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败绩
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二战时期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德国,一条面包竟然需要4000亿马克,不少家庭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更划算一些。于是,一夜贬值的马克,让众多家庭的财产付之东流,也成为随后的魏玛共和国破产、纳粹上台的导火索。
最生动的教训,是美国对冲基金巨头索罗斯曾通过英镑套利带来20亿美元利润,并使英国中央银行花费80亿美元稳住英镑,最终被迫放弃固定汇率体系。
1992年,英镑对马克汇率维持于1∶2.95的高位,索罗斯认为英国经济不足以支撑如此昂贵的英镑,随时有贬值危险,英格兰银行可依靠的是欧洲汇率机制中的其他国家央行,尤其是德国央行。9月10日,索罗斯敏锐地注意到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媒体上提及,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以此为信号,他及时让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开始抛售疲软的英镑,使得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斥巨资支持货币价值。即使英格兰银行立即购入30亿英镑,动用价值269亿美元外汇储备,仍未挡住英镑跌势,对马克比价跌出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9月16日,英国宣告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史称“黑色星期三”。从“光荣革命”起家的英格兰银行遭遇从未有过的打击,不得不反省自身的行动迟缓及对他国的过度依赖。
美国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亦表明中央银行的不完美。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在急需注入货币以挽救产业运转时,却急剧收紧银根,助长了经济衰退,直至半个世纪后才正式向社会道歉。
大萧条从美国开始,并席卷全世界。1930年4月工人失业人数为300万,1933 年升至1400万。农业总产值从1929年的111亿美元下降至1932年的50亿美元。同时,美元货币信用危机爆发,1933年3月,储户挤兑银行手持美元换取黄金,仅1933年3月一个月,5700家银行倒闭。大萧条更波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税收、盈利、价格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50%,一些国家失业率甚至超过33%。
20世纪30年代,多数人认为1929年10月的纽约股票市场崩溃是大萧条的直接导火索,但不容忽视的是纽约股票市值虚高、股价跳水实属正常。从外部经济运营状况来看,20 年代走势平稳向好。至于一次金融危机如何会广泛波及实体经济,根源不在1929年,而在20年代,从胡佛总统上台后的美联储紧缩银根开始,从此经济雪上加霜。直至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历经10年调整,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重又恢复生机。
至于最近一轮次贷危机,金融界仍然争论不已。多数人严厉谴责美联储的长期宽松货币政策和缺乏对衍生产品的监管。格林斯潘则将危机归咎于投资者的“贪婪”。
2008年次贷危机是大萧条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像大萧条时期一样有众多小型银行破产,同时美国多个大型的金融机构亦承受压力。但是,今天的国际机构反应更快,加之全球配合措施得当,次贷危机后果远不如大萧条严重。
问题在于,导致危机的高杠杆率金融创新产品,为何当初没有引起美联储关注?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被认为需要对被称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衍生品负责。2003 年,格林斯潘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做证时说,多年市场实践证明,衍生工具将风险从风险厌恶者“传递”给风险偏好者的运转极其有用,进一步监管是错误的。 此前的1999年,在他的推动下,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要求格林斯潘为次贷危机道歉的呼声至今犹在。
即便如此,格林斯潘依然坚持对衍生品的“信仰”。2008年,他在一本著作后记中写道:“ 没有完美的风险管理,即使政府和中央银行也无法改变泡沫生成之路。”对此,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任期内采取不同的政策举动,也许这场危机可以避免,至少不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