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病根不妨回童年去找
家庭榜样可能会挫败你,或带坏你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是通过家庭来认识世界的。因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你是否想过你的拖延跟家庭有关系?家庭成员肯定不会直接教你变得拖延,却可能会从侧面影响你,让你变成拖延症“患者”。
一个男孩有一个事业非常成功的父亲。在他心中,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是他未来要成为的那种人。他知道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完全是靠刻苦读书才走出了困境。在他的眼里,父亲是勤奋而有激情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说干就干,工作起来仿佛不知疲倦。父亲从来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这个男孩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向父亲学习,因此从来不去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生怕自己浪费了时间。可是他只是个孩子,天性本该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一味地模仿父亲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他并不快乐。他的妈妈发现,他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刻苦而提高,反而下降了,而且性格也变得非常内向。他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说:“我压力很大,什么也做不下去,什么也不想做,也不想玩!”
很多小男孩出于对父亲的崇拜,会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跟父亲是不一样的,父亲能承受的压力,自己不一定能承受。作为成年人的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而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到,就会对自己失望透顶,之后变得自暴自弃,什么也不做。
在成功的榜样下,小孩子们往往认为只有跟榜样做得一模一样才算是成功,否则稍有差池,就让他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可是实际上,成功是与压力成正比的,越大的成功,背后的压力也越大,而小孩子的心智还无法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只能看到别人表面的成功,从而将成功的人当成自己的榜样。而当他们去行动的时候,却能切实感受到压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绝大部分小孩子是无法面对这种心理落差的,他只会在重压和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变得消极逃避,什么也不愿意去做。所以,面对小孩子不要只单方面强调成功光辉的一面,应该让他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是需要付出汗水才能得到。
如果情况相反,一个人在家庭中为自己找了一个失败的“榜样”,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什么学什么,父母的拖延,使他也养成拖延的习惯;另一种情况是,他看不惯父母的拖延,引以为戒,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拖拉的人。这两种情况,在生活中的例子都很多。一个人在相同环境的影响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归根结底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李娜和弟弟李峰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由父亲抚养长大。他们的父亲是个做事非常拖拉的人,生活上的事情能拖就拖。李娜告诉父亲,家里的煤没有了,该去买煤了,父亲就说:“今天有点晚了,明天再说吧。”到了第二天,李娜提醒父亲买煤,父亲又说:“今天有点累,明天再说吧。”就这样,买煤的事情一直被父亲拖着,直到家里冷得和冰窖一样了,父亲才不得不去把煤买回来。李娜从小就对父亲这种习惯很反感,只是拿父亲没办法。她告诫自己,绝对不能成为父亲这样的人,做事不能拖拉,确实,她也做到了。而弟弟李峰则跟李娜的情况相反。李峰看着父亲整天拖拖拉拉,便也有样学样,做什么事都喜欢拖着。有时候父亲责备他,他就顶嘴:“你自己都整天拖拉,还说我!”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父母在言行上对子女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是负面的。但是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全凭自己的选择,所以那些在父母影响下变得拖延的人,不要一味埋怨父母,你自己要负主要责任。而当你成为父母之后,更要谨记,身教永远比言传更有效果。如果不想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示范。
有些深植于心的家庭观念,会让你裹足不前
每个人都带着家庭观念的影子,而拖延也可能是由家庭观念引发的。当你正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你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不如不做!”而这些想法会根植于你的内心,它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
每个人都没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接受什么样的家庭观念。从一出生,人就开始被动地接受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习惯、文化等。
在你很小的时候,大人说的话仿佛就是真理,他们会告诉你怎样跟人打交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怎样解决矛盾,遇到问题怎么办,等等。他们也很快就会对你有一个评价,你在这个家里也很快会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你逐渐地接受了家庭对你的期待,你毫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些。
家庭带给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每个人都没法摆脱家庭影响,就算是成年人也带着家庭的烙印,只是我们不会轻易注意到它而已。
那些从家庭中得到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一部分家庭观念也会引起我们的拖延。我们的麻烦在于,那些家庭中的规矩控制了我们,特别是那些限制我们能力提升的规矩。
一个过于强调自尊的家庭的观念往往是,会让自己丢脸的事情,绝不能做。因此孩子在做事情之前,会提醒自己“那样的话,会很丢脸”,这样他宁可不做事,也要做到“不丢脸”。在一个过于保护孩子的家庭中,孩子认为自己不能承担任何责任,让他做事,他就会想:“我不能单独做这件事!”这些拖延行为,都是来自于家庭观念。
一些家庭对错误比较宽容,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一般在工作中也比较敢干,因为他们不会畏首畏尾。而另一种家庭,完全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这样的孩子比较胆怯,不敢做事,生怕做错事情受到指责或者批评。
琳达是个实习生,她跟瑟琳娜一起在一家公司做实习统计。一天,她们的上司交给她们一项任务,并强调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琳达心里开始嘀咕起来:这么重要的任务,万一我做错了怎么办?做不好的话,会不会失去实习的机会啊?她越是想这些,就越是无法行动,拖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任务。而瑟琳娜则不管那些,利落地把任务做完了,虽然有错误,但是也强过什么都没做。
琳达和瑟琳娜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反应截然相反,这都是成长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带来的结果。瑟琳娜积极做事,而琳达只能悲观地想到可能要失去实习机会了。在瑟琳娜看来,只要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做好,可是琳达则只想到了糟糕的后果。
在成长过程中,你会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观念。你通过积极地思考和观察,发现自己之前的一些观念都是错误的,虽然在过去的岁月中,你没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现在纠正也不晚。不过依靠后来自觉的发现所能够改变的观念跟在家庭中形成的全部观念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现在你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家庭所传递给你的信息,哪些造成了你今天的拖延。
有时候,可能你拿着满是高分的成绩单,想跟父亲分享你的喜悦,可他却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扬了扬眉毛。也许你有一个成绩更为优秀的哥哥,让你在家庭中永远也无法受到称赞。也许,无论你表现得多么糟糕,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他会支持你。
现在就把这些影响你的家庭反馈都找出来吧!一种是施加压力,另一种是对你表示怀疑,还有一种是无条件的支持。
第一种,施加压力。
你会成功的,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要是做不好这件事,还不如不做。
只有表现最好才有价值。
错误,说明你没有能力。
这个家靠你养活!
你是我们家最聪明的孩子!
第二种,对你表示怀疑。
你肯定不会做,我来教你好了。
你太懒惰了,什么也干不成。
你考不上大学。
今天你弄得这么糟糕,都是因为不听我的话。
对你抱有期望,就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
第三种,无论如何都支持你。
不管怎样,我们都支持你,孩子!
我们爱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变。
你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用自责。
你尽力了,我们都知道。
把你的清单列好,当然,如果你能记得这些信息都是来自于哪个家庭成员就更好了。审视一下自己的拖延跟哪些反馈有关。那些让你拖延的负面的反馈是怎样在你身上发生作用的。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声音再次响起,你在内心可以用怎样的回应来击败它。比如,一个声音说:“你做不好这件事,还不如不做。”你可以说:“不,做了就比不做强!”这样能给你鼓励,当你意识到负面反馈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让自己积极正面,多做几次,你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拖延。
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拖延
家长对孩子的反馈倾向,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针对拖延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施压型家长、怀疑型家长和控制型家长或多或少会对孩子的拖延产生作用。可能是几种倾向共同作用,造成了一个人的拖延,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倾向,造成了一个人的拖延。
综合认识一下这三种倾向,可以帮助你看清,你在家庭中是如何被它们影响的。这可以帮助你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看看自己的拖延行为是怎样形成的。
施压型家长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过高。
这种家庭一般都是比较显赫的家族。他们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或者地位仍不满足,把光宗耀祖的责任强加给了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祖祖辈辈都很荣耀,不想让这份荣耀在孩子的手中毁掉。在这样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很出色。这种家庭里的家长,也不会把一般的优点放在眼里,他们的要求是完美,完全不能接受错误和缺陷。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第一,如果不是第一,那就等于什么也不是。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只能是第一”的要求会让孩子成为一个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从而导致拖延。家长的高要求和高期待是造成孩子成为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的主要原因。这些孩子面对父母过高的要求,十分忧虑,且没法接受自己平凡的表现。
在家里,孩子常常听到这样的赞美:“你那么聪明,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然而一旦孩子碰到力所不及的情况时,他们会感觉自己没法面对父母。为了逃避责任,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平凡表现归罪于外部因素。
家庭中除了家长会施压,兄弟姐妹也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如果有一个“完美”的姐姐或者哥哥,就会让你显得平庸,你只有超过他,才能凸显自己。另一种情况相反,如果家里有一个非常不争气的兄弟,家长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会对你的要求更高,这个时候仿佛把对两个人的要求,都强加在了你一个人身上。有些家庭,第一个孩子可能有某种残疾或者疾病,因此又生了第二个,第二个孩子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在未来承担起照顾哥哥或者姐姐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承受的压力更大。
这些来自家庭的压力,会让你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自己的表现是否优秀上,你为了逃避被评判,宁可拖着不做那些可能遭到批评的事情。只有不做那些事情,才能保住你之前付出了巨大努力才取得的赞誉。
与施压型家长相反的是,怀疑型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什么也干不成。他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没那个水平,你做不到;你就算做到了,也可能不是你独立完成的。”
怀疑型家长对孩子做的事情往往没有什么兴致,他们的态度可以从非语言的间接行为上表现出来。他们很少鼓励孩子,除非孩子做的事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一来,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很难建立起自信。
这些父母还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进而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以后过的日子还不如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很争气,不断进步,他们仍会挑毛病,使得孩子逐渐开始怀疑自己。
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怀疑的环境之中。父母会用表现优秀的孩子,把另外的孩子比下去,他们常常暗示另一些孩子是平庸的,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超过优秀的孩子。很多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孩子自信不足,做事拖延,并且不思进取。无论是作业还是课外活动,他们都不能信心十足地行动,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做不了这件事”。即使开始做了,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会停下来,让他们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
这种拖延者在心理上还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叛逆。他们想用行动证明父母的怀疑是错的,因此,他们给自己的压力非常大,这样他们直接就成为完美主义者中的一员。就像我们说过很多次的,完美主义引发了他们的拖延症。
无论是在父母的怀疑中退缩还是叛逆,都证明怀疑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扎根。稍有不顺利,孩子就可能在挑战中败退,掉进拖延的泥淖,这样就可以逃避来自家长的怀疑。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家长外,还有一种家长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拖延,这类家长属于控制型。
他们习惯对孩子的所有事情大包大揽,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指手画脚,他们的建议事实上都是命令。孩子的衣食住行都在他们的控制范围之内,甚至该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严格控制。他们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最周到的照顾和最有保证的安全,是在用自己毕生的经验和智慧防止孩子犯错。一旦孩子没有听从他们,他们就会愤怒。
当一个孩子不停地接受指令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没有自我,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发火,他们的信心会受挫,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危险的。他们不敢直接跟父母对抗,而是默默地拖延,悄悄地抵抗。
他们放慢速度做事,写作业开始磨磨蹭蹭。拖延能让他们感觉到慰藉,拖延或者干脆不做,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这是一种抗争,代表着孩子的自我。他们在这种无声的反抗中,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感,这比家长的表扬和好成绩更让他们感到开心。
两种亲子关系引发拖延心理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会导致孩子的拖延。家庭关系过于亲密,形成依附关系,孩子就会在本应独立完成的事情上拖延;而家庭关系过于疏远,形成疏离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在自己无法独立面对的事情上选择拖延。
在依附关系的家庭中,父母不鼓励孩子开创独立的生活,总让孩子依附在自己的身旁。父母总是过度保护,提供过多的帮助给孩子,希望孩子永远依赖自己。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保护、帮助和照顾下才能成长。这些始终在父母的这种过度关爱下生活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能独立面对什么事情,因此他们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在生活中,面对挑战,他们缺乏勇气,想各种办法逃避。他们不能去考驾照,不能处理好恋爱关系,他们从来不发表跟父母不同的见解,更不参加父母不感兴趣的活动。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任何表示独立的行为都会遭到反对。表达独立的见解或者参与跟家庭无关的活动,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
在这种关系下,有些孩子会为了长久地依附于家庭,而在独立的道路上拖延。而有些孩子会有相反的行为,如果想要获得独立,需要拉开跟家长之间的距离,拖延就可以帮他的忙。他用某些事情上的拖延,表示他并不依赖于家长。比如,他并不急着给父母帮自己物色的女朋友打电话,每次约会都不积极,好像这么做,就等于宣布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在依附型的家庭关系中,与其说是孩子需要家长,不如说是家长更需要孩子。他们不经意地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他的照顾。也许是情感上或者精神上的需要,也许是生活上需要照顾,总之,这样的家长依附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把家长的要求看成最重要的事,只要家长开口,他们就会选择先满足家长的要求,任何别的事都可以延后。
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是疏远,它同样也会造成孩子的拖延。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不可能独立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当他面对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时,就会选择拖延。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会有亲密的肢体上的接触,感情上的联系也不紧密。大人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是疏离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来不向人公开。大家不沟通感情,也没有人倾诉或者寻求帮助。
一个忙于工作的父亲,好像在暗示孩子:“不要打扰我,我很忙。”这样,家长对孩子面对的问题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在学习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在家里却得不到帮助。比如,面对一道数学难题,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来,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只能感受到非常受挫,并对自己感到失望。这几乎就是拖延的前兆,在未来的生活中,孤独和空虚的感觉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试想,家里没有人对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有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会变得不愿意表达自己,“既然没有人感兴趣,干吗还要说呢?”他要做的仅仅是用拖延回避掉自己觉得没法胜任的事情。
有些孩子,为了能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努力让自己更好,如更高的分数、更出色的表现、更有见解、更活泼等。他们根据家庭的喜好来塑造自己,逐渐发展成了完美主义者。因为对自己期望过高、过多,而又害怕自己失败,越是想取悦父母,越是希望自己表现得完美,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拖延。总之,在疏离的亲子关系下,孩子会通过努力追求完美,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而导致拖延。
对这两种极端的亲子关系,家长都需要做出调整,防止孩子发展成拖延者。
改变依附型的亲子关系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孩子,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大人不在身边,孩子为了拿到桌子上的美食,会自己搬凳子,踩着凳子爬到桌子上。如果你每次都主动帮他,你就永远也看不到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只要适当地放手,孩子就会变得独立和自信。
同样,要修复亲子关系也不难,对于过于疏远的亲子关系,只要父母能做到对孩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回应,就能改善。在一个家庭中,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裂痕很容易出现,但是必须及时修复,只要一句:“我没想到你这样烦恼,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只要父母能承担起责任,就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正常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困难。
幼儿的自尊也需要保护
年幼时的经历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你开始拖延的时候,内心会感到惶恐不安,一些童年的记忆或者是陈年往事会涌上心头。这些回忆往往跟自尊相关。
自尊心受伤的影响会从童年持续到成年。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在没有安全感的人眼中,即便看起来很平常的任务,他们都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在危险之中,总是感到恐惧,于是他们选择拖延,来应对潜在的或是想象出来的风险。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这也是造成他们日后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一个自尊心膨胀的人,会觉得自己能面对任何事情。一个自尊心受创的人,则可能觉得自己无法做成任何事情。而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也就是既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接受自己的短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而在这方面,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过度称赞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全能感,这是脱离现实的。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是一个让人失望的人。一个控制欲强烈的家长,会让孩子缺少独立行动的机会,导致自我认知缺乏。
在一些拖延者的家庭中,幽默感等比较富于生活情趣的品质往往被忽略或者受到贬斥。交际能力、创造力、毅力和同情心等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当跟一些拖延者沟通时,会发现他们印象中的童年,往往是痛苦的。可能他们的家庭遭受了一些变故,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或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反复累加的小伤害,会形成巨大的创伤,这些创伤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导致他们缺乏恰当的自尊心,从而对很多事情产生畏惧,这种畏惧会让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变得十分拖拉。
人最初建立自尊都是通过父母和家庭,父母喜欢我们,还是讨厌我们?我们得到了他们的保护还是被他们抛弃?当我们向他们求助的时候,是得到了爱的回应,还是被不耐烦地拒绝?这些都是我们建立自尊的通道,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能够接受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关键。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或者经历了一次失败,我们该怎样正视自己?又该怎么样继续前进呢?
一个善于跟孩子沟通的家长,能帮孩子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尊感。
当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自尊的时候,才能一个人去面对任务,探索未知的领域,发展自己的特长等。换句话说,有了恰当的自尊感,才能不害怕,不拖延。
注意力缺失,会引发拖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比如你正在看书,旁边还开着电视,你的眼睛就会时不时地往电视上瞟;正在吃饭的时候,外面有了喧闹声,于是放下饭碗去外面看热闹。这种注意力分散,自然会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造成拖延:打算半个小时看完一章的书,用了一个小时才看完;十分钟就能吃完的饭,结果花了二十分钟。在工作中,这种因注意力分散而产生的拖延更为明显,比如当你打算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非常想看的比赛恰好在此时开始,你会时刻猜想当时的赛况,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尤其是,当你对手头的工作感到厌烦的时候,就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是造成工作拖延的很重要的因素。
人们以前一直认为,注意力分散完全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件事情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才会出现注意力分散。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力分散并不只是心理原因,某些情况下,生理也可以成为重要因素。
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一些具有相似特点的孩子被认为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紊乱症类的疾病。
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发现有些孩子有类似的特点,他们好动、野蛮、乖戾、热情过度,说起话来没完没了,沉溺于幻想,但是始终找不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行为。直到近期,人们才发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在对大脑进行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在脑部某些部分的发育上和正常人不同。他们的脑额前叶部分较正常儿童发育迟缓,一般来说迟三年左右。脑额前叶是维持注意力、规范行为、计划未来和自我控制的部位,当脑额前叶发育不健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上述的各种症状。
注意力缺失多动症最核心的症状有三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和烦躁不安。他们没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因此当他们在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候,执行过程很容易自行打断,任务也会被无限拖延下去。有这种情况的人跟正常人的注意力分散不同,如果不是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很难体会到想记住或者想集中精力而做不到的感觉。
皮特是个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孩子。他显得比一般的孩子要淘气得多,不是爬上爬下,就是撕扯东西,要么就大声喊叫,总之,他一刻也闲不下来。他倒是玩得不亦乐乎,可是看护他的人却被折腾坏了。因为他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常常遭到家里人的训斥。后来,皮特上学了,可他还是老样子,他的注意力一刻也不能集中。放学回家,他没办法集中精力写作业,有时甚至会忘记作业的内容。对于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都做不下去。即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只是浅尝辄止,因为他的注意力总是在到处转移。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会做得拖拖拉拉。
这种疾病的患儿在进入青春期后,大约有30%到40%的人会有好转,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额前叶也会渐渐发育,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会渐渐减少。而另外的那些人,直到成年也难以摆脱这种疾病的困扰,他们的梦想很难实现,他们想做的事情也很少能做完,无论有多少个最后期限都会被错过。
正常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根据统计数据,在本人并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在15%至20%的时间里,他的脑子在开小差。对于正常人来说,当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以后,很快就能重新集中注意力。可对于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来说,收回注意力实在是太难了,他们没法把精力保持在一件事情上太久。
多数学者把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看成是一种生物因素上的疾病,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它与环境影响是有关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每天要面对诸多问题,有时会在同一时间接收多条信息,处理多件事情,人们必须不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那些事情能顺利进行。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的方式相同,都是采用简单处理一下就转移视线的方式。
不管是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是环境影响,我们都不该把他们看成是异类,他们只不过比常人更容易拖延,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即使是正常人,如果存在拖延问题的话,也会在某些时刻需要帮助。
对注意力难以集中者的几点建议
对于拖延已经成为常态的某些人来说,集中注意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外界总是有诱惑在干扰。有时候虽然能集中注意力,但是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让很多人苦恼的地方。而对于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来说,这方面的困扰更为严重,因为在注意力这方面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
对于大多数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来说,总有一些他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集中注意力做事,他们总是在跟自己的大脑做斗争,这让他们常常感到疲劳和懊恼。其实,与其做无谓的努力,不如使用一些技巧。
患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和那些注意力较容易分散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这时候如果能保持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小目标或任务的一小部分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制因注意力分散而导致的拖延。
集中精力做一分钟的事。一分钟对正常人来说非常短暂,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可是对于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人来说,能在一分钟内保持注意力集中就非常可贵了。不要小看一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洗干净一只茶杯,写一张贺卡,把桌子上的几本书摆放整齐,等等。一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完全可以用来处理一些生活的琐事。让注意力缺失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集中精力一分钟,不但是非常好的训练,还能在一天内完成不少琐碎的事情呢。
另一个对抗注意力分散的办法,是在出现问题之后,立刻就做出反应。我们都知道饭店的服务生,他们只要看到顾客进门,就会立刻迎上去;只要顾客招呼,就立刻响应;只要顾客一走,立刻就会收拾餐桌。这一连串的行动几乎是机械的,像膝跳反射一样快。这个方法也可以借鉴过来。只要看到地面脏了,就把脏的地方擦干净;只要听到“饭熟了”,就立刻去拿碗筷;只要吃完饭,就立刻去洗碗。这种机械的反应,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注意力缺失多动症患者总有一些问题是自己解决不了的,这个时候,就要求助于他人。如果问题严重,雇个人来解决麻烦也可以。
施耐德的事业很成功,尽管如此,他仍免不了有拖延的毛病,比如,他总是延迟报税。那是因为他总是找不到自己的收据、发票和税务票据。为了找到所有的票据,他常常翻遍家里和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尽管这些琐碎的事情将他折磨得非常痛苦,但他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把它们处理好。因此在自己的税务问题上,他总是感到困难重重。最后,他想既然自己处理不好,不如干脆雇一个人专门帮他处理,于是他聘请了一名记账员,帮他处理票据问题。记账员建议他在家里和单位各放一个盒子,把所有的票据都扔进盒子里,自己每个月上门收走两个盒子里的票据,并帮他分类整理。从此,施耐德不必再分心在税务问题上,而他的公司也没再延迟报税。
施耐德虽然为雇用记账员花了些钱,但是他的问题解决了,人也轻松了。我们希望克服拖延,但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也可以巧妙地使用各种方法。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找个人来帮忙,问题很可能会变得很好解决。在这方面,那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普通人也可以借鉴一下。
每个人都应该快乐地生活,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蛮力去对抗,我们需要灵活地使用技巧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跟自己的大脑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