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梯田

2.3.1 梯田的发展

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梯田的出现,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进步。梯田修筑历史悠久,而且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山丘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梯田的雏形。我国的梯田,以数量多、修筑的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梯田的雏形期、梯田的形成期、梯田建设与治山治水的结合期、梯田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期。

(1)梯田的雏形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以便于耕作和保水、保肥、增加产量的小面积区田形成标志,并且已经注意到了修筑山地池塘,以收集径流进行灌溉。我国的梯田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正月》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可知阪田乃是原始型的梯田,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就已对山坡地进行了改造。另外,从《汉书》《氾胜之书》中也可以得知我国在西汉时已出现了雏形的梯田。对出土文物的考古也证实了我国梯田出现的历史。四川省彭水县曾在东汉的古墓中出土一具陶器模型,模型为长方形,一端为水塘,塘中有两条鱼,塘下为田,有两条弯曲的田埂,很像现在当地的水梯田。陕西省汉中市和四川省宜宾县也在东汉古墓中出土了类似的水稻梯田陶器模型。

(2)梯田的形成期(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梯田。梯田已经不是零星分布的局部小块,而是沿坡面修筑而成阶阶相连的成片梯田。这一时期继承和发扬了修建山坡池塘、拦截雨水、灌溉梯田的传统。在我国文献中“梯田”一词最早的记载是宋代范成大所著的《骖鸾录》,书中云:“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仰山位于宋代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袁州一带梯田建设的速度非常快,到了淳祐六年(1246年),袁州知州张成己反映“江西良田多占山冈,望委守令讲阪塘灌溉之利”,其中提到的高山梯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梯田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元代《王祯农书》对梯田的定义分类、布设与修筑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叙述。

(3)梯田建设与治山治水的结合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梯田推广的范围越来越大。修筑梯田在获取粮食的基础上同治山治水结合了起来,进一步发挥了梯田的作用。在16世纪后期,已形成了引洪漫淤、保水、保土、肥田的技术和理论。在明朝,梯田建设已和治山治水结合了起来,进一步发挥了梯田的作用。如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的水利篇述及发展梯田,认为可以“均水田间,水土相等……若遍地耕垦,沟洫纵横,播水于中,资其灌溉,必减大川之水”。清初,蒲松龄在《农桑经》一书中对梯田的作用也讲得很清楚:“一则不致冲决,二则雨水落淤,名为天下粪。”民国时期(20世纪40年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社在其著述中曾主张用梯田“沟恤法”以“清泥沙之来源”。

(4)梯田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梯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由梯田沟恤工程到培地埂、修坡式梯田到一次修平梯田,并由人工修筑发展到大面积机械修筑梯田,特别是注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坡面水系工程和生产道路等,加强了田埂利用,积极引导和培育特色产业。目前,梯田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坡面与沟道统筹治理,综合考虑小流域水资源利用,在合理利用土地与保持水土原则下,形成了农业耕作梯田工程、果园梯田工程、造林整地梯田工程等类型,注意到了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980年4月,水利部在山西省吉县召开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提出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并拟定《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办法(草案)》,标志着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发展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新路子。从此开始,对坡耕地实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修地先修路,沿路排地块,路边栽植行道树,优化配置水窖、涝池,集聚、储存、利用降水,探索出“田、林、路、窖(池)结合”模式,发展旱作农业;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沟、渠、凼、窖、池、塘相连的坡面水系为骨架,沿骨架布设地块,沿沟、渠布设道路,在沟旁、渠旁植树,探索出“田、林、路、坡面水系配套”模式,发展稻作农业;在有水源条件的地区,修渠引水,渠、路结合,渠旁、路旁植树,探索出“田、林、路、渠结合”模式,即兴修水平梯田,配套道路和水利灌溉措施,发展灌溉农业。

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对于25°以下坡耕地,应根据农林牧业结构调整规划,进行梯田化改造,或退耕还林还草。继续作为农田的,要逐步修成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根据该法,各地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宜林植树,宜牧种草;在25°以下的坡耕地兴修梯田,一治一面坡,一治一座山。此后,涌现出甘肃省的庄浪、定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等梯田化县(市)。

2.3.2 梯田的分布

生存压力使各地都非常重视梯田建设和经营,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梯田文化。历史上,我国有东西南北的分区传统,对梯田来说,由于东部多平原,我国梯田按地区主要可分为南、北两大类型。若细分,则又可分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江南丘陵等梯田,其中,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梯田堪作北方、南方梯田的代表。

北方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华北土石山区、东北漫岗区。目前,北方著名的梯田区有甘肃省庄浪县(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定西市安定区、宁县、庆阳市西峰区,陕西省志丹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等,这些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

南方梯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湖南省丘陵山区,皖南山区,皖中丘陵岗地区,四川省丘陵山区,粤桂丘陵山区,云贵高原山区。南方梯田目前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梯田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龙脊梯田最为著名。

梯田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根据区域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区,且每个类型区的梯田又有其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利用上的差异。

(1)西北黄土高原区。以土坎旱作梯田为主,多数梯田有坎无埂,一般用于保土、涵水,但不蓄水,不能水作。

(2)东北、内蒙古漫岗丘陵区。多是修成等宽的水平梯田,田面宽,单块的面积较大,坎顶多高出田面,一般只起拦截径流,保护地坎不被冲刷,但不蓄水。

(3)华北、东北土石山区。多数为石坎梯田,埂坎较齐全,但埂多隙,难于蓄水。埂坎上大多栽种经济型的树、草和花,梯田的多种经营效益较好。

(4)南方亚热带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旱作茶、果、桑、麻等经济作物,其种植地是以岗丘缓坡地带上的土坎梯田(当地群众称作“塝田”和“冲田”)最普遍,石坎梯田较少。该地区的梯田多埂坎齐全,且多数可水旱(埂端1~2个进、出水口)两作。

(5)华南热带地区。该地区的山丘坡地上多以发展橡胶、荔枝、龙眼、香蕉、胡椒等经济作物为主,坡地上的梯田也多是埂坎齐全,也可水旱(埂端设1~2个放水口)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