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9月,《正面管教:图解版0~12岁孩子常见的35种情绪失控解决方法》在法国出版后,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好评,您面前的这本书是那本书的续篇。
本书采用了与上部书同样的版式,图片丰富,视觉效果强,新颖别致。读者可选择整本阅读,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
在书中,您能找到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为家长而准备,可以解密青少年的不合理行为;第二把钥匙为青少年而准备,可以解密父母的不合理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之中,“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辩证的双重含义:这个时期是“危险”的,但同时也蕴藏着“机会”。可以说本书也同样处在“危机”之中。
笔者将看似矛盾的内容融入了一本书之中:
▲较儿童时期而言,青春期所涉及的内容主题要复杂得多,而在这一册书中,我们仍然秉承了深入浅出的原则。
▲在有限的篇幅中,探讨的主题复杂多样。
▲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的较为沉重,甚至令人感到压抑,但是我们仍然保持了幽默、自嘲的语言风格。
▲由于性别、年龄、遗传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他儿童时期相比,他的表现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册的绘图中,我们仍沿用了第一册书中的人物。
面对第一个挑战,我们使用了“浓缩”的技巧:首先,对每个主题尽可能进行全面的思考;其次,在保留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压缩。
面对第二个挑战,我们需要进行双重选择:每个主题最多只占用两页篇幅(通常在右侧的一页中内容比较集中);放弃对某些主题(比如饮食障碍、性取向、离婚、家庭重组)的探讨,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主题应该在更为专业的书籍中做更深入的探讨。
面对第三个挑战,我们试图在幽默与严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笔者根据自己做青少年家长的经验,感受到父母并非总能做到置身事外,用幽默的态度去面对各种事情,但是在本书中,我们希望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从各个角度来说,这一册书的内容含量都更为丰富。
面对第四个挑战,我们选择了一个四口之家(父亲、母亲、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作为本书的故事原型,在图书的撰写与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成长。
出于方便阅读的考虑,本书一直以“他”这个人称进行叙述。
笔者有机会受邀在这本书的原型家庭中近距离地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笔者在叙述中将这些挑战进行了归纳、选择,通过对各个场景的描述,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家庭(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多成员家庭、重组家庭等)的影子,找到针对自己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我们的初衷是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因此选择了由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作为故事的原型。
欢迎大家来了解这个并不完美的家庭,希望读者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灵感,激发作为父母的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机会,来修复、加强亲子关系,度过危机。
希望本书的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营造出更为平和的家庭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能获得成长。
然而本书不是魔法书。
读者可能会觉得书中的很多建议都很中肯,也会表示赞同,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仍然困难重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如下:
▲我们已经形成的习惯十分顽固,要想改掉它们并不容易。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是会做自己已经熟悉的事情。虽然我们心里清楚换一种方法行事更好,但也无济于事——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神经科学的研究对此早有证实。
▲有种生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大脑皮层、哺乳脑与爬行脑,它们的运作方式不同。其中大脑皮层控制人的思维和理智,告诉你什么事情是对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本能和情感。在事情发生时,先占上风的往往是爬行脑。比如,理智告诉我们应该读书,但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不情愿。
▲再比如,当看到一个人很擅长某项我们从未试过的体育运动时,我们可能会很幼稚地想:我也可以做到和他一样。而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发现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要想取得可喜的成绩,需要大量的训练,经历跌倒、起身、再跌倒的过程,然后才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经历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最后才能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也许反而会对(在本书中或在其他书中)没有现成答案这件事感到欣喜吧。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本书中介绍的不过是一些常识,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您的理解完全正确,我们介绍的确实是常识。但是在亲子关系中,因为有了情感的介入,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恰恰会失去常识性的判断,觉得束手无策,甚至会气馁。
本书和很多其他同类书籍一样,为家长营造置身事外的空间与时间,从而为日常生活与亲子关系赋予新的内涵。
本书的主线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我们重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艰难的时刻与挑战,试图在其中找到修复亲子关系的机会,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备感充实,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