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论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持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

吴 永

延安时期,在领导和探索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正是在延安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压舱石,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样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党即明确自己的总目标(也是总政治方向)是领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虽屡遭挫折而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辍。正因如此,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铸就了延安精神的灵魂。这一灵魂同样体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党即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表示安定团结地发展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各民族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的大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最大的政治,能不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① 为了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向前向前。为此,党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从此成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方略、总目标。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进行改革开放的庄严承诺。从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九大,历次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不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更是全面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40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探索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上,先后推出了两个“三步走”和“四个全面”战略,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渐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上,由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逐渐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更加充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上,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等等,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成功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现代化建设,今天的中国无论是从国家形式上还是从其内涵上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改天换地来形容丝毫都不为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导改革开放的总依据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而解放思想是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决定改革开放抉择的则是党的思想大解放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左”的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曾长期主导和制约着我们党的发展,致使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陷入僵化的思想误区中。粉碎“四人帮”后,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重新审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必然在错误的泥潭中愈陷愈深。而要实现理论上的匡正,首先必须解放思想,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冲破“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藩篱,率先在党内领导并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邓小平看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他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并且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① 经过广泛的讨论,全党上下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打破了人们的精神枷锁,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根基。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能果断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并从此拉开改革的大幕。

与此同时,在改革走什么路、怎样改等重大问题上,党中央同样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索。道路问题是决定命运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特别是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党再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② 他明确表示:“各国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③ 李先念也表示:“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毛泽东同志一贯教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搞现代化也是如此,首先要把 ‘实事’弄清楚,然后才能从中找出它的规律……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①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十三大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而且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 万里在回忆改革开放历程时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搞?谁知道!还不得 ‘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是什么?就是实践,就是群众,就是要到实践中去摸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摸清历史的脉搏、历史的趋势。”③ 他强调,这是我们的传家宝,但长期的“左”倾错误使我们把它弄丢了。农村改革中把它恢复起来,发扬光大,所以搞得比较成功。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以后千万不能再丢了。

但是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左”的、右的错误思想不断进行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各种质疑和反对改革的声音甚嚣尘上,严重阻挠了改革开放大业的推进。在关键时刻,还是邓小平力挽狂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改革开放中一些长期困扰人民的重大理论和思想问题进行了澄清。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④ 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推动了全党思想的大解放,使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而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全世界昭示: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是解决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更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之本。在历史的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果断做出改革开放的抉择,根本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是否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① 4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据,作为判断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中,人民群众首先冲破了旧的体制,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被视为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当年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秘密发起包干到组(户),并由此催生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小岗村村民对改革的呼唤其实代表着亿万农民的心声。长期的贫困让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求变革。这种强烈的民意表达本身就是改革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内生动力。1977年11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革命老区金寨县考察时对两户人家的赤贫状况感到万分震惊。他泪流满面沉痛地说:“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和贡献啊!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的国家!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我们解放后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竟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岁姑娘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呀!”② 人民要吃饭,这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只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对小岗村的“反制度行为”,万里表示,农民赞成,农民一定要搞,就这么干。③ 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及时顺应了人民的呼唤和要求,果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这既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也是政治上敢于担当的体现。早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多次对身边的人说:“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① 当安徽的农村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邓小平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告诉万里:“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② 当习仲勋决定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时,他鼓励习仲勋在对外开放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来”。③ 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艰巨复杂,涉及亿万人民群众,所以“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④。为了保证改革开放不偏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目的都是为了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无不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并把是否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是绝对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⑤

是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看人民是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① 在改革进程中,小平同志始终叮嘱“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② 当改革开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时,邓小平及时警告中国的改革开放决不能搞两极分化走到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③ 在“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致富”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更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24445元(增长了78倍)和28.6%;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10955元(增长了94倍)和31.2%,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开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费的生活。新时代,随着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进一步建设,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高品质生活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④ 对此,美国学者赛斯·卡普兰和德国外交官博喜文表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包容性发展、确保所有人民都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是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① 也正因如此,在面对世界各国发展问题不断的背景下,习近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自信地向世界各国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②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标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识。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自立于世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年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抗战最困难时期,毛泽东在南泥湾视察时,曾经说过,“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③ 为此他提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④ 正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即明确表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⑤“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① 他同时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② 但是,“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③ 旗帜鲜明地做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等科学论断。④ 这就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了自力更生既不是闭关自守,也不是盲目排外,更不是搞全盘西化。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论述了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丰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因此成为指导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原则。

正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40年来,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的历史巨变。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超过30%的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成就明显;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的发展让世界为之侧目。谈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表示,中国没有照搬外国经验,而是将自身特点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① 英国专家巴塔查雅勋爵表示,今天的中国已经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会赢得未来。②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也在《变革中国》一书中认为,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明确表示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新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延安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得以实现。

(作者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①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① 华国锋:《政府工作报告》,1979年6月18日。

①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

②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6日第1版。

③ 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 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第27页。

③ 王伟群:《伟大的一步——中国农村改革起点实录》, 《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7日。

①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0、381页。

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31页。

③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1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⑤ 习近平:《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④ 陶希东:《改革开放十四年的伟大转变及其历史性成就》, 《光明日报》2018年5月31日。

① 《国际人士和海外华侨华人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成就》, 《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

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③ 王恩茂:《南河湾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5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30页。

① 《国际人士和海外华侨华人积极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成就》, 《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

② 张之豪、涂恬:《英国专家谈中国改革开放十四年》, 《中国日报》2018年7月18日。