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文学(青春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从天下一统到楚汉争霸——短暂时代里的文学一瞥

虽然有前面很多代秦王的努力耕耘,但嬴政最终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其他六国而统一天下,大概也是天赋使命吧!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这样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秦确实是强秦,也确实是传说中的虎狼之国。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在最该体恤百姓的时候残暴血腥,劳民伤财,甚至还焚书坑儒。秦朝不爱护知识分子,文学的发展亦难有亮点。但统一前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养门客三千,集体编撰的《吕氏春秋》还是要提一提;还有秦始皇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他的人生故事和文章也值得我们驻足。

不可一世、来势汹汹的秦朝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仅仅存在了14年。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首先出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接着起义的有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接着又来了一个刘邦——后来建立了汉朝的人。这一批人先是一起推翻了秦朝,然后又楚汉争霸、互相残杀了四五年,最后以刘邦胜出而告终。

楚汉争霸这段时间作为秦朝的尾巴,我们也一并放在本章。在这一段瑰丽奇葩的历史中,两位主人公项羽、刘邦也真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不仅仗打得好,还会歌咏几句诗,这就有了《垓下歌》和《大风歌》。——但因为《大风歌》是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以后才写的,所以在本章我们只谈项羽。刘邦的故事以及他的《大风歌》放在下一章汉朝的文学中一并介绍。

第一节 一生辛苦筹谋 换来一杯御赐毒酒——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我们先说吕不韦其人。

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这句话对不对?我个人觉得是对的,吕不韦对嬴政本人的影响绝对是深刻的;对秦统一六国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巨大的。

我们用三个片段来展示一下吕不韦的传奇一生:

片段1:奇货可居——一个商人的政治眼光

赵国国际贸易商人吕不韦——算不算那个时代的红顶商人我们不敢说,但贼拉富这事确实是真的。因为富,他拥有了当时赵国最漂亮的舞女赵姬——别小看这个女人,因为她就是后来嬴政的妈!

一手数着金银,一手抱着美女,这个妥妥的富一代还是觉得有点空。空在哪里呢?他也说不清。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在赵国做质子的、秦王的儿子异人。他立马决定改变只会赚钱赚钱的人生方向,朝着政治权力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异人这个奇货真的可居,为此吕不韦隆重出面、大使钱财结交异人并相约助他当上秦王后共享天下。——这是吕不韦人生的真正起点。

片段2:借腹生子——一个著名的历史谜团

异人不仅想要王位,还想要吕不韦的美人赵姬。为了大计,吕不韦忍痛把赵姬送给了异人。但是赵姬是怀着吕不韦的孩子到了异人身边,还是到了异人身边之后才怀上了孩子?这个就真的是历史谜团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这个孩子是吕不韦的。有一版《吕不韦传奇》的电视剧处理得很精妙,赵姬一天之内分别与异人和吕不韦发生了不可言说之事,所以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

当妈的都说不清,这天下还有谁能说清?

所以,到底是吕不韦借异人妻子的腹来生自己的儿子,还是异人借吕不韦宠妾的腹来生了秦国的王子?恐怕没人知道了。

片段3:一杯毒酒——一个不像样却早已注定的结局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比男人强,至少她生的孩子肯定是她自己的。

吕不韦是个男的,所以他并不知道嬴政是不是他自己的。但他一直以为是的。所以他想尽办法辛苦周旋,让当时秦王最宠爱的、却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华阳夫人认了异人做儿子。顺理成章的,年迈的异人的老爸死后,异人就做了秦王。第二次顺理成章的,异人死后,嬴政就做了秦王。

嬴政还小,吕不韦做了嬴政的仲父,做了秦国的丞相,负责管理整个秦国。

也就是异人死后到嬴政亲自执掌朝政之前这些年,吕不韦那个春风得意啊。他是早已想好要名垂青史的,所以学习战国时期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做法,养了很多门客,编撰了这部有名的《吕氏春秋》——以道家学说为中心线,融会贯通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积极为秦统一天下以后的治理寻找一个思想体系的——他的眼光真是长远,如果秦始皇后来真的能以道家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天下,恐怕秦朝就不会那么短命吧?!

青春期的嬴政叛逆得要命,动不动就跟吕不韦大吵。关于他出身的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多,嬴政表示很不开心——如果血脉不正,那他就做不了秦王啊,这可是很严重的事情!

后来嬴政就拿嫪的事情做由头,罢免了吕丞相的一切职务。想想还是不放心,于是送去一杯毒酒……

吕不韦可能至死都以为,政儿是自己的骨肉。被自己的儿子毒死,这是什么样的感受?! ——唉,大风吹,吹四方,就让我孤独倒在舞台正中央。

说完了吕不韦的传奇故事,我们现在来专心看看他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

一、一切按天地大道运行——《吕氏春秋》的中心要旨

《吕氏春秋》从结构安排到内容设计,都是按照天地自然大道来总体规划的。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一百六十篇。其中十二纪是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比如《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养好身体干革命!《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夏属火,烈日炎炎,要用理论知识和音乐调谐心火;《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秋天充满肃杀之气,属金,适合动兵器,燃战火;《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深冬宜藏,应养好内在品质。

吕不韦吕主编坚持的是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他深信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吕氏春秋》中有一段难能可贵的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谁一个人的天下。天地之间的雨露空气、寒凉、暑热对全天下的生物都是一模一样的。天地对万物都是绝对公允的。作为万民的君主,也应该像天地一样无私公允。

二、以道家思想为大方向,以儒家思想为内动力,《吕氏春秋》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的《吕氏春秋》,建设性地发展了道家思想: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感觉有点像道家与儒家的结合是不是?

那么检验是发挥创造还是胡乱蛮干的标准是什么呢?吕不韦认为是自然法则。

那么什么是自然法则呢?书中有解:“夫水之性清,土者桕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桕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意思就是说,水生来就很清澈啊,但是你总往里面扔土,水就混浊了。人生来就是长寿的,可是为了物欲不断损耗自己的精神,所以就长寿不了啦。世间万物向来就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用自己的命来争取物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天你突然有钱了,突然心动跑去买了一辆超级跑车兰博基尼,舍不得开啊,为啥呢?贵啊!晚上睡不着,一会就要出去看一眼,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好不容易开了一次,妈耶,还给撞了,心碎了一地啊!担心忧虑、痛心后悔这些负面情绪分分钟都在损害你珍贵的健康。——这其实就是物为人服务还是人为物服务的问题)。但是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以命养物,分不清孰轻孰重。不知轻重,就势必会不断做出错误的决定,哪有不失败的?国君如此,就是背离正道;臣子如此,就是迷乱失常;儿子如此,就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快要完蛋嘞!

整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从治理国家、建功治世到为人子女,都要搞清楚自然法则,然后按照这个法则去积极行事,倒行逆施只能加速完蛋。

三、《吕氏春秋》的历史及文学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著作,主编吕不韦先生野心很大,他要以此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说白了,就是这本书要包罗万象,以天地为纵轴,以古今为横轴,凡是这个坐标轴内的一切事,这本书都要涉及。正因为如此,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都靠它得以保存。比如杨朱、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却找到了一些有关他们的宝贵资料哎。——人总要有点野心的,否则同咸鱼有什么分别?

其次,重点说说它的文学意义。

我们先不谈那个“千金一字”的故事,就是吕不韦编完浩浩荡荡的《吕氏春秋》后,把它悬挂在城门上,谁要是能改其中一个字,就给一千金。——我的意思是,别说当朝丞相了,就是你们领导写好的稿件让你改,你敢改不?

我们也不谈这本书内容博大,涉及面极广,出于三千多门客之手,在行文风格上可能存在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要写这么多的册子包含这么多内容,非集天下之力不可啊。

我们来谈谈这部辉煌著作在文学领域的创新:

一是在说理的过程中不小心创作了很多好玩的寓言故事,丰富了语文老师威严的试卷。

以《察今》这篇议论文为例——察今就是观察当下、审时度势的意思。这篇文章为了阐明观点,自行创作了三个寓言故事。——其中一个你肯定知道,它就是“刻舟求剑”。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备注:事易时移,治理国家不能简单照搬先王的法条。要善于思考先王立法的出发点,然后根据当下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备注:创作“循表夜涉”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时间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要变化,否则就完蛋啦!楚国人想要过河袭击宋国,派人事先根据河水的高度做好了标记。可是后来河水暴涨,楚国人还是按照之前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了上千人。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备注:核心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备注:为说明地点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个观点,自行创作了“刻舟求剑”这个闻名遐迩的寓言故事。点个赞!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备注:为说明人物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个观点,自行创作了“引婴投江”这个寓言故事。继续点赞呗!

据专家统计,整部书中的寓言故事大概有二百多则。其中一大部分是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发展而来,还有一部分是作者根据创作需要自己创造出来哒。——据说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噢。

二是演绎出了很多成语故事,丰富了爸妈抄家伙逼迫我们记背的理由。

比如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七窍,只要纣王有一窍是通的,那他也不会愚蠢到要杀比干这么贤能的人啦!

比如 【盗钟掩耳】:《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盗钟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后来演变成掩耳盗铃,意思一样。

比如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比喻那些虽然没有当官却很关心朝政的人。

三是为后世文章尤其是议论文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一百六十篇文章,正论、反论、夹叙夹议、口若悬河,总之一句话,不服?来,说到你服为止。作为门客的李斯也深度参与了此项编著活动,为他后来写那篇有名的《谏逐客书》打下了功底。——从这个侧面来说,《吕氏春秋》虽然后来没有被嬴政采用,却还是借李斯之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