。他感恩那些无偿献血者,用爱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也许没有哪一个患者能说出他们的名字,然而,王金玉的脑海里储存着他们温和的面容。
王金玉说,吴忠血站无偿献血率从零到现在的100%,累计献血者人数已过10万,累计血液采集量40吨,1000多名献血者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这些数字有着确切的记录。十九年间,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总有无数个人站出来,伸出胳膊,把爱的种子播撒人间,也温暖着吴忠这座城。
【作者简介】
马悦,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吴忠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供职于宁夏吴忠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