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影记录中国·2011:活着万墨轩书库·社会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语

中国独立纪录电影从1990年诞生至今,刚刚走过第22个年头。

22岁,对一个人来说还相当年轻,对于《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大部分读者来说,基本上也属于后生晚辈,或者至少是同龄人。看着中国独立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就好像看着身边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或者一起成熟的伙伴,不禁会回味或欣赏他们的热情、真诚、创造力和执著于无法实现的理想时的倔强。

中国独立纪录电影22岁了,他具有同样天真美好的气质,但生存在这个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年代,他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唯利是图的电影院线、娱乐至死的电视频道,还有种种莫名的磕绊与阻隔……这导致中国独立纪录电影长时间被隔绝在观众的视线之外。所幸,在主流媒体平台集体失效之后,还有相当的民间组织、个人力量始终坚持要把好的作品带给观众——文津·清影·放映就是其中之一。

文津·清影·放映是由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发起,文津国际艺术中心以及良友文化基金资助的一个免费影像放映计划,始于2009年春,近4年来已有150余部纪录片定期上映,近百位导演到场交流。在放映纪录片之余,清影工作室抓住每次机会采访导演,努力记录下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每一个精彩问答并认真地整理录音。正是由于这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今天这套《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与清影的同仁一起选出了2009-2011这三年间导演访谈资料中最精彩的文本,配以插图,以年份汇集成册,试图通过略带口语化的文字将读者带进那一个个任自由之思想澎湃激荡的时空。本套丛书所涉及的纪录片作品题材丰富,受访对象风采各异,访谈的内容核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导演对纪录片的认识;二、导演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三、导演对自我的认识。

大部分普通观众都认为,纪录片就是以记录现实为目的的影片,纪录片导演应该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无动于衷地注视着镜头里的一切。但是,《清影纪录中国》的导演们将告诉你,你只是通过他们的眼看到了他们的世界,甚至是被他们“反刍”过的世界;纪录片的目的不只是记录,更加是创作,是艺术。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借助知识去解释,习惯了依赖媒体去了解,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知识和媒体也有他们的“眼”和他们的“目的”,更加没有人意识到,既然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既然我们以为客观的东西也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那么为何不能通过艺术进入并且相信它所带给我们的真实呢?艺术的真实与知识的或媒体的真实不同,它不要求你理解,也不向你灌输,甚至还会把作者的意图弄得模棱两可,它只需要你去感觉、感知、感想……每个人的知、觉不同,因此同一件作品对于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某些可以归入当代艺术范畴的纪录片而言,有一种功能是可以让所有观众共同把握的,这就是:提出问题。发问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真诚,是一个22岁的青年必然具有的禀赋,却是那些老迈无能的社会主流永远失落的记忆。对社会发问、对人生发问、对自我发问,我们最睿智的同类几千年来做过的最睿智的事情也就是不停地以各种方式向自己的后代提出这些无法被解决的问题。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无能为力,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让人学会谦卑、宽容,学会俯下身面对生活与他人。这大概就是观看一部纪录片或者倾听一位创作者所能带给我们的一方面启示,也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重要缘由。

万墨轩

2012年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