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演讲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演讲报告,不管你来自何方、年龄几何、从事何种职业,你都无法回避它。
在生活中,你可能做过几十个或者上百个五花八门的演示文稿,同时也听过大量的演讲报告。甚至在某些时候,作为听众,你备受煎熬。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想到演讲可能会引发某种生理反应——由紧张胆怯情绪引起的胃里翻涌乃至轻微疼痛,或是视线模糊。然而,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场演讲。
你是否想过,演讲如何成为人类工作中的一项日常活动?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历史的浪潮
我们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从这时开始,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迫切性与竞争性商业战略的实践向所有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业制造日趋完善并遍布整个世界。评估系统和绩效指标随之出现,对产量和竞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的知识储备与精密先进的机器成为企业最宝贵且不可或缺的因素,成功意味着高效的思维模式已扎根于人们的行为模式。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竞争和高效为主流的经济价值观已对我们的工作模式及职场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已经渗透到当时社会的语言词汇中。人们追求以机器的方式工作,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生产大量产品、知识和信息,这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中也有所体现:奖励正确答案,惩罚错误答案。人们接受训练以高效从事生产工作并应对一切。
信息传播对提高效率至关重要,人们希望能够快速地传播信息或知识,不同群体间的交流需求日益增长。
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满足信息共享的需求。
图像投影仪在职场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透镜式投影仪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既便宜又简单,可以将一页纸上的所有信息投影显现。人们在那时投影的内容一般是文本和图形,将内容投射在一面墙上可以让他人同时看到。
“演讲报告”这一概念开始具有专属含义:将信息以投影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随后,幻灯片出现了。随着能够投影单张图片的旋转式幻灯机的问世,人们具备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设备。虽然幻灯机在职场中使用起来并不顺手,但这是演讲报告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计算机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视觉效果程序的研发满足了人们应对复杂场景的需求。然而,计算机价格不菲,只有少数人员才能使用。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的一栋小楼里,正同时发生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几位聪明的年轻人正在对设计的软件程序进行最后的调试,他们亲切地称之为“演讲者”(Presenter)。11
自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大量的台式计算机在全世界办公场所广泛应用,不久之后,笔记本电脑开始出现。投影仪紧随发展趋势,朝着轻便小巧、便宜耐用的方向发展。
对于加利福尼亚的研发团队来说,他们期待的日子终于来临。在他们兴高采烈地前去为新产品注册的途中,早已为软件起好了名字,但到了注册地点却发现事先想好的名字已被占用。最后,他们将软件重新命名为“PowerPoint”。
最终,这款软件归微软所有,1990年,“PowerPoint”几乎成为所有计算机的装机必备软件。电子演示文稿在职场中的应用迅速普及,人们热衷于在平整的墙壁或者空白的屏幕上投影各种信息。简单但实用的透镜式投影仪很快被淘汰,数字化演示文稿的潮流席卷而来。
这一潮流席卷各个专业领域:企业办公间、学校教室、科研机构、军营,等等。一时间仿佛所有人都投身于制作演示文稿,效率与幻灯片的数量画上了等号,人们尽力将搜集到的大量信息浓缩到一张张的幻灯片里。
演讲报告不仅意味着将内容投影在屏幕上,“PowerPoint”也成为演讲报告的同义词。
演讲的文化潮流由此兴起。
人们通常认为:内容丰富且制作精良的演示文稿能够证明演讲人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准。演讲报告是促进信息推广和产品销售的重要工具,具备制作演示文稿的技能的人容易获得同事或部门主管的认可,这项技能也是顺利加入团队的通行证,使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们做演讲、听演讲、布置演讲,为演讲奔波劳累。做演讲报告与听演讲报告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我们手里举着便携投影仪往来于各个会议室之间时,突然有一天我们停下了脚步,将目光锁定在肩膀上方最强大的投影机器:电影投放仪。我们耸了耸肩,镇定地告别了故事,利用投影设备,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今,演示文稿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中。不知不觉,人们开始把职场中的抱负和追求,以及面临的恐惧和焦虑,都寄托在“演讲报告”这个无辜的词语上。人们为此饱受折磨,但似乎也逐渐习惯了承受如此压力。
不难理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它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共同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每个人都曾以某种方式为演讲报告的发展推波助澜,各行各业的人总是习惯于模仿前人的工作方式,这是人类习以为常的事情:模仿他人的行为,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重复性活动。因为与他人协调一致会给我们带来群体融入感的慰藉。
以上便是产生社会行为习惯的模式。
直到新的行为方式出现,打破陈规,推陈出新。
后果
上述故事带来的后果是,我们感觉缺失了一些东西。在演讲报告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事,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失落了。
首先,演讲报告日益将演讲者和听众分隔,听众的参与感越来越低。
演示者敲击按键一页页地播放幻灯片,听众们则抬头盯着明亮的屏幕,上面堆满各种数字、图形、语句、表格、箭头、图像甚至各种声音特效。演讲者同时承担管理者、助理、技术员等角色,有时甚至需要扮演演示文稿中引述的名人。幻灯片制作技术剥夺了演讲者的创作角色,也抹杀了演讲者的创意和才能。
现场演讲流于形式。演讲者扮演的角色只是朗读者,逐字逐句地朗读演示文稿上的内容,即便没有演讲者,演讲效果也没有太大影响,因为投影内容本身就足以传递信息。
第二个失落的元素是价值的创造。冗余的信息喧宾夺主,使创作者无法关注听众的需求。我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制作演示文稿上,听众离我们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视野中。我们不清楚到底是在为谁进行创作,听众似乎已经成为消失在视野范围的一粒粒微尘。
创作有价值的分享内容,搭建相互理解的沟通桥梁,这样的初衷已淹没在听众的人海中。
不仅如此。无关会议室的大小或参加人数的多少,在盯着满是数据的屏幕时,我们只想闭上双眼。我们已经失去职场交流中的乐趣和喜悦。
我们无数次鼓起勇气,面对演讲文化的洪流迎难而上,却总将听众、意义和乐趣抛在脑后。
渴望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吗?这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吗?当然不是。
如何在做演讲报告的过程中将听众、意义和乐趣融入其中?或许我们首先应该反思与他人分享信息的原因和初衷。我们为何费尽心思地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理念?
原因在于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我们成长与进步。每个人都需要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吸取别人的观点帮助我们完善自我,激发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我们身边最宝贵的资源便是与我们有联结的人,同样,我们对他人也无比重要。
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混乱无序,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作为听众,我们期待演讲者能以便于我们理解和领会的方式阐述想法,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重视与我们的互动。我们也期待演讲者能够关注我们的需求。
但我们早已习惯不被理解。我们时常做鬼脸甚至嘲笑各种研讨会、培训会议及工作会议的无聊乏味。这种调侃的方式不过是为了掩饰无奈。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渴望,渴望价值,渴望共鸣,渴望赋予事物真正的意义。
在职场中,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诉求可以通过改变演讲方式来满足,这是我们改变现状的契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改变,探索新的交流方式以重获自由。他们扫清阻碍交流及表达的障碍,摆脱已然无用的陈规旧习。
新潮流
仔细考察人们的习惯,我们会发现只要有适当的刺激和鼓舞,习惯就可能迅速改变,甚至几天内就能发生变化。
我们逐渐明白并不是罗列数据或者一张接一张地播放幻灯片就能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开始在职场中赋予演讲报告新的角色: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成完整的故事,与听众共同创造全新的价值,并共同从中体验到乐趣与意义。
为方便大家明确认识演讲报告的作用,我们观察总结了周围人使用的各种演讲或交流方式。
上面的插图代表了大部分职场中的交流场景。请你观察每个场景,然后思考:哪个交流场景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不管你选择哪一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交流都需要叙述故事。
我们每天在信息的海洋中浏览无数内容,众所周知,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12
意识到自身的渴望以及对周围人的责任,我们直视前方,并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毫无疑问,我们正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意义的时代”,对此潮流风向的改变,我们期待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